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2024年07月03日
KPI,是帮忙还是添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批判了企业中流行的“去KPI”的错误观念,认为KPI本身无罪,企业应该重视KPI的实施,并强调了合理的KPI对于企业战略方向的指引作用。文章还分析了“去KPI”背后隐藏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利益诉求,以及OKR等替代方案的弊端,最终得出结论:企业应该正视KPI的作用,并努力克服实施KPI的困难,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达成。

🎯 **“去KPI”的危害:** - 员工失去明确工作目标和交付要求,工作作风松懈。 - 企业失去判断员工贡献的标准,导致组织“江湖化”。 - 企业出现莫名其妙的人才判断标准,例如“踏实”和“匹配企业价值观”等玄学标准。 - 领导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员工,导致企业内部权力失衡,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 - 企业内部出现大量的劳资摩擦,员工对企业裁员感到忿忿不平,认为企业缺乏公正的评价体系。 “去KPI”的危害在于它会造成员工目标不明确、工作松懈、组织效率低下、人才评价标准混乱、领导权力失衡、员工不满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目标。

💪 **“去KPI”背后的利益诉求:** - 管理者可以通过“去KPI”来固化自己的威权,不受客观评价体系的约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员工。 - 平庸的被管理者可以通过“去KPI”来避免严格的绩效考核,保持工作轻松,避免因业绩不佳而受到惩罚。 - 能力突出的被管理者在缺乏严格的KPI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激励,容易被平庸的同事拖累。 “去KPI”背后的利益诉求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逃避严格的绩效考核,这会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导致企业发展停滞。

🧭 **KPI的必要性:** - KPI可以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预期结果。 - KPI可以为员工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避免主观评价带来的偏差和不公平。 - KPI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促进员工努力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 KPI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KPI的必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企业明确目标、评估绩效、激励员工、培养人才,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 **克服实施KPI的困难:** - 企业应该明确KPI的目标和方向,确保KPI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 - 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KPI指标,避免指标过于笼统或过于细化。 -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指标量化、绩效考核方法、绩效结果评估等环节。 - 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培训,帮助员工了解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方法。 - 企业应该定期对KPI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KPI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克服实施KPI的困难需要企业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最终会带来巨大的回报,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 **OKR的局限性:** - OKR的实施成本高,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绩效计划制定、考核、评估等工作。 - OKR的考核过程存在主观成分,容易出现评价标准不统一、考核结果不客观等问题。 - OKR的灵活性和目标设定过于宽泛,容易导致员工产出的绩效与企业需求不符。 OKR作为一种绩效考核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 **企业应该正视KPI的作用,并努力克服实施KPI的困难,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达成。**

文 | 穆胜

《雷布斯曾炮轰KPI,小米SU7还会考核销量吗?》一文中,我们已经论证了“KPI无罪,只是企业用不好KPI”这个话题。由此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KPI虽然有用,但实施KPI考核是否成本过大?与其如此,是不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做事上,而非考核上?

一些创业公司由于业务尚未稳定,认为自己很难定出合理的KPI,于是干脆放弃,提倡创业情怀,聚焦“指数级增长”。而另一些成熟企业则是认为自己阅尽千帆,认为KPI考核根本无法理想化实施,干脆投入到干部领导力打造,对员工则强调价值观,想要“以文化来管企业”。看来,都是殊途同归。

这两种偏执的理解造就了现在咨询培训市场上的一片虚假繁荣。谈增长的、论领导力的、喂心灵鸡汤的……百花齐放,每个内容生产机构和企业都要用一个个打上自己标签的大词来“重新定义组织”,就是没有几个企业愿意去谈这吃力不讨好的KPI应该怎么考核。

玄学管理在企业上能否成功,主要看企业的业绩是不是够好,如果企业业绩突出,自然有资格总结自己的管理玄学,也会有一大帮的信徒。但问题来了,现在是经济寒冬呀,玄学管理似乎打不了硬仗,该做的KPI考核还得做。

要正本清源,我们还得驳斥“投入精力做KPI不划算”的谬论。

01 荒谬的“去KPI”

首先,做KPI考核一定会投入成本,但要算算这个事情划不划算,我们不妨反过来想想,如果“去KPI”会有什么危害?

第一个危害是,员工可能会失去了工作的明确目标和交付要求,工作作风变得松懈。

谈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反对,他们认为正是那些僵化的KPI,才造成员工丧失了工作热情,进而失去了创造力。问题是,一个企业里的绝大多数岗位,需要的是执行力,企业要的是稳定达成预期;只有极少部分创造性的岗位,才需要创造力,就算如此,这些岗位上真正能够去创造的有几个呢?有意思的是,大量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把自己的架势弄得都像马斯克一样,每样工作好像都需要创造,都是要去火星。这不是十足的表演艺术家吗?

绝对自律的人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都会松懈,这是人性使然。您很清楚如果不给孩子任何要求,再扔一部手机给他,他大概率不会认真学习。假期作业的意义就在于形成一定的约束,KPI的意义也是如此。

第二个危害是,企业可能会失去判断员工贡献的标准,导致组织的“江湖化”。

当没有明确的KPI来判断员工的贡献,那么,领导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员工,他既不用向员工解释,也不会受到上级的追溯。

没有客观公允的KPI,领导又需要有个“好用”的说法来评价员工。于是,这类企业会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人才判断标准。例如,国企喜欢评价某个员工是不是“踏实”。什么是踏实?领导也说不清楚,但说你不踏实,即使你能力再强,也是最低评价。再如,互联网企业喜欢评价某个员工是不是匹配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几句短语里总能找到你的问题,一旦说你不匹配公司的价值观,即使承认你专业过硬,也是最低评价。更有企业衍生出了若干玄而又玄的说法,如“XX范、XX味、XX人……”

有了这些玄学标准的加持,这个领导管辖的部门就成为了藩国。在这个国度里,员工都很明白,做再多的事情也不如拍好领导的马屁。长此以往,企业还有战斗力吗?

不仅如此,这种过于玄学的人才评价方式还会带来大量的劳资摩擦。当下,若干社交媒体上都出现了一类“离职博主”,每个人几乎都对被公司裁员忿忿不平,几乎都认为自己是做事的反而被裁掉了,其他人是拍马屁的反而能留下,他们的吐槽更能引起评论区极大的共鸣。试问,这里真的没有人是被企业错误“优化”的吗?即使有部分人被裁不冤,企业给出的解释也不能让他们认可,给到了他们吐槽的机会,这本身就说明了人才评价标准的问题。

02 “去KPI”背后的保皇党

侦探小说里,分析一个事情是由谁发起的,一般都会分析这个事情发生了对谁最有好处。不考核KPI,对谁最有好处呢?

首先应该是对管理者们有好处。不用KPI评价他们的下属,而用玄学标准,他们自然可以固化威权。想想,其他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你一个人的手上,不爽吗?

管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曾经提出过人的三种需求,即成就、权力和亲和。其中,权力需求占据了重要地位。当然,现实中不会有多少人承认自己有权力欲,但我相信,大多数人是“缺什么,就喊什么;越想什么,就越极力否认什么”。

当所有人都唯上,权力带来的快感就会层层放大,最终集中在企业家的身上。想想,他们是喜欢这样,还是反感这样?有的企业家会说,我们要的不是马屁精,是要能创造价值的人。这话不对,对绝大多数企业家而言,业绩好的时候,他们需要拍马屁的人,业绩不好的时候,他们需要创造价值的人。当然,拍马屁的人如果会创造价值,那就更好了。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毕竟术业有专攻嘛!荒谬的是,有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还把这些玄学标准冠以“灰度”之名。

现实中,我们接触的大量管理者对KPI的态度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才履职管理岗位,害怕权威不够,于是希望借助KPI来实施管理。而后,他们在使用KPI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权力,正好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他们的权威开始建立,于是,他们会默默放弃KPI,转而使用玄学标准。最后,当企业发现KPI缺位带来了诸多问题,想要重塑这个体系时,他们又会成为十足的保皇党,痛陈KPI的诸多不便。

其次应该是对被管理者们有好处,尤其是那些平庸的被管理者。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其薪酬体系相对固化,一旦确定了员工岗位对应的应发工资,基本就会相对固定地发放。即使这个企业真刀真枪地实施考核,现有的绩效考核技术也很难拉开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换言之,员工的贡献很难被有效激励。如此一来,很少有人会为那一点象征性的激励去卖力了。

既然薪酬发放都差不多,那么用KPI把大家考核出三六九等,弄得人心惶惶,破坏团队的和谐氛围,这不是瞎折腾吗?既然薪酬发放都差不多,大家都工作得轻松点不香吗?这样的工作性价比才叫高呀,这样的公司才是“神仙公司”呀。

当平庸的被管理者们达成了默契,当团队的这种基调被定下来,那些少数的能力突出且想奋斗的被管理者自然不敢反对。但凡他们尝试努力,就会被周围人扣上一顶“卷王”的帽子,认为他们不合群,甚至霸凌打压。可问题是,一个团队里,能力突出的只会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前者要想光明正大地当奋斗者,必须要有企业的强力支持。没有严谨的KPI,他们师出无名,久而久之甚至会忘了自己有心有力要当一个奋斗者。没有严谨的KPI,那些耗在公司混加班费、免费夜宵的戏子也可以扮演奋斗者。

再说得简单一点。一所学校里,哪些人盼望考试?哪些人不想考试?

所以,绩效考核几乎是每个企业最难的变革之一(另一个是组织转型)。每当我们发现一个企业由于缺乏绩效考核而病入膏肓时,我们也会惊讶地发现除了企业家想改革,所有人都在反对。有时,企业家嘴上喊改革,内心未必想做考核。做着做着,他们突然会想,这么折腾有必要吗?每年把干部们聚到一起,大家簇拥着老板,看似“其乐融融”。老板再在每个干部敬酒时,语重心长地表示看好、进行提点、让干部在语言和艺术中向自己紧密靠拢,争取成为亲信,不是来得更快吗?

在这样反复拉抽屉之后,敌人的坚船利炮如约而至,企业亡了。

03 KPI绕得过去吗?

保皇党有他们的利益所在,但不做绩效考核的损失企业也无法承受,于是,问题变成了——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绕过传统的KPI来做“更轻快”的绩效考核?

至今为止,我们已经见识了太多所谓的“发明创造”“重新定义”,但遗憾的是,KPI依然没有被绕过去。

在“去KPI”的潮流中,OKR无疑是支主力军。大量的企业纷纷投入实践OKR,仿佛说明KPI已经过时。想来也是,按照OKR的逻辑,员工自己基于目标(Objective),思考应该取得什么关键结果(Key Results),大家以创业精神自己寻找努力方向,再加上各级团队的对齐、拉通,这不就是最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吗?加上某些舆论强行将谷歌和字节等企业的增长与OKR挂钩,这股趋势自然愈演愈烈。

但在几年的喧嚣后,随着谷歌、字节开始主动逐渐淡化OKR,投身其中的饭圈企业开始逐渐恢复理智。全盘OKR看似节约了制定KPI的庞大成本,但实际上,后续付出的成本会更大,这类成本也遵循能量守恒。

一是绩效计划成本。由于KR每期都不同,不像KPI一样定义较久没有争议,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过滤、对齐、拉通,否则就会有“读一本世界名著”“健康生活,快乐工作”这样的KR被放入其中。

二是绩效考核成本。由于KR主要考核里程碑,而不像KPI一样主要考核数据,其考核过程必然会涉及大量的主观成分。在反馈或复盘时,需要详细的解释才能让被考核者服气,如果略过这个过程,就会走向前面谈到的玄学标准。

三是绩效离散成本。简单说,就是绩效目标的设定过于灵活,导致员工产出的绩效不是企业需要的绩效。其实,这个部分才是最大的成本,说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解答了本文最初提出的问题——“投入精力做KPI究竟划不划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个穆胜咨询某客户企业的真实例子。

某to B企业新进入几个区域市场,几个区域负责人在发展客户上有两种不同思路:一种是基于能用得上的客户关系,通过走近客户的关键人物拿订单;另一种是瞄准企业的目标客户,通过有效接触不断传递产品价值获取订单。

前者来得快,且订单额度不低。但问题是,这种合作没有坚实的共赢基础,无法建立粘性,后续乏力。而且,由于是靠关系拿下的订单,客户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奇葩要求,交付履约的成本极高,订单做下来根本就赚不到什么钱。

后者来得慢,且订单额度不高。但好处是,这种合作是基于双方供需匹配才达成的,很容易建立粘性,客户生命周期极长。另外,由于是基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提供服务,就可以基于自己的服务标准履约交付,不需要就某个订单一事一议,自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再进一步,这种订单也有很强的灯塔效应,可以吸引其他目标客户。

如果企业不做KPI,根本没有绩效考核,或者企业使用OKR,都会放出大量的自主经营空间。而面对这种空间,绝大多数业务负责人都会选择前一种策略,因为这样见效快,能给企业一个“交代”,能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如果是选择KPI,那就应该界定到在“目标客户”的“目标需求”上达成的“目标体验”和获得的“目标业绩”,形成如“核心卖点收入”“目标客户新增”之类KPI,这样的情况下,努力方向才不会偏移,企业对于这个新区域的投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确保回报。正因为没有通过KPI界定工作的方向,才会有这种与战略背道而驰的努力。

其实,做KPI就是在做工作,它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不是企业额外支付的成本。工作想透了,思路清晰了,合理的KPI自然就出来了,考核也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很多人一味索要自主权,实际上就是为了掩盖自己“脚踩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的小算盘。他们没有心思做工作,没有能力想策略,没有决心拿业绩,只是在重复表演一些看似努力的动作,用苦劳掩盖功劳。如果不信的话,可以测试一下他们,在他们业绩不达预期的方向上,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策略。您放心,他们的回答和几个月之前不会有任何区别,他们最后的答案都是让公司投钱投人,仿佛业绩的问题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看明白了吧?就是这个群体才会有“KPI没法做”“KPI没必要做”的说辞,他们标榜的“做KPI的精力不如用在做事上”,本来就是一个谬论。这相当于,初次相亲时某人就说自己没有心思谈恋爱,只想快点结婚后一心对你好。八字都还没一撇呢,大家相互都不了解,您这就要厮守终身的爱,也太廉价了吧?

KPI有单向考核的特点,的确限制了许多工作岗位上的灵活,但这种限制是为了导向战略方向上的灵活,而非让员工完全自由。自由不是目的,在一个商业组织里,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序协同作战,创造结果才是目的。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KPI 绩效考核 企业管理 OKR 战略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