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4-29 07:05 上海
适者生存,在AI时代会体现得更明显、更残酷。
「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 」
最近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一家规模并不算大的公司,从23年ChatGPT爆火开始,就要求所有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必须考察候选人AI能力,比如写Prompt,对AI基本概念的理解。另一家小公司的前端同事,其工作流已经变为所有的功能模块,都优先由github的copilot自动写代码,自己的主要工作是review由AI工具写好的代码,并且老板也很鼓励所有员工都这样做。
由此,我意识到一个挺可怕、但也挺真实的事实:在AI这波巨浪面前,越是庞大的公司,反而越容易被拍倒在沙滩上。听上去有些违背常识——毕竟我们从小被教育,大公司意味着资源、资本、人才、渠道、护城河……但在AI时代,这一切可能正面临被重写。
我先抛出一个核心判断:越是大型的企业,其内部对AI工具的应用,很可能不如小公司,甚至不如个人。
为什么?
说到底,是因为「速度」和「灵活性」。当我们置身在这个AI迅猛迭代的时代,好用的新工具几乎每周都有,甚至每天都有。个人用户和小企业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只要认知跟得上、行动快,就能第一时间尝试并纳入工作流。而对于大型公司来说,事情没那么简单——数据安全、合规审查、IT审批流程、技术集成评估,每一步都可能让你错过AI的一整个版本进化周期。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系统性滞后。
比如现在最流行的Agent工具,可以基于自然语言实现任务自动化、代码编写、报告撰写,甚至构建小型产品原型。我身边很多创业者已经让AI Agent参与日常工作:从Cursor辅助编码,到Deep Research自动生成市场分析报告。而我问一些大公司里的朋友,他们对于AI工具的使用,还属于民间自发的行为。
这种生产力差距的拉开,是以「周」为单位的,而不是「年」。你能想象一个行业内,某些参与者每天都在升级武器,而某些巨头还在研究是否允许员工试用吗?
更深层的问题是:架构和文化是否适合AI。
在我看来,AI不是一套外挂,它不是你把ChatGPT、DeepSeek引入企业,改造流程就完事了,而是要求企业从架构上、观念上、文化上进行一次重构。AI是一种重新定义「人和工作关系」的力量,如果一个组织的结构还是高度层级化、信息封闭、责任推诿的,那它很难充分释放AI的价值。反而是那些小而快、扁平化、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更能和AI形成协同作战的组合。
有句话说得好:未来不是看谁规模大,而是看谁更适应AI时代。
什么意思?不是看你有多少员工、有多少市场份额,而是看你的组织是否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 自下而上数据驱动,分配资源,而不是自上而下拍脑袋决策;
2 自下而上快速试错,而不是层层审批;
3 以输出高价值结果为导向,而不是遵守流程导向;
4 自我进化能力强,能不断吸收新工具、调整流程;
5 能与AI协作改变主工作流,而不是把AI当成「试点项目」挂起来。
今天,AI把一个个体的工作能力提升到一个小团队的水平;把一个五人团队的效率,拉升到传统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层级。甚至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的「1人公司」,也会有市值超百亿,而员工数不足十人的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趋势一旦形成,就会自然形成正向反馈,势能一旦形成,就足以逐步颠覆整个行业结构。
所以我甚至愿意这样说一句:AI时代的公司,不应该再以人员规模论英雄。
未来的「独角兽」,可能是一个由5-10人组成的超级团队,借助AI和开源,实现远超传统千人企业的生产力和创新速度。大公司如果还陷在「熵增」的组织漩涡里,到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守的是一片逐渐干涸的护城河。
我并不是说大公司一定会被淘汰。它们在一定阶段依然有资金、品牌、资源等优势。但我想提醒的是:AI的发展速度,不会等待组织的犹豫,而是看谁能适应这样的趋势;适者生存,在AI时代会体现得更明显、更残酷。而未来的竞争核心,不是「谁当下规模最大」,而是「谁业务、组织和文化最适合AI」。这就是AI时代对大公司的颠覆性真相。
相关文章:AI辅助写作的最新实践感言
上一篇:超越竞争的一种途径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新鲜出炉的「AI时代的工作系统」。
「适者生存,在AI时代会体现的更明显、更残酷」,这对于个人也是成立的。我们一定要尽早学会借力AI,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1、认知:我们如何认知AI时代?AI时代将对工作带来哪些影响?
2、行动:我们如何用「前瞻」和「行动」互动的方式去探索AI时代工作的变化?主要涉及技术、产品、行业、岗位四个维度。
这30分钟的语音浓缩(蒸馏)了我最近一年多关于AI对工作影响的观察与思考,希望能带给大家启发。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