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展会的路上,4小时车程,安静刷了纳瓦尔。
当下太火的畅销书我不看,这是我的阅读原则。
随意看了几句,突然有一股强烈的欲望:能不能就在车上刷完《纳瓦尔宝典》?
轻描淡写扫过几章,他的个人风格和书的基调已经有了把握。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原则》。但它的总体逻辑性、严谨性和深度,又似乎比原则差了很多。
专家大拿,讲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当下的节点,对这些看似是常识的「原理」,能参透多少,能“悟”到什么程度,以及其中有多少,可以按下按键,立即转化为行动。
一般来说,这个转化比率恐怕1/10不到。
这些顶级大牛都有一种共通的特质,那就是:逆向思维。
想训练这个,也可以转弯去读《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
正向思维是:我身处A,我想去B,我还差一段路要走,通过训练XX能力、结识XX人脉、运作XX资源,可以让我实现这个目标,去往B。
逆向思维是:管我去不了去得了,我认定我能去B,我向整个世界喊出我要去B,然后我身处A的时候要惦记着去B。
这就是纳瓦尔的人生路径:他早早知道自己要去硅谷创业开公司,但是因为薪酬一直不错,他又一直在一些公司做着打工人没离开。但当时,他为自己定下了天价的时薪:每小时5000美元。
那时,他的时薪还不足1000美元。
普通人条件反射马上质疑:你凭啥薪酬翻了5倍?你通过什么路径到达那里?你有没有逻辑?
我猛然间又想起了早年看过的《秘密》,10年前大火,读完不明所以,大致意思就是向宇宙呼喊就能自带力量,天降奇缘,天助你也。
我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显然做过战略和投资的人的确具备了这种深度逆向思考的能力,他上来给我的第一个质疑是——
别把自己定价定的那么低,你已经完全具备了高客单价服务的能力,为什么把自己拉低?
我做「和读者喝一杯茶」的时候纯属好玩有趣,并且的确是从知识付费、深度考虑大众当下的支付能力,设计了99元的价格。但显然,从交付价值和服务的流程来看,它本身就是个千元产品(如果是线下交付,它应该对齐在行专家的一线价格)。
我笑笑,内心OS:恐怕在我成为一线专家之前,我最好别自己装成那个咖位,心里多虚?
为一个未来身份和定价喊价,这事我干不出来。
可矛盾的点也在于——定价越低,你设计产品的逻辑也会被逼越低,越和别人的产品同质化;而高价值交付,又完全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和逻辑,跳出现有的条条框框,彻底开辟出新的路。
所以高价是创新的必经之路。
朋友的业务今年进行了精简,拉升了咨询业务的客单价,只服务真正有支付能力的B端企业,并且在我看来,这个几十万的价格作为一人公司的定价,已经属于市场非常高的了。
然而,他活得很好。
回到纳瓦尔。思路也是一样的。
我在那一刻理解了:这种看起来非常荒谬的设定一个不可思议薪酬的逻辑,本身就是一种颠覆式创新。按照常规操作,常规计划,你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不信,你去复盘你的人生轨迹。
这可能也是我们之所以还是个普通人,并且越来越活成了普通样子,最大的问题所在。
社会牛马的思路,是一步步叠加自己的心理锚定价格,跑去和老板划拳,你来我往,三块五毛,砍价砍到自我妥协、认怂卑微,还得感恩戴德;
但创业思路,是彻底跳出这个僵局,先看我一定要拿到什么结果,去具备拿到结果的能力+认知+ 思维。它的重点不在于填补空缺,尽管你在能力、认知、思维层面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是个不争事实,但是这种思维的重点在于:你先成为那个人,你设法先站在B点。
我认为,这和补差、填补Gap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关键不是按部就班走过去,而是直接跳过去。
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
把这句话,重读三遍。
今天,纳瓦尔的时薪也不只是5000美元了,我想,这种跳跃性逆向思维,帮了他不少。
他说的所有话你可以全部忘记,这本书讲的涉及投资、财富和职业选择的很多碎碎念,也不必全都记住,但是——这种跳出从A循序渐进走向B,而先模拟成为B的场景、练习B的决策、判断和选择,至关重要。他强调应该用判断力去赚钱。
这解释了我在《秘密》中多年来没想明白的一件事:你喊出来,凭什么就实现了???
完成一个伟大目标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计划,我们普通人通过计划,大多数时候是上不了岸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生大多数时候不如意,大多数目标实现不了,因为,我们一直走在这种从A走向B的「补缺心智」路径下,但我们更需要的是颠覆:首先成为B,首先用B的一切思维模式、认知去做事,我们才可能最终活成了B。以A的人生路径、A的心态、A的手段举措,你是到不了B的。
你的思考、气度、胸怀、能量、视野、气场,要先跳到B,你才能解决好从A走向B的所有困境和问题。
这让我深深意识到:
一个人身处职场,为了自己争取更高的年薪、月薪,死命向未来的雇主自我证明,这条路,走的既辛苦又没有出路。聚焦价格唯一的方向就是砍价,聚焦价值才会锚定你到底能怎样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你的价值自然会带来合理的定价,那时你用的是拉力,而不是推力。推力在职场中,是最无效也是最无奈的。
你在面试、在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卑微表达,首先是源自你自身并不具备硬核价值,所以,你才会产生无力感。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地面上苦苦经营、日日牛马,而是真正跳出来,发动空军大战。
这个空军,就是你先站在一个绝对高的位置,俯视当下的自己、现在的目标,你用绝对未来导向的思维去审视问题。
这个所谓的“未来”,就是你要做出符合未来身份的决策判断,你先成为总经理,你就不必为了初级经理的薪酬去讨价还价。
当然,要如何完成这个跳跃,是一个非常具体、明确、值得探索的主题。
所以,这些理念在此刻汇合,我既明确了自己未来的产品、所有的合作、将来的职业选择所应该具备的高度,也理解了,要走向那里,再也无法通过常规的A到B的路径去实现。
但是,我相信,当我已经锚定了那个点,心智转变会带来能量改变,资源会因为拉力而慢慢汇聚。
我想,这就是一套完整的「拉力哲学」所展现的科学一面:
让自己超越年薪,超越降本增效的逻辑,构筑起自己的价值,聚焦价值才能实现纳瓦尔所说的「产品化」,这才是破局的关键啊!
市场永远不缺客户,甚至无论经济多差也不缺高净值客户,也不缺支付能力,重要的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零和游戏的竞价规则就是,我跟别人厮杀竞争,我提供和其他牛马一样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且我的执行力可能也一般般,我跟公司谈判我理想的加价30%的涨薪幅度;
可是正和游戏是:我提供这个市场稀缺的解决方案,我是仅有的提供者,因此我开价、我来定价!
当你开出极高的时薪,你的眼睛只盯着价值,为此,你要做好一切创新和差异化,而只有拥有差异化和创新的个体,无论职场还是一人公司,才能活得足够好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作者:第六个人,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