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4月24日 20:08
荷兰35个青少年的“电子遗书”告诉你社交媒体的“六宗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一项心理尸检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中扮演的多重角色。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社会比较导致的心理落差、自杀信息的触发与模仿、以及“自杀认同”的培养是主要负面影响。此外,网络挑战和网络欺凌也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尽管社交媒体也提供支持,但未能阻止悲剧发生。该研究提醒社会各界关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 社交媒体依赖与过度使用:部分青少年因现实社交不自信而依赖社交媒体,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未能获得积极反馈时感到沮丧,导致久坐、焦虑、孤独、睡眠问题和学业困难。

🎭 社会比较与心理认知扭曲:社交媒体塑造“必须幸福”的错觉,青少年将自己与“完美”的同龄人或网红对比,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从而加剧负面情绪。

💣 自杀行为的触发与模仿:青少年在网络社群中接触到抑郁语录、自残和自杀图像等负面内容,易受他人经历影响,甚至模仿自杀行为。算法推荐加剧了负面信息的接触。

🎭 培养“自杀认同”:青少年频繁谈论自杀想法,并对自己的自杀想法与行为认同太深,以至于无法想象没有它们的生活。他们将身份建立在“自杀想法和行为”之上,恐惧失去这种身份,从而阻碍寻求帮助。

⚠️ 网络挑战和欺凌:青少年参与“窒息挑战”、“蓝鲸挑战”等危险网络挑战,易受同伴影响而做出冲动行为。网络欺凌包括敲诈勒索、性侵犯、鼓励自杀自残等,给青少年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

关于这篇研究的背景和结论,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有想了解前情提要的小伙伴,欢迎查看上一篇:妈妈翻完孩子手机,在点赞里读懂了未说出口的遗言。这一篇,我们主要呈现第一个研究问题的答案,即:社交媒体在这些自杀的青少年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上,主要是以下“六宗罪”。

1 社交媒体的依赖和过度使用

在35位研究对象中,有14位年轻人,被形容为在现实社交中不自信的孩子。这样的青少年转而对社交媒体产生了依赖——因为担心错过与同龄人的对话或网上内容,他们整天都会去回通知消息,在吃饭时、在深夜也不例外。有人会每天花多达8个小时来浏览社交媒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与同伴互动对情绪的影响与现实中互动一样大,当他们未能从网络同伴那里获得积极反馈时,也会感到沮丧和痛苦。

一位家长说:“社交媒体带来的压力非常大。WhatsApp、Facebook等平台都有。‘加好友、删好友’、在社交媒体上议论彼此,这些都对她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另一位家长说:“他睡不好,总是在反复思考……他困在自己的思维里......他觉得自己为那位(网络)朋友做了很多,却得到很少的回应。这让他很难受,也无法集中精力上课。”

虽然受访者没有直接将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自杀想法或行为联系在一起,但他们提到这可能导致: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焦虑与孤独感增强、面对面交流减少、睡眠问题,以及学业困难。

也就是说,从这些青少年身上我们能知道,很多我们时候我们看到孩子成天“刷手机”,在父母亲和成人眼里这些行为可能是“玩物丧志”、可能是“不学无术”。但是对于部分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他们和这个世界保持连接的唯一方式。在现实中缺乏的认同感和安全感,他们试图在网络中弥补

2 社会比较与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社交媒体塑造了一种“必须幸福”的错觉。同龄的网上红人和榜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动态,强调自己的成就、活动或者开心幸福的样子,无意中传递了一种对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标准”,这些标准扭曲了一些死者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知。与那些看起来完美的同龄人或网络红人的生活做对比,这些青少年愈发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

孩子已经去世,但一位家长说他也做过努力。“我们试着让她明白:‘亲爱的,你现在的感受和那些念头,很多你这个年纪的人也会有。从外面看,好像每个人都很成功、很幸福、穿得很好、很有钱。但那不是现实,那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那不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青少年总在网络上觉得“我比别人差”,那可能不是他不够好,而是他看得太多。对于青少年来说,最怕的可能不是失败,而是“只有我失败”,而这种错觉很多来自社交平台。

3 自杀行为的触发与模仿

青少年因为现实中的孤独和低认同感转而向网络世界寻求支持,结果进入了更黑暗的世界。很多寻求支持的社群成为了诱发痛苦情绪的“触发源”。这些内容包括抑郁语录、表情包,甚至是自残和自杀的图像。研究中的父母批评说,在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获取“如何自杀”的信息太容易了。一些受访者担心,青少年因为不断接触他人的自残与自杀经历,可能会对这些行为产生执着或迷恋。

一位家长说:“网络上到处都是负面内容,那些人的经历……然后还有这些算法。如果你在Instagram上常常搜负面的内容,平台就会不断推给你更多。这样不只是变得更难,还会让你以为世界就只有这些,因为你看到的也只有这些。”

另一位家长说:“在Instagram上你可以关注某个主题。她被‘抑郁’这个主题吸引了。那些关于抑郁的帖子和表情包,她常常看。那占据了她的脑子。她也搜‘自杀’。社交媒体不断喂给她这些负面想法……这是条下坡路。如果你周围都是负能量,你也只能感受到负面情绪。”

一位同龄人说:“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比赛。所有事情都在比。谁能变得更瘦?谁能割得更深?谁的问题更严重?我觉得她并不想成为那个最严重的,但她也许真的就是那个最严重的——哪怕她自己没觉得。”

社交媒体不一定是中立平台,它会展示你想看的,还会加倍强化你的情绪状态——尤其是负面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会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每个人都在受伤。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互助的社群,背后往往混杂着模仿、错乱的自我认和危险的引导。如果现实中的支持足够,他们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

4 培养“自杀认同”

青少年经常并坦率地谈论自己的自杀想法,并发展出了同伴所称的“自杀身份(suicidal identity)”。这种身份不仅仅是频繁谈论与自杀相关的话题,更是一种深度的心理纠缠——青少年对自己的自杀想法与行为认同太深,以至于无法想象没有它们的生活。举个例子,对于青少年来说:”我是抑郁症患者”已经变成了“我是谁”的一部分。精神健康问题反而给予了他们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他们害怕“康复之后的自己”会是谁。

一位女孩的同伴这样解释:“这种状况其实挺伤人的,因为你已经建立起了这样的生活模式,那当这一切消失后,你还剩下什么?……如果我真的康复了,只是去上学了,那我是谁?我还有什么值得别人感兴趣的?什么才是定义我的东西?……但我觉得社交媒体,比如Tumblr、Instagram,还有她上过的那些平台,它们帮助她牢牢抓住了这种身份,固定了:‘这就是我,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原因。’虽然其实她还有很多很多面,组成她这个人。”

青少年通过在线的“同龄互动”和他人的反馈来持续强化这种身份。将自己的身份建立在“自杀想法和行为”之上,特别是对“失去这种身份”的恐惧,会加剧自杀倾向,阻碍他们寻求帮助,也减少了对治疗和康复的可能性。

5 网络挑战和冲动行为

冰桶挑战可能很多人听说过,一个网络上的挑战游戏。与此类似,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任务会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和传播。在该研究中有五位青少年曾参与过类似的挑战,其中三个挑战涉及身体伤害。比如,一位女孩参与了”喝水减肥”的任务,因过量饮水中毒;一位男孩参与了“窒息挑战”,即人为使自己窒息直到接近昏厥,以寻求刺激;一位年轻女孩参与了与自杀相关的挑战“蓝鲸挑战”感兴趣。这个挑战要求参与者遵循一系列由策划者规定的活动。这些活动一开始是无害的,比如在半夜设定闹钟,但会逐步发展为诸如自残等任务。最终的任务可能是自杀.......

同伴描述:“她参加了一个挑战,‘蓝鲸挑战’。你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我知道这个挑战是针对抑郁人群的。我没有具体例子,但这些任务完全不像‘冰桶挑战’那种。”

家长描述:“她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活动。有段时间她用一个叫 Kik 的应用。上面很多年轻人发布让人兴奋的内容...... 她太冲动、太容易受影响了。只是为了参与其中。她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非常容易受影响。”

为了融入集体而不是被孤立,青少年在社交软件上看到类似的内容会去尝试网络上的挑战,哪怕这可能存在危险;这些挑战存在会激发高风险青少年的冲动行为的可能性,导致他们无视潜在危险行为的后果;有些挑战刚开始看起来是安全的,风险等级是逐渐升高的,甚至最后发展成为严重伤害。

6 遭遇困境、成为受害者

网络霸凌是社交媒体躲不开的话题。网络受害者的具体案例包括敲诈勒索、在线性侵犯行为(男孩、女孩都有遭遇)、鼓励自杀自残行为等。受害者与施害者的关系一开始可能是平等的,但很快发展成不平等的关系。这些青少年收到了不请自来的提议、图片或视频,或者被迫发送涉及裸体或性行为的图片或视频。

家长A的话:“班上的一个男孩问她:你什么时候自杀?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一次,而是每天二十次……在她自杀前几天,她告诉妈妈:‘我还能看到那个男孩。’”

家长B的话:“我知道他们每天被允许使用电脑半小时,他们可以上Facebook,但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更多事情,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她被迫发送了自己的裸照和视频。一些住院的男孩告诉她:‘给我发你的裸照,否则我会告诉工作人员你房间里有香烟和打火机。’情况因此变得更糟糕。”

被害的青少年像被困在了一张网里,无法动弹。有些被害者在事情发生数年后仍然能提起施害者,说明网络霸凌会给青少年的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

当然,研究者也提到了社交媒体的支持性作用,研究样本中十名青少年的亲属强调了社交媒体的积极支持方面。主要支持性内容包括:被理解与认同、同伴支持、康复故事和应对策略,以及健康的人际网络。也就是说,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是一个寻找认同与理解的有效工具,他们更容易在拥有相似问题的同龄人社区中找到支持。

尤其是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未被理解”的孩子,他们有更强烈的线上寻求同伴互动的动机。他们会向榜样人物或同龄人寻求心理问题的帮助与支持,例如学习他人的应对策略或康复经历。这些能帮助他们将自杀念头“正常化”、减少病耻感、并减少了“孤单感”。一些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分享自身经历、帮助他人时,会感到更有力量和掌控感。 

是的,这些都是社交媒体原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供积极支持性的地方。可惜的是,提到这些积极作用的孩子家长,他们的孩子最后也成为了35名自杀青少年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Balt, E., Mérelle, S., Robinson, J., Popma, A., Creemers, D., Van Den Brand, I., ... & Gilissen, R. (2023). Social media use of adolescents who died by suicide: lessons from a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  17 (1), 4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CyberMed丨赛博医客 ”(ID:cybermed2050),作者:FloraWYH,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社交媒体 青少年自杀 网络欺凌 心理健康 自杀认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