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当下农村人情往来的沉重负担。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观察,揭示了农村礼金标准之高、人情往来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与城市中轻便的人情往来形成鲜明对比。文章还提到了因人情往来而产生的困扰,如远在国外的亲戚仍需负担礼金等问题。作者也分享了自己和闺蜜在应对这些问题时的不同处境,引发对人情负担的思考。
💰农村人情往来礼金数额巨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中提到,500元是起步价,400元则“送不出手”。这种高额的礼金标准,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人情往来范围广泛,即使身处异地也难以避免。即使是远在澳洲的亲戚,也会被要求送礼。这种广泛的人情网络,使得人们难以摆脱人情往来的压力。
🚗作者与闺蜜在应对人情往来时的不同境遇。作者因父亲体谅,可以免于很多礼金支出;而闺蜜则因家庭情况,不得不承担更多的人情负担,甚至需要长途跋涉送礼。
🤔文章通过对比城市与农村的人情往来方式,突出了农村人情往来的特殊性和沉重性。城市人情往来更注重心意,而农村则更强调物质上的付出。
现在我们老家农村的“礼”是真重。不仅品类繁多:老人过寿,孩子成人礼,学生升学,乔迁,娶媳妇,嫁女儿,喜事丧事……”
500打底,400那都送不出手。
我们在城里,朋友搬家开业,也就送瓶酒送束花搬盆绿植,相反,我们对朋友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多多少少是个心意就行了。
聊表心意,意思一下。
但在刚才,就一会儿功夫,我公公已经接到3个电话了,都是乔迁,两家至少要送500,还有一家得送1000。
更离谱的是,我表叔表婶都去澳洲照看外孙了,去了好几年了,村里还有人给他们打电话,说自己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让他们回来喝喜酒。
人肯定是回不来的,礼帐得上。
我是嫁出去的女儿,所以原则上,很多礼我也得送,但我爸比较体谅我,不是特别亲的亲戚,就不通知我了,通知了我就直接转账,让我爸带礼。
同村的闺蜜就没那么幸运了,她母亲去世的早,父亲身体不太好,还仰仗着街坊邻居们照料一下。
她不仅要送礼,有时候还要请假开200多公里车回老家送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