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却总会压中相同的韵脚。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总觉得当下似曾相识,所以“以史为鉴”的研究方法一直以来都刻在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投资研究中,以宏观和策略用得尤其多。因为金融和经济这类影响极大的社会学科无法使用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所以研究者,除了演绎法(就是推理),就只剩下历史比较这种归纳法(找规律)可以采用。
所以我们将开启一个新的报告系列《历史比较法之于美国困局——请回答2025系列报告》。我们将带着大家,由近及远讨论当下的美国困局有什么历史案例值得参考。第一篇就让我们把时间稍往回拨几年,初步得到的结论:当下美国的困局≈2021年开始的中国房企债务问题+2022年英国财政信任危机。
案例一:2021年的中国房企债VS当前的美国信用债
回顾2021年的中国房企债务问题:长久以来的高周转运营模式,导致中国房企积累了巨额债务,压力上升导致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只是时间问题。随着中国的地产需求大周期下行和监管收紧,房企杠杆空间持续收缩,部分房企的债务问题开始暴露。这一过程中,房企债券融资呈现出融资贵、融资难、短久期的鲜明特征。伴随政策持续加力,房企债整体融资状况边际改善,但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美国的债务问题我们在上一个系列《美国不是例外》当中详细阐述过,目前已经开始逐渐出现类似2021年中国房企面临的融资贵、融资难、期限缩短的迹象。
案例二:2022年的英国财政信任问题VS当前美国全球关税战带来的美元信任问题
回顾整场英国财政信任危机,有助于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我们报告《无能为力的联储,被迫强势的鲍威尔》中的结论:美联储轻易不宽松,可能不仅仅是意愿的原因,更有“无能为力”的因素。因为在美元不被信任的时候,宽松只会加剧这种担忧,让长期的问题看起来更严重(汇率和债券利率短暂企稳后进一步下跌,且进一步的宽松只会造成货币当局“日本央行化”——外逃多少钱印多少钱,印多少钱外逃多少钱的恶性循环)。只有解决了不信任的源头(这次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联储才能使得上劲。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当下美国的困局≈2021年开始的中国房企债务问题+2022年英国财政信任危机。核心问题暂时是联储爱莫能助的,只有关税政策的反转才是中期美国股债市场真正企稳的Trigger。而政策要妥协到什么程度,市场才会开始“买账”,最重要的是观察美元指数能企稳反弹。在看到这个核心路标之前,债务周期的拖累和明年中期选举的压力都会持续导致特朗普政策妥协。这次,时间是白宫的敌人。加速妥协才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目前来看实质的妥协是慢于预期的。
风险提示:特朗普政策过于激进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甚至衰退;关税扩散超预期,导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缓、市场调整幅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