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前天 18:04
泡泡玛特翻过「成见的大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4月24日,在芝加哥密歇根大道的泡泡玛特门店,美国消费者为了一个“有着长长耳朵、龇着九颗牙”的小精灵排起了长队,抢购现场堪比iPhone首发。

这样的现象不仅只在芝加哥一地出现,伴随LABUBU第三代搪胶毛绒产品“前方高能”系列的全球发布,在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日本原宿,都掀起了抢购潮,新开业的英国剑桥首店也是人潮汹涌。与此同时,在4月25日一天内,泡泡玛特APP一口气跃升了114个名次,成为美国APP Store购物榜首,这也是泡泡玛特在APP Store的首次登顶。

国际市场上,LABUBU的明星效应已无需赘述。更为难得的是,泡泡玛特的股价也随着APP Store的排名一同飙升。

截至4月28日收盘,泡泡玛特股价涨超12%至每股193港元,总市值达到2591.88亿港元。进入2025年以来,泡泡玛特的股价已累计涨超114%。

一个明确的事实是,这家普遍被投资者表示“看不懂”的公司,已从聚焦情绪消费的细分赛道跑出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巨大市场。仅两年的时间,泡泡玛特迅速经历了从“辉煌—低谷—崛起”的全过程,再度上演了一出史诗级的反转神话。

而泡泡玛特的反转也不是孤例。进入2025年以来,同在港股上市的老铺黄金、蜜雪冰城也实现了业绩赶超。与泡泡玛特相同,越是在经济环境、国际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这些能满足消费者社交需求、悦己属性的品牌,往往越能穿越周期。

当市场进入“情绪消费”的阶段,整个消费板块或将重启,估值逻辑也将被重塑。

逐一打破偏见

2022年疫情后,线下门店遭遇毁灭性打击,本就处于调整期的泡泡玛特,在这一年的毛利率创历史新低,恐慌的情绪让二级市场“应激”,包括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在内的投资人,都将泡泡玛特抛售在了U字形底部。

回顾当时,市场对泡泡玛特的“误解”主要有三。

一是主力IP MOLLY的营收占比过高。二是短期内,泡泡玛特在国内市场看不到新的增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人们不知道究竟该如何理解这家公司的本质。泡泡玛特究竟是一家玩具公司,还是真的能成为一家天花板更高的IP公司?所谓的“潮玩”,想象空间又究竟有多大?这究竟是一个“大生意”还是“小生意”?

“那时候我看到90%的媒体都说泡泡玛特‘泡泡破了’,基本上以不理解为主。”

实际上,泡泡玛特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王宁或许比市场更早意识到了会制约泡泡玛特发展的问题。

从往期的财报来看,早在2022年,有些“朋克风”的SKULLPANDA就已超过MOLLY,成为泡泡玛特最赚钱的IP。2023年,SKULLPANDA持续保持收入第一。时至2024年,第一的宝座让渡给现象级的超级IP LABUBU。LABUBU的爆火,也带动了THE MONSTERS系列的全面暴增。

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显示,在上一年度,THE MONSTERS系列实现营收30.41亿元,同比增长726.6%。此外,泡泡玛特四大头部IP(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均实现营收超过10亿元。Dimoo World、Hirono小野等13个IP的营收也成功破亿。

从营收结构来看,泡泡玛特的各个IP发展稳健。这些都表明,泡泡玛特成熟的IP生态已经确立。也伴随诸多优秀IP的崛起,泡泡玛特逐渐丰富了产品品类,其中包括高端化的MEGA、积木、饰品,以及去年表现最佳的毛绒系列产品。

财报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毛绒产品的收入达到28.32亿元,增幅高达1289%。此外,MEGA系列的营收也达到了16.8亿元,占比提升到了12.9%。

与之相对的,泡泡玛特手办产品的营收占比则从2023年的76.1%下降到了2024年的53.2%。多品类的发展,也为泡泡玛特带来了更高的客单价及毛利率。而这一切,始终围绕着泡泡玛特“IP集团化”的发展逻辑。

某种程度而言,泡泡玛特已成功完成了从一家产品公司向IP公司的转型。

LABUBU:全球化超级顶流

在泡泡玛特旗下的所有IP中,LABUBU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势能,快速火爆全球。

自泰国明星Lisa成为LABUBU的“自来水”后,天后蕾哈娜、凯特·布兰切特也纷纷加入了“BU门”。明星效应下,LABUBU的热潮快速蔓延到普通消费者之中。 

一个经常被媒体提及的故事是,泡泡玛特在西班牙开出首家快闪店当天,一个女孩试图向另一个女孩儿解释这是什么品牌时,唱起了“LABUBU之歌”。很快地,整个现场变成了《LABUBU之歌》的合唱海洋。 

这也让人们不由得产生疑问,LABUBU能够穿越不同的文化圈层,在全球爆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明星网红的自发推广是偶然现象,那LABUBU的成功出海是否也存在必然? 

王宁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逆风的时候往往能长出肌肉。

2022年,也是泡泡玛特受外界争议最大的时期,泡泡玛特在首尔开出了海外第一家直营门店。经过常年的投入与摸索,泡泡玛特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出海方法论”。 

泡泡玛特国际集团联席COO文德一曾介绍,公司会先根据跨境电商的销量、社媒的互动情况,判断某一市场是否有进入的价值。如果决定进入,则会先开设快闪店,效果不错,再重仓。另在开店地点的选择上,泡泡玛特也更偏向开设“超级地标店”。 

2024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海外门店总数达到130家。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营收同比增长375.2%至50.7亿元,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16.9%大幅提升至38.9%。

进入2025年以后,泡泡玛特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再度提速。

据此前文德一透露,泡泡玛特将在法国、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落地100家极具标志性的线下门店。 

4月14日,泡泡玛特又全面升级了全球组织架构,在大中华区、美洲区、亚太区、欧洲区分别设置区域总部。业内普遍的感知是,这样的组织架构模式,有利于放大泡泡玛特各大区的优势,并在海外的各个市场精耕细作。公司的各中台部门也能更灵活、更高效地向各大区输送资源与人才,整个集团的协同效率也能大幅度地提升。 

可以肯定的是,当国内的市场竞争成为红海,向国际市场寻求增量成为必然。泡泡玛特能在欧美打开局面,也打破了市场对于中国品牌只能立足东南亚的偏见。伴随泡泡玛特全球化的提速,LABUBU或许能真正成为从中国走出来的世界级IP。

“不可逾越”的IP壁垒

不过,在更早前,泡泡玛特的IP运营方式也受到过质疑。从行业的视角来看,泡泡玛特以一种非主流、非传统的方式,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IP。

财报发布会上,王宁曾将泡泡玛特的IP孵化形式描述为“抖音”这样的高效平台。

“我们会尽量把资源‘切碎’,并时刻关注市场上的流行元素及产品的销售表现,再决定是否给这一IP投入更多资源。同时,泡泡玛特也会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世界级别的IP企业保持合作关系。”

以LABUBU为例,泡泡玛特在两年多以前,就对毛绒品类有投入,但始终没有一个完美的产品形式,直到有一天搪胶毛绒在产品会中出现。

“那一刻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对了。液态搪胶很贴合模具,搪胶工艺也能让LABUBU的面部表情更鲜活灵动。毛绒挂饰的形态也比摆在家里的手办更有互动场景。”

为了进一步丰富LABUBU的IP形象,泡泡玛特还在城市乐园打造了角色专属的“精灵勇士训练营”互动表演。

在社交网络上,LABUBU族群的首领Zimomo的大首领之舞,一度引爆刷屏。许多人看到视频后,自发地去了解THE MONSTERS背后的故事,甚至还有网友评论,“终于知道当初为什么会喜欢上玲娜贝儿了,Zimomo的大首领之舞实在太可爱。”

也正如王宁所言,无论MOLLY还是LABUBU,只要一个IP形象成功推出,就会有很长的生命周期。今年是LABUBU第十年,明年是MOLLY二十周年。“公司的发展可能会起起落落,时大时小,但再过五十年,MOLLY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

毋庸置疑,伴随泡泡玛特业绩的增长和估值回归,也已最大程度消弭了市场的偏见,泡泡玛特的触底反击,也足以证明,潮玩不只是一阵风,是可以长期发展的大生意。且此刻的泡泡玛特,在成功推出MOLLY、LABUBU等IP形象后,短期内难以被其他竞品超越,并且具备能够持续穿越周期的底气。

“坦白讲也不容易,能上千亿市值的公司很少,(股价)跌下去涨回来再创新高的更少,这对我们来说挺好。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冬天,整个过程也会帮助我们去有更深刻的思考。”

业绩发布会现场,王宁如此表明心迹。

他也坦言,2024年的好成绩,给到泡泡玛特足够的信心,他也希望在2025年,泡泡玛特能实现200亿元的营收、超过50%的增长。

从现在全球各大城市的消费者排队抢购潮来看,“成为世界的泡泡玛特”或许真的不远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