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表示,港股日均成交额每变动10%,将使港交所2025年和2026年的淨利润变动2.4%及2.7%、将使港交所2025年和2026年收入分别变动3.6%及4.1%。
2025年第一季度,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中国资产迎来重估,港市的活跃表现也带动港交所股价稳步上行,一度逼近去年10月高点。但进入4月,特朗普关税政策重击全球市场,港交所也难以独善其身,一度抹去一季度升幅。在此关键时刻,港交所即将公布的Q1业绩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香港交易所 (00388.HK)将于北京时间4月30日发布第一季度业绩,机构预期港交所Q1实现营收67.62亿港元,同比增加30.02%;预期每股收益3.49港元,同比增加49.12%。
市场交投活跃!南向资金成交激增
根据中金统计,在第一季度,港股的日均交易额(ADT)同比增长144%,环比增长30%,达到2427亿港币。其中,南向资金的成交额同比增长255%,环比增长41%,显示出南向交易的强劲表现。同时,北向交易也同比增加了44%,虽然环比略有下降,但整体表现仍然可观。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港市交易量的提升将直接影响港交所的收入结构。瑞银表示,港股日均成交额每变动10%,将使港交所2025年和2026年的淨利润变动2.4%及2.7%、将使港交所2025年和2026年收入分别变动3.6%及4.1%。
此外,对于衍生品市场,股指衍生品的日均交易量(ADV)同比增长6%,个股期权的ADV增长了50%,这反映出投资者对衍生品交易的喜好和参与度在持续上升,这种情况在港股市场上愈加明显,也为港交所带来了更丰富的收益来源。
当然,并非所有的指标都呈现积极趋势。中金预计港交所的投资收益将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5%,达到11.4亿港币。这主要是由于外部市场表现不佳以及基数效应所致,这也提醒投资者需要注意可能会影响整体收益预期的外部因素。
从长期来看,中金表示,政策的持续博弈很有可能进一步支撑市场活跃度。在2025年4月,港股的日均成交额已达3440亿港币,并在4月7日创下单日成交额超过6209亿港币的历史新高。这一现象不仅表明了市场对政策预期的敏感度,也显示了资金对香港市场回归的信心。
中概或回流上市,香港成首选上市地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而除此之外的潜在金融制裁风险也在上升,尤其对美股中概股而言。此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威胁称不排除将中国企业股票从美国交易所退市的可能。
对此,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4月13日在司长随笔中表示,针对考虑将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除牌的措施,目前香港已建立便利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港进行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已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以下是富途资讯整理的已回归香港上市和符合回流香港上市要求的中概股:

2020、2021年曾是二次上市/双重上市高峰,预计此次中概股回流,香港仍将是首要目的地。据Wind数据,2020年、2021年港股成交金额同比增长50%及28%,2018年以来中资股成交额占比均在30%以上。
东吴证券表示,考虑到港股目前上市具备便利性框架,若此次中概股回流,预计香港仍将是首选目标。经过筛选,符合回流标准的中概股近30只,合计市值近2000亿美元,预计该部分将带来约50亿港币的日均交易额,另外若所有ADR交易额回流预计可额外带来超100亿港币的日均交易额,约占2024年交易额的10%。此次中概股回流一方面能增加港交所上市费,另一方面有望进一步提升港股交易活跃度,港交所有望全面收益。
机构如何看待港交所?
中金公司对香港交易所的投资前景表达了乐观态度,维持其目标价为435港元,并给予"跑赢行业"的评级。
根据中金的预测,港交所2025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将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7%,达到68.3亿港币。其中,剔除投资收益和其他杂项收入后的费类业务收入将同比增长47%,环比增长10%,达到56.5亿港币,从而带动盈利增长36%,环比上升7%,预计将达到40.5亿港币。
瑞银料港交所首季纯利38亿元按年升27%,估计收入按年升28%至66亿元,按季来看收入增长4%,而净利润基本持平。
瑞银表示,收入与净利润表现分化的原因在于,2025年起香港业务需按15%最低税率纳税,导致集团有效税率上升至15.7%(该行预估相比2024年第四季度有效税率12.1%)。该行估计港交所首季净投资收入11.6亿港元,按年及按季各下降14%及3%,保证金要求降低,导致保证金基金规模缩减。
花旗则略显悲观,下调港交所目标价至385港元,下调2026及27财年盈利预测。
花旗指出,预计港交所2025财年第一季利润为39亿港元,按季及按年分别增长3%及31%;总收入预期达到67亿港元,按季及按年分别增长5%及29%。该行表示,由于香港未平仓合约及保证金要求按季录得缩减,拖累投资收入可能按季下降。
还在熬夜看报表?牛牛AI正式上线!快来使用AI功能解读财报
编辑/lam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