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错误且危险。
“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近日的言论,一如既往的犀利,却违背了基本常识。
本土精英和海归人才,从来不是敌我关系,间谍个案更不等同于群体标签。以情绪表达驱导价值判断,如果“海归里面有间谍”粗暴地成为依据,那做出的往往是错误选择。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是格力新的愿景,而董明珠的“海归论”伤害的恐怕不只是留学人才回流的感情。
董明珠观点的偏执有环境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全球贸易摩擦的复杂背景下,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管理、技术的安全风险担忧。但安全不能异化成排他,防范风险不能回到闭门造车。
打开窗户,阳光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但防蚊蝇从来不是简单地锁门关窗,我们靠的是纱窗,是体制机制。
公众最为熟悉的另一种极端,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说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及至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循环,中国创新与全球经验交相呼应,人才多元化是共识。
即便当下难免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人才的甄别,也不能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从“海归崇拜论”走向“海归有罪推定”。
此番“海归论”,不仅与政策导向背道而驰,更加剧了留学群体回流的心理障碍。说小了是格力一家公司的“封闭”,说大了容易引发全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寒蝉效应”。
除了认知局限,从企业管理逻辑看,“一刀切”背后往往隐藏着制度性短板。“间谍”可能有,但企业的安全防护难题,不能用群体标签来解决。在主流的市场和法律框架下,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背景审查、保密协议、技术防火墙等机制平衡安全与开放,而非对某个群体因噎废食。
更重要的是,作为公众人物,董明珠的言论已超越企业决策范畴,演变为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问题。企业家应该畅所欲言,但经不起推敲的暴论和风气,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