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2024年07月05日
独资公募的“养老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外资独资公募在中国市场面临着多个挑战,包括权益投资业绩不佳、产品线布局不足、对本土市场和养老客户了解不够,以及公司治理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外资独资公募距离实现养老市场“梦想”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 **权益投资业绩不佳:** 外资独资公募在权益投资方面表现不佳,部分机构的权益类基金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例如,富达基金的两只权益类基金目前都处于亏损之中,这反映了外资机构在国内市场投资经验不足和对本土市场理解不够的问题。

🧐 **产品线布局不足:** 外资独资公募的产品线布局较为单薄,缺乏针对中国投资者需求的特色产品。相比于本土老牌公募,外资机构在产品创新和细分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对本土市场和客户了解不足:** 外资独资公募在团队构成和公司治理方面与境内老牌公司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对本土市场和养老客户的深入了解。很多基金经理缺乏国内公募产品管理经验,对中国养老产品的核心和本质问题缺乏深刻理解。

🤯 **公司治理和长期激励制度有待完善:** 外资独资公募在公司治理和长期激励机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部分机构过度依赖股东体系的“自信”,而缺乏对本土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 **建议:** 外资独资公募应该加强对本土市场的深入研究,结合外方经验和内地经验,开发出更符合中国投资者需求的养老产品,并加强公司治理和长期激励机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养老市场“梦想”。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期待占据的市场领地。

对于部分新成立的外商独资公募而言,中国投资者对于养老投资、长期投资的潜在需求,一直是其重点关注的需求。

不过,目前来看,外资独资公募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还面临几个关键的“瓶颈”技术有待突破。

包括:权益投资业绩的长期亏损问题,产品线布局过窄过短的考验,对本土市场和内地养老客户了解是否足够,公司治理和长期激励制度有待完善等等

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于独资公募而言,养老市场的梦就一直是个“梦”。

权益投资“有点难”

养老投资首重权益(股票)投资,但不巧的是,股票投资对部分机构恰是“短板“。

以对养老投资颇为上心的富达基金为例,该公司旗下两只权益类基金,目前仍处于全线亏损之中。

其中,富达传承六个月股票A,截至7月4日,单位累计净值为0.9344,这意味着该产品成立时申购的客户目前仍在亏损之中。

比较令人有压力的是,该产品自2023年成立以来,一年多时间大部分时候净值都在“水面(面值)”以下徘徊。

这意味着该基金成立以后的大部分时候,初始客户都是亏损的状态。

考虑到该基金规模成立以来整体基本是单向减少状态,上述净值表现或意味着其多数客户多数时候是有浮亏压力的。

业绩问题“有点普遍”?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富达另一个权益产品富达悦享红利身上,截至6月30日,该基金净值报收在0.9825上。

该基金成立2个多月,目前和富达传承类似也是多数时间亏损。

除了富达基金以外,贝莱德基金、路博迈基金等基本上也都是主动偏股基金全部处于累计亏损(低于面值)状态,而债券类基金相对表现较好。

这显然表明,权益类产品的表现不佳在新成立的外资独资公司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本土了解”有点少么?

和权益类产品“同频共振”的是,外资独资公募的团队构成上,公司治理上,都比较明显的和境内老牌公司有很大差异。

一个典型就是基金经理的任命上。

纵观这几家近年成立且业绩表现不佳的外资独资公募机构上来说,其基金经理多数并不拥有长期的境内公募产品管理经验。

富达的两只权益类基金均由周文群管理,后者在任职前境内公募基金的管理经验几乎为零(但她在其他投资领域有一定年资的投资经历)。

类似的还有贝莱德基金旗下第一只产品贝莱德新视野的首批基金经理唐华、单秀丽,两人也是在其他领域有一定年资,但境内公募基金管理经验阙如。 

和内地近五年里,起步和发展比较顺遂的初创基金公司相比,外资独资机构明显更偏好任用在外资独资或合资机构或股东关联机构里有长期任职经验的投研人士。

而对后者是否具有本土市场、同等产品管理经验似乎并未给予太多重视。

有趣的是,关于这个问题,事实上,外资独资机构迄今也很少正视。

比如,富达基金在其首只公募产品发售时,基金经理曾有过“对谈“。

面对A股市场有一些独特性的问题,周文群的回应其实是相当有信心的。

她说,富达海外的投资框架,在多个国家地区经历了几十年的运作并且证明是有效的。

回头看,无论是贝莱德还是富达,在早期产品募集时,市场内都有过对于基金经理人选的“质疑”声音,但都被自信的“忽略”了。

最后,这些公司的权益产品的长期业绩大家都看到了。

“养老市场”需要多些深入

有此先例,同样让人担心的是,在养老投资领域,外资独资公募机构的“过度自信”是否也存在?

那些“时常发声”、”时而建言“的外资独资机构,关于境内养老市场和客户是否有深刻的了解?

他们是否看到了中国养老产品的核心和本质问题?

他们是更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更致力于从商业利益角度提出建议?

从目前看,至少在投资业绩层面,在产品线产品,在洞悉投资者需求方面,这些机构还有许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与其,把来自于股东体系的“自信“散播给客户,不如退而深耕本土市场,把外方有价值的经验和内地经验相结合。

这或许是外资独资机构未来实现梦想,更现实的一条路。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外资独资公募 养老投资 权益投资 公司治理 本土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