我们身处一个数字化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企业都期望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创造价值。然而,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个性化”的需求是一个在企业内部极具争议、让软件公司十分头痛的话题,如不能满足,业务部门会吐槽,甚至以此为借口不用系统,让上线遥遥无期;但如果答应满足业务部门的个性化需求,虽然可以获得额外的二开费用,但同时也将面对大量未知的风险,让系统交付遥遥无期,所以有人说个性化需求却像一把双刃剑,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业务需求,但如果控制不好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数字化的进程。
那么个性化需求究竟是如何给数字化带来阻碍的?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软件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其实这就是一直以来软件标准化供给与企业个性化需求的矛盾!
从本质上来说,软件是商品,其具有标准化的特性,目的就是追求通用性、可复制性和规模最大化,借助批量生产和销售来降低成本,让利润最大化。但在现实中,企业的管理场景、业务需求和操作流程千差万别,个性化的需求要求软件能够贴合这些独特之处,与工作场景能否匹配,使用起来更加顺滑。
比如以制造业为例,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差异巨大。一套标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很难符合所有企业的业务管理需求,因此为了获取合同订单软件厂商不得不进行大量定制化开发。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在满足企业的差异化需求,企业也获取了超过标准软件本身较高的利润,但实际上如果控制不好,不仅增加了业务需求实现的难度和复杂性,还使软件的功能性越来越重,影响系统的通用功能适配性。最重要的是业务需求总是在变动,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软件公司妄图用个性化开发来弥补自身产品功能的不足是行不通的,妄图用个性化开发来迎合企业灵活的业务场景也是有风险的。
那么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个性化需求该如何面对与控制?
首先要说明的是个性化需求存在即合理。
但企业需要学会控制与甄别什么是“个性化”、“需求”。
在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关于对需求的认知总是模糊的,总将“需要”当需求,将某领导或业务人员不切实际的要求当所谓的“个性化”,总是需要也好、要求也罢,如果企业缺乏合理的引导、评估与控制机制,盲目进行所谓的个性化适配,容易走进欲求不满且盲目开发的境地,所产生的后果就是领导或者业务部门到最后可能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功能、想实现什么效果都不清楚,盲目二次开发的费用加起来可能比标准软件还高,但钱花了大把,心理所期望的效果始终还是没有实现,在领导眼里的一个小需求,但在软件公司那里却要动架构,折腾几个月还未实现,最终领导失去了信心,业务部门也可能又改变了需求,怎么办?推翻重来!又要花费一笔费用!产生巨大的数字化浪费!这也是数字化价值难以体现的因素之一。那么这究竟是谁的问题呢?当然还是软件公司背起了所有!
对于有些软件公司而言,可能巴不得企业多一些个性化需求,一方面可以体现自身的技术能力,体现差异化服务,另一方面以此可以赚取更多的二次开发费用,但要知道的是个性化需求多对于软件公司的项目组而言可能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有可能是泥沼陷阱,让项目组陷入无边无际的需求满足中而难以脱身,更重要的是一些个性化需求可能超出现有技术团队的能力范围,会拖慢整体项目进度,可能导致项目核心功能上线时间延误,让核心业务部门失去耐心,最终错失最佳上线应用时间。因此不难看出,在项目交付过程中,软件公司对企业需求的整理、清洗、控制能力很重要,尤其是对项目利润的欲望控制更重要。由此不难看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在实现环节试图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要知道真正的数字化成功,不是“无限个性化”,而是“有限个性化+无限标准化”。
那么在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该如何避免“个性化陷阱”?
老杨认为:
第一,共识很重要:
信息部门、软件公司、业务部门及相关领导要就项目的实现目标达成“四方共识”,明确项目实施的范围,在需求不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二次个性化功能开发,在应用好标准版的基础上,再就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且忌需求全满足;
第二,控制是关键:
企业应做好需求的优先级管理,控制好需求的范围及实现期限,用“80/20法则”聚焦共性需求,以价值为中心聚焦价值需求;
第三,技术要选好:
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平台既能实现个性化需求,又能降低二开费用,同时又能提升实现效率,这很重要,这是价值核心;当前部分软件平台具有低代码的开发能力,相比源码开发大大提升了需求实现的效率,降低了需求实现的技术门槛;所以企业在选型初期对技术平台的策划与选择很重要,因为技术平台的基础能力是需求实现的天花板;
综上所述,虽然个性化需求是企业差异化管理能力的体现,却也可能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甜蜜负担”。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规模化效率,而个性化追求的是局部最优。两者的平衡点在于:通过标准化实现底层能力,通过有限个性化创造表层差异化。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知道数字化不是为了满足所有需求,而是为了让真正有价值的需求,以最高效率落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