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作风问题,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抓作风成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不要这吃一嘴那吃一嘴,囫囵吞枣,最后都没有消化。”党中央之所以从八项规定入手抓党的作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作风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党的作风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也是实践党的性质和宗旨、制定和执行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对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评价,首先是通过其展现出来的外部形象来进行评价。执政党形象是反映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晴雨表、温度计,反映了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党风的好坏决定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又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党风好,党与群众的关系就密切,人心就向着党,党就有力量,党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党风不好,党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民心,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伟大的事业需要优良的党风,优良的党风推动伟大的事业。党性纯则作风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党风优良,党就能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之深入人心;党风政风不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出现问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然偏离正确的轨道。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第二,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区干部好作风是这一时期党的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名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歌谣唱出苏区党员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重视调查研究、为群众办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精神风貌。延安整风运动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集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24年来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从此,“三大作风”成为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党薪火相传的传家宝。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六条规定”,即“不给党的领导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毛泽东同志还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全国执政后党的作风建设指明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这些优良作风都极大地推动和保证了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第三,以抓作风为切入点推进党的建设是一条重要规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并列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作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带动全党形成优良作风,以“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作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高度重视抓作风建设,以一系列整党整风运动方式,解决执政条件下党内不正之风问题,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夯实了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推进从严治党就是从作风建设入手的。1985年11月,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首次提出“从严治党”表述,即“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那种讲面子不讲真理,讲人情不讲原则,讲派性不惜牺牲党性的腐朽作风”。整顿农村党的作风问题成为推进从严治党的切入点,以整顿农村作风问题拉开改革时期从严治党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大事来抓,以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为切入点,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引领推进党的建设。无论是担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和市委书记,还是担任省委书记,他都一以贯之坚持抓作风建设。从1983年在正定制定实施《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简称“六项规定”),到1989年在宁德制定《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简称“十二项规定”),再到2005年9月浙江省委就切实加强省委常委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作出“十项规定”,以及在上海市主持起草的《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八个坚持”,为中央八项规定中关于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等内容提供地方实践范例和借鉴思路。这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抓作风建设的持续思考和重要方法,也体现了以抓作风为切入点推进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性认识。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首先从中央政治局成员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入手。随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全党上下一体贯彻执行的作风建设要求,进而拉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幕。党的建设实践历程表明,作风建设始终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以贯之成为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把握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党的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前,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各种不正之风问题,全党是忧心忡忡的。其中,“四风”是当时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作风问题由来已久,在党内确实相当严重,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不抓不行了。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变化了,党的作风问题突出了。如果我们不下大气力解决这些问题,要是真的到了掉入“塔西佗陷阱”这一步,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这次讲话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宣布要把党的作风建设确定为新一届中央政治局抓党建的头等大事,释放了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狠抓作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改进会风、改进文风、规范出访、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带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随后,为推动全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要求向基层延伸,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全体党员、干部一体贯彻执行的作风纪律建设的共同要求。201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详细列出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实施细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执行该细则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自此,党中央从作风建设特别是整治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突出问题抓起,从小抓起,以小见大,以小带大,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抓整治“四风”就是起徙木立信的作用,抓就真抓,一抓到底。
第五,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引领政风社风民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干部特别是政治局成员做起。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历来是引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是人民群众观察党风的重要窗口。在党的作风建设上,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倡导时代新风。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范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其规范内容具体、条目清晰、标准统一、操作性强,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规范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作风行为。党中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逐条严格对标对表,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在中央政治局的带头示范下,各地区各部门各级领导班子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领导班子成员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情况作为会议的重要议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努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党内正气在上升,党风在好转,社会风气在上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的正能量。
[解读专家:赵绪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廉政建设教研室主任、教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