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对真实生命经验的回避与逃避。
我们回避死亡、回避欲望,甚至连爱也在回避,甚至逃避。
因为传统文化长期强调克己、服从、压抑与规训,只要听话就行,情绪被视为“不理性”,感受被当作“麻烦”。
家庭中也是如此,情感勒索司空见惯,小孩从小就被教导要“懂事”“听话”“不要哭”。
于是,他们学会了压抑,学会了忽视自己,甚至失去了分辨自己感受的能力。
整个社会看重的,是你看起来活得怎么样,强调“面子”、“成功”、“出人头地”,至于自己的体验几乎没人关心
久而久之,人们不再关心自己,甚至失去了感知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有情绪,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容易被视为“麻烦”“矫情”“情绪化”。
所以很多人根本无法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是因为没有感受,而是从来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去觉察、表达、承接情绪。
我们回避死亡,一听就“呸呸呸”,就像不说死它就不会来——但正因为回避死亡,我们也不理解什么是活着。
我们回避欲望,把它视为肮脏与羞耻,结果要么彻底压抑,要么极端释放。凡是被压抑的,终将反弹。
我们回避爱,回避表达、回避接受,也回避拒绝。
于是亲密关系中充满控制、压抑、投射和逃避。
嘴上说要“安全感”,但从未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反而活得越来越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