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0:13
关税战下,酒店餐饮正在悄悄涨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北京酒店餐饮因进口食材成本上涨而悄然涨价的现象。受关税战影响,进口牛肉、猪肉等原材料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导致酒店餐饮不得不调整菜单价格。酒店面临两难选择:涨价可能流失顾客,降质则可能遭遇差评。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经营风险。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冷战”已经影响到普通人的餐桌,未来的酒店餐饮可能会在品质和价格上做出更多调整,而这些变化都反映着全球化裂纹带来的回响。

🥩关税战背景下,进口牛肉、猪肉、大豆等原材料供应减少,价格普遍上涨,对依赖进口食材的高星酒店餐饮业造成冲击。

🦞酒店餐饮面临两难选择:涨价可能导致顾客流失,而降低食材品质则可能引发差评,因此在调价和食材选择上都需谨慎。

⚠️供应链不稳定,食材供应延期或品质下降的情况时有发生,酒店餐饮在库存管理和菜单调整方面面临挑战。

💰酒店餐饮的每一次调价、更换供应商和调整菜单,都是一次小小的赌博,背后是厨师、采购和餐饮总监们承受的巨大压力。

四月底的北京,春意尚浓,朋友约我去国贸一家五星酒店扒房吃饭。

餐厅依旧是熟悉的样子,木质桌椅,空气里飘着微微的烤肉香,点上一份招牌肉眼牛排几乎成了聚会惯例。

直到服务员把菜单递来,我随手一翻,才察觉出些许不同:这涨价了啊。

菜单上原本的位置,被一块白色贴纸遮住了,新的价格,用粗黑字体打印得整整齐齐,写着420元,透过翘起的一角,隐约还能看到下面那个熟悉的老价格,三百多块。

朋友也看见了,皱着眉低声说了句:“改得可真快。”

我盯着那块白色标签,心里也有点犯嘀咕,这家店,我们太熟了,这两年几乎就没怎么涨过价。

一块简单的贴纸,把过往记忆一刀切断,变得陌生又无可奈何。

我们叫来服务员,顺口问了句:“怎么最近价格调整了?”

没过多久,一位穿着白色厨师服、戴高高厨师帽的大叔走了过来,是主厨,也是老朋友,熟面孔,眼角眉梢都有点不好意思。

他压低声音,像是怕惊动了谁似的解释:“这阵子进口牛肉进价涨得特别厉害,澳洲的,美国的,都涨了,每周都在涨。”

主厨似乎怕我们不信,他强调也不只是他们,整个北京做酒店餐饮的,只要用进口食材的,基本都在涨,或者正在准备涨,“咱们也反复商量了很久,只敢取个中间价,涨得太狠,怕客人都流失,不涨,又扛不住......”

他小心翼翼地说,“现在这行情,大家都是谨慎过日子嘛。”然后,这老兄拍了拍菜单,苦笑着回厨房去了。

桌上牛排香气越来越浓,餐厅里人声也渐渐热闹起来,可一顿饭下来,除了肉香,我仿佛闻到了一丝沉甸甸的焦灼感,好像一个很大的变化正从餐桌间悄悄蔓延开来。

吃完这顿饭,我也开始留意起其他酒店的变化。

近期涨价的确实不只是这一家扒房,北京酒店的自助餐厅、法餐厅、酒廊都在默默调整菜单,价格一条条地往上爬。

酒店餐饮变贵背后也似乎有一张无形的大网:表面上,是牛肉贵了、猪肉少了,实际上,是全球供应链的骨折声,传到了每一张账单上。

变贵的原因很简单,关税战下,进口牛肉、猪肉、大豆供应量开始骤减,食物原材料涨了。

前几天,有一条热搜#中国取消1.2万吨美国猪肉订单#,较前一周大幅减少72%,下面是一片叫好声。

再之前,4月18日,海关总署公布2025年3月进口数据显示,进口牛肉量大幅下滑,其中3月进口牛肉21万吨,数量比去年同时期下降12.3%,减少约2.58万吨。

相比社会餐饮,酒店餐饮,尤其是高星酒店餐饮对于进口牛肉、猪肉的依赖显然更大,也痛得更深,像在北京,这些酒店餐厅大多以高品质著称,人均客单价300元至千元以上,在食材选择、菜品品质非常注重,几乎没有替代选择。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关税加码,牛肉进口量肉眼可见地下降的结果是涨价。根据行业统计,无论巴西、阿根廷,还是澳洲牛肉的进口成本普遍上浮了15%~25%。

不仅进口牛肉,另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4月11日主产省活牛价格达到26.22元/公斤,相比3月初已累计上涨15.4%。

实际上,涨价的远远不止牛肉、猪肉,此前,文华东方酒店厨师长在社交媒体平台披露,因为关税原因,波士顿龙虾要涨价了。

波士顿龙虾又名北美螯龙虾,主要来自美国缅因州和加拿大东部的海洋三省,往常价格再高时候也只有150/斤,现在要180元/斤,出现了明显涨价趋势。

而每一次账单上悄悄跳动的几十块钱,背后都是一次供应链深处的博弈。

或许有人说,我不爱吃红肉,像我本人还对海鲜过敏,那总能逃过这一劫了吧?

很遗憾,从酒店经营的角度来说,这次食物原材料涨价几乎是没有死角的。

比方说,大豆也是不可或缺,早已植入食物供应链的一环,间接支持了肉类、奶制品和蛋类等高蛋白食品的供应。再比方说,从橄榄油到番茄酱等等即使产地是巴西、阿根廷,背后的运输、农业化工也都与美国供应链脱不开干系。

除此之外,疫情后复苏的酒店餐饮行业,迎来了客流回暖期,五一、暑期的预订量持续上涨,酒店们想备货,却发现原料越来越贵。

当成本压力像潮水般涌来,酒店餐饮只是价格链的终端显示。

关税战下,中国酒店餐饮正在默默吃苦。

吃完扒房那顿饭后,我又和几个做酒店餐饮的朋友聊了聊,才知道,变贵,只是表面,真正难的是他们连“怎么贵”都要小心翼翼。

过去,五星级酒店可以理直气壮地写在菜单上:澳洲M5和牛、美国安格斯肋眼、阿拉斯加帝王蟹。

而现在,越来越多酒店开始悄悄把菜单名字改了:“精选谷饲牛排”、“深海优质海鲜”,产地和品牌变得模糊不清。

不是他们不想标明,而是怕标了之后,价格太高吓跑客人,更怕供应链出了问题,货到了,品质跟不上,客人投诉一场大闹。

所以,一些酒店正面临食物原材料涨价后的残酷选择:要么涨价被顾客骂,要么降质被差评淹没。

重压之下,一家北京高星酒店F&B负责人和我直言,她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调价,既怕自己亏损,又怕客人流失,被迫在利润与客流之间绷着一根越来越细的钢丝。

与此同时,供应链的变数也越来越大。

一个五星级酒店餐饮总监告诉我:“现在澳洲牛肉很紧俏,能不能准时到,都不敢打包票。动辄延期一周,临近节假日库存都要提心吊胆。”

更现实的是,虽然原料贵了,但并不是所有顾客都理解。

客人走进自助餐厅,扫一眼海鲜台,若发现生蚝缩水、帝王蟹换成了小青蟹转身走人已经算客气,不发个小红书、视频号、抖音骂一骂就算高抬贵手了。

涨价是自保,但失客是自毁,酒店餐饮,像一艘大船,正在小心翼翼地穿过一片暗礁密布的海域。

可以说,酒店餐饮的每一次调价,每一次换供应商,每一次调整菜单,都是一次小小的赌博。而背后,无数厨师、采购、餐饮总监们,正咬牙顶着看不见的压力。

那晚回家的路上,朋友突然感慨“早知道屯点进口牛肉,卖给酒店也能发财了。”

我笑了笑没接话,心里却一阵复杂,这一场从关税清单开始的冷战早就悄悄烧到了中美老百姓每一张餐桌上。

未来,我们可能会在更多地方看到变化:

酒店餐厅的牛排越来越贵,海鲜越来越小份,套餐越来越模糊,品质的起伏,价格的浮动,都藏在一顿顿看似平常的家人、朋友、同事用餐里。

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而在这个春天,每一次餐桌账单上多蹦出的几块钱,其实都是全球化裂纹的回响。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酒店餐饮 关税战 供应链 食材涨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