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4月23日 11:34
王勇: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认识自己,了解最真实的欲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管理中的“想要”与个体欲望的关系,强调了管理者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好的管理者需要先理解自身的欲望,才能构建有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企业。文章介绍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一书,探讨了欲望的复杂性、积极意义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对欲望的审视和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并在持续的流变中不断成长。

🤔 好的企业如同有机体,其愿景、使命、价值观源于管理者和员工共同的“想要”。管理者若能理解并管理好自身欲望,方能构建具有共同目标的组织。

📖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一书以客观视角探讨欲望,认为欲望是动力、是可能性。通过审视自身欲望,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 直面欲望、审视欲望,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塑造自我。而自我塑造是企业家和管理者必备的素质,有助于企业建立内在秩序,应对不确定性。

🔄 人生是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我们需要在探索中逐渐明确自己的“想要”,并不断调整。企业亦是如此,在流变中前行,保持对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思辨,不断更新和凝炼,才能持续发展。

好的企业都有愿景、使命、价值观(不好的企业也有),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想要”。只不过有些企业的“想要”,是挂在那给人看的摆件;有些企业的“想要”,真实流淌在制度、流程、管理者和员工的血液里,是他们组成的复杂有机体的共同欲望。但这些优质的企业不会天然存在,需要创始人和高管团队持之以恒地给这个复杂有机体注入能量,慢慢构建秩序,把它养出来。而这件事能够发生的前提是,创始人和高管得先具有稳定而持久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这让我想到朋友问过我的一个问题:好的管理是否就是“管理好自己”?回答“是”,但不准确。“管理好自己”是好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其做好管理的前提。如果没有能力管理好自己,仅靠制度和流程堆积起来的管理,都只是很初级和肤浅的管理。没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领导者,其治下的组织充其量也就是个草台班子。企业作为由人组成的组织,其管理者需要通人性,尤其要“通己性”:先弄明白自己的七情六欲,对欲望和人性有了充足的理解后,才有可能让组织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愿景、使命、价值观的企业。想要成为顶尖的管理大师,我们需要先知己,再达人。知己,就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如夏洛特·韦伯在其所著的《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直面内心深处的12种欲望》(Tell Me What You Want)(下简称《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一书中所说:“当我们足够了解自己时,我们就开始掌握自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扮演的角色,可以更灵活地接受一切改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优秀管理者应该成为的样子,就是企业家需要的自我管理。

孕育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我们,对于欲望的感情很复杂,更倾向于压制、否定和隐藏它们。所以,我很高兴能读到这本以客观中立的视角,系统化探讨欲望的书。于我而言,欲望至少是个中性词,而我更关注它积极和正向的一面。“以自我为舟,以欲望为桨,摆渡人生”是我长期秉承的生活理念,即以欲望为动力驱动自我之舟,来完成人生摆渡。所以让欲望为我所用,就是我近些年的人生功课。而大多数人因为对欲望的不公平态度,错失了直面自身欲望、深度解析欲望从而让欲望更精准地为我们所用的机会。我认为,读《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可以是一个契机,一个使我们认识自己、直视自己欲望的契机。需要注意的是,它需要静心慢读,因为我们的七情六欲需要细品。

直面欲望,凝炼自己的“想要”

这本书属于不期而遇。我平时有随手买书的习惯,一般是囤下来,有空了慢慢读。买这本书是出于好奇,“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题目很大,能把这个事情说明白不是易事,有些好奇作者怎么破题,但也没有太多期待,计划随手翻几页,不好就放弃。结果一开始读就没能停下来。作者的文笔优美流畅,内容极富洞察力。读了三分之一就已经忍不住开始向朋友推荐。作者很有意思,虽然是资深的心理治疗师,但她选择与读者同行,让读者感受自己的感受,把她自己在面对患者时同样会感受到的犹豫、困惑与迷茫一并展示给读者,带着读者一起去经历这些波动与起伏。她也并没有硬要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好生活的标准答案,只是带大家来到心理治疗过程的幕后。借用本书的一句推荐语:“就像治疗师房间的一个偷听说话的人……没有行话,只是通过一位有爱心的专家的眼睛来观察和分析美丽的人生经验。”

作者和案例故事中的患者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中很多都跟随她长达十数年,从她的20 岁、30 岁到40 岁,一路走来共同经历了很多重要的人生时刻。她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也在治愈自己,随患者一起成长。她知道自己也只是个普通人,有很多的局限性,不能处理和应对的局面也很多,会犯错,会沮丧,会走弯路,在面对患者时也会“时而感到自己英勇和善良,时而觉得自己是唯一能帮助和拯救她的人,时而万分沮丧且感觉深受其害,交流中有一种持续的失落感,感觉自己也是受害者,被困在一个徒劳的局中”。

回首往事,她会“看到了自己狂妄的想法,以为我能让她得到她迫切想要的东西”,发出“我们受限的世界观,让我们无法很好地处理超出我们想象的情况”,“认为我们对别人了如指掌的想法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特别是当我们几乎不了解对方的时候”,等等感触。她把这些成长的点滴一并开放给读者。虽然读者大多不是心理工作者,但这些真诚和细致的自我反思,对反观我们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会很有帮助。反正,我每次遇到这些散落在文中各处的反思时,常有照镜子的感觉。

本书共分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爱与被爱、欲望、理解、权力、关注、自由、创造、归属、胜利、联系、控制这些主题,每个章节都是“引言+案例故事+小结”的行文结构。这些案例故事来自不同年龄、性别和人生阶段的患者,他们苦苦挣扎于内心深处的期望之痛,通过带我们一起观察、思考、探讨这些期待,作者让欲望在我们面前以一种更直观、生动和饱满的方式展开。

虽然作者把爱和被爱主题作为开篇,欲望到第二章才提及,但我们都知道它才是贯穿始终的引线。她说,“欲望是可能性,是能量,是动机”,“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自己的欲望时,才开始明白什么是充实感”。正是基于这些或隐或显的欲望,我们才催生出了想法,形成了行为。每个人的欲望都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唯有了解和整理它们,才能让我们杂乱的欲望有个方向。让自己有个方向,正是审视我们欲望的意义所在。

书中关于欲望的哲学思辨都很精彩,因篇幅所限不能完整表述,择选几段大家浅尝一下:“无聊本身就是对欲望的欲望,没有欲望,我们会感到无精打采,没有方向”,“当我们对自己的欲望表现出藐视或僵化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梦游”,“即使我们与欲望做斗争,我们仍然想要欲望”,“感受到欲望,让我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关注我们想要的东西,可以激发并恢复我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渴望”,“如果你发现自己沉迷于你想要的东西,请退后一步,提炼出更大的欲望。你仍然可以想要某样东西。不过,当你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想想它到底是什么。看看下面埋了什么伏笔”。她就像一位引路人,带着我们领略她一路见到的欲望风景。

作者夏洛特·福克斯·韦伯(Charlotte Fox Weber)是一位学习哲学出身的心理治疗师。她的职业就是帮助患者梳理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让患者可以在一个安全的场域中探索各自或痛苦或高兴的故事,与患者一起寻找线索,在抽丝剥茧中找到潜藏的欲望,破解其背后隐藏的信念,从而帮助患者讲述故事、修改故事、解读故事。书中包含大量的对欲望的哲学思辨,很精彩。作者带我们不断穿梭于故事体验和头脑思辨,让我们看到欲望的复杂性和层次感。

🔺夏洛特·福克斯·韦伯(Charlotte Fox Weber)

在故事中治疗师会和患者一起营造一个探索自身欲望的安全空间。同样,阅读时间也是作者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我们可以随着作者一起探索自己的欲望,没有对错和审判,只是梳理和接纳。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描述的精准和细腻会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如:“当镜子给我们看的东西与我们内心的脸庞不匹配时,我们就会明白‘岁月不饶人’”;“他让时间流动,带着他随波逐流”……读这些富有诗意的句子时,我常会有一种很强的爽利感,其间蕴含的强烈情感会在我的身上同时涌动。整个阅读体验就像给自己做一次透彻的身心SPA,让我们能对自我的欲望做一次细致的梳理和审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被我们捕捉到,那些隐于视线之外、藏在脑海深处的欲望,难得有机会让它们曝露在阳光下。每一个能使欲望显现,并对其进行深度梳理的机会,都宝贵而难得,值得我们万分珍惜。

前行中流变、流变中前行

每个人的“到底想要什么”都不尽相同,没有人能代替他人回答。答案只会在自我探索的路上逐渐变得清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理解自己的欲望,认清各种欲望的含义,划分出轻重缓急,在众多欲望的乱麻中梳理出秩序。其间的摇摆和反复在所难免,通过不断的修正和微调,我们慢慢靠近一个“到底想要什么”的选择。最终的选择也许永远都不会明确下来。但我们可以有“过程性或阶段性选择”。获得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对需求的自我构建,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前进方向。选择和方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代表着我们开始建立一种内在秩序。这种秩序带来的秩序感会让我们在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时,多一份力量、从容和安定。

欲望可以培养,信念需要养大。欲望的背后藏着信念。自我由信念组成。自我是一个不断自洽又不断打破自洽的信念系统。我们通过梳理,择选出的“过程性或阶段性选择”,可以通过我们持续的关注和投入,慢慢变成信念。这是一个无中生有,选择和创造信念的过程。创造信念就是主动地重塑自我。我们希望“自己是谁,人生往哪里去”,都是可以通过主动选择和培养相应的信念来达成的。我们从一个念头、一个想法,甚至是一个感受开始,慢慢培植它们,把它们养大,直到成为信念,融入自我之中。每一个信念的养成过程都曲折漫长,其间充满反复。不是每一个信念候选者都有机会成为信念,这个培育过程随时都会被打断、替代或遗忘。信念的解构和重塑是一个复杂的故事,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书中还借患者之口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一旦疼痛停止,我们如何继续成长?这问的是,我们身上那些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所附带的疼痛被治愈之后,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吗?治愈确实让我们成长了,但以后呢?没有这些痛苦以后,我们该如何成长?治愈后的世界就一定美好吗?也许我会怀念有痛的时光,至少还有个痛可以被治愈。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衰老的我们,生活境遇未必就好过那些有痛的旧时光。如何在未来继续成长是一个关于自我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后的长期演化问题。

这个话题有些大,我简单谈一些自己浅薄的感悟。我认为,自我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糙地分为两个:一是完成查缺补漏的整合阶段;二是实现自我迭代的掌控阶段。

整合阶段:任务是查缺补漏。这个阶段的自我非常不稳定。我们生命的早期,大脑发育还不健全,很多行为受身体本能驱动,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大多以碎片的形式散乱地存于大脑各处。此时的我们既没有足够的脑力,也没有足够的阅历和时间来完成自我的整合。自我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分裂感和破碎感。这个阶段我们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诸如无价值感、不安全感、不被关注、缺少关爱、没有归属和资源的匮乏感、缺少自由等等感受引发的稀奇古怪的补偿性需求。在这个填补缺损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缺损和遗憾是填补不完的”,从而开始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美,并以此为契机完成自我的初步整合,开始在一些方面变得自洽。

掌控阶段:任务是自我迭代。这个阶段属于自我的初步整合后阶段,自我初步稳定,但仍有大量改进和优化的空间。当内在开始丰盈时,我们就会创造出一些发展性的需求。这个阶段我们希望寻到一个明确的人生意思,以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这些发展性需求,如果我们处理得好,就会成为突破自身的局限的契机;如果处理得不好,我们就会被困在某些循环性的局中。

我们生命中有无数的“局”。大局套小局。但“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永远是那个最核心的。它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此外的所有局都有其阶段性和局部性。请保持对“我们到底想要什么”的思辨,这可以是一个伴随我们始终的课题。生命一直处于流变之中。有生之年,让我们保持开放,保持好奇心,不断拥抱新体验,寻找并接近自己真正想要的。不固着于过往,才能为新知识和新体验腾出空间。

企业像人一样,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不断陷入不同的局。企业的“想要”会随着发展不断变化,“我是谁,我要成为谁”同样是贯穿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企业需要和管理者一起,在流变中前行,前行中流变。保持对想要的思辨,保持开放,不断更新和凝炼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也是企业的终身课题。

作者在结尾提到,她决定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的原因之一是希望有一个终身的职业。她希望像那些著名的传奇人物那样在漫长的一生中积累大量智慧,在八九十岁时,依然思想开放、勇敢坚定。她说:“如果我也有幸这么长寿的话,这就是我变老的方式。”终身职业不是特指一份具体的工作,而是一份包裹着自身信念的事业。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事业,然后以自己喜欢和满意的方式,慢慢积累智慧,慢慢变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王勇,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欲望 自我管理 企业管理 愿景 价值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