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4月23日 11:28
美国中小企业,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对美贸易的现状。尽管关税落地,生意仍在继续,美国中小企业难以摆脱中国供应链。文章分析了中国供应链的规模优势和产业灵活性,指出其在生产成本和定制化产品上的独特优势。同时,文章也提到了美国企业转移生产线面临的困境,以及TikTok上中国外贸工厂的火爆。作者预测,中美可能很快会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因为贸易摩擦给美国带来的物价上涨和经济压力,最终将迫使美国寻求和解。

💪 中国供应链的规模优势显著,大规模生产降低了固定成本,并带来了技术迭代和工艺优化的持续改进,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使得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竞争。

⚙️ 中国产业网络的灵活性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定制化产品的便利。中国能以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定制产品,而其他国家难以匹敌。这使得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定制类商品受到的影响最小。

📈 美国企业试图将生产线转移出中国面临诸多挑战。高昂的搬迁成本、难以复制的专业经验以及缺乏足够的劳动力,都使得搬迁变得困难。例如,本土供应商的报价是中国产品价格的三倍,且无法达到中国同行的标准。

🔥 TikTok上中国外贸工厂的火爆,反映了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阿里国际站下载量激增,表明美国中小买家正在积极寻找中国供应链,以应对物价上涨。

关税落地已经十来天了,那中美的贸易现在成啥样了呢?

我这段时间跟不少做对美贸易的读者聊了下,很确认地说:生意还在继续。

确实有人在观望,但即便是在特朗普加关税当天,还有美国中小企业在给中国工厂发来1400万的大单。他们找过一圈东南亚的“平替”,没找到。

在中国一家工厂里就能成套购买的商品,在东南亚要找三四家工厂分别定制,相互之间尺寸甚至也很难匹配。

事实证明,美国中小企业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其实说起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人力成本便宜,这当然是真的。但这并不是全部,甚至如今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咱们现在的优势主要是另外两个:规模优势和产业网络的灵活性。

规模优势很好理解,咱们现在的生产规模太大了,生产的越多,可以把固定成本均摊的越低。大家知道一个东西叫“学习曲线”吧,看着好像说的是中学生记单词曲线,其实说的是1915年美国航空工业发现,随着飞机生产数量增加,工人组装时间呈指数级下降。

后来又发现,生产的越多,技术迭代、工艺优化、管理创新等层面的不断改进,会导致成本不断下降。中国工业独步世界这些年,不仅仅是积累了巨大的产能,更是积累了无数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这让中国生产的产品成本降得非常非常低。而且美国人可能想象不出来,这种低价,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

低到其他国家如果想去做,赔死他们,无形中封住了他们的路。现在美国企业要想把产能搬回去,就得把上下游都搬回去,甚至得把电厂都搬回去,不然成本依旧高到没法跟中国竞争,但这个操作成本太大了,根本没法弄。

更别提以美国现在的经济水平,他们根本找不到那么多可以进厂打螺丝的工人。从全世界的规律来看,“工业化”这东西只有一次,因为涉及的劳动太过枯燥,且上升空间有限,几乎每个国家的老百姓收入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逃离工厂。美国人好不容易逃离出来,你让他们再回去,可能吗?事实上全世界的工人阶层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进厂。

其实我国也有这个问题,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所以工厂现在也在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如今中国是全世界使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只把那些使用机器人的企业搬回美国可行吗?

答案是不太可能。机器人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旦部署就能完全自主高效地运转。其实,机器人在实际生产中有诸多限制。它们有点类似于矿山中的机械。在矿山里,像钻头、挖掘机和卡车这类机械虽然承担了大量的基础作业,但在那些“非标准化”的区域,比如复杂的岩石结构区域、狭窄且不规则的矿道,还是需要大量工人来操作这些机械或者进行人工处理。

同样地,在制造业中,除了极少数极度标准化的领域,例如芯片制造,生产过程对精度和规则性要求极高,机器人可以高度参与甚至主导生产流程。而其他大部分行业,基本都是工人和机器人一起工作。

例如汽车领域,这个行业中虽然使用了大量的机器人进行零部件的焊接、喷漆等工作,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工人从事装配、质量检测等需要灵活操作和判断的工作,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汽车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比如特斯拉在中国的工厂有12万的工人,而比亚迪足足有上百万工人。这些工人和机器人长期协作,也涉及大量的管理和运营知识,这也是为啥厂子里设备差不多,但是工人的技术有差异。

美国《连线》杂志采访了十几个美国企业主,他们都说无论关税多高,从中国转移生产线都异常困难。

文中提到一个试图转移生产线但失败的例子:当拼图公司Goodfit联合创始人凯西·麦克德莫特,尝试寻找本土供应商,结果本土报价是中国产品价格的三倍且无法达到中国同行标准。不仅仅是成本,更重要的是成本约束下的质量,毕竟中国同行数十年积累的专业经验难以复制。

产业灵活性是另一个提得很少的东西。大家肯定去过那种家具城和汽配城,应该会那么为啥会有这么多的同质化企业聚在一起。但是如果你要找一个比较小众且奇特的零件,这时候你就会意识到那种大型汽配城确实很有存在的必要。

此外中国在有个方面的优势是一骑绝尘的,你想做什么产品,你可以很轻松找到上游供应基本配件的公司,然后你把这些配件组合在一起,然后你的产品也就出来了。如果有些零件找不到,厂家也可以极低成本给你开模生产,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法想象的。

整体来讲,你在东南亚可能会买到你想要的,也可能会买到定制类的东西,但是你很难买到中国这样便宜、质量又好的定制类产品。

所以说这也是为啥贸易摩擦爆发后,定制类商品受到的影响最小,买家是真找不到别的供应链。

其次是纯零售转商售会受一些影响,但也不大。而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大型进口商,比如沃尔玛什么的,他们倒是可能会去找别的供应链,但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

焦虑通胀的美国人纷纷直接涌入中国工厂,TikTok上刮起“中国工厂旋风”,这让主打中国外贸工厂的阿里国际站火爆。很多TikTok上的用户在讨论如何去阿里国际站上的源头工厂买东西。在美国购物类APP下载榜上,阿里国际站已经冲到了第一名。

现在来看,贸易摩擦除了会让美国物价高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战果。

当然,现在很多在美国销售的产品,是几个月前就已经采购的、没有包含目前关税的商品。但这一批产品库存只能支撑2个月。

1~2个月后,美国中小买家必须来中国补库存。

嗯,坚持就是胜利。

很多小伙伴问我,这事最后咋结束?

我也说不好,不过我倾向于觉得,用不了多久,中美会重新坦诚一个协议,而且这事几乎板上钉钉是美国先提。因为在这次贸易摩擦中,我国的策略体现了博弈论里最经典的那个操作,“一报还一报”,极度透明,你加我也加,你谈我也谈。

这种情况下,压力就给到美国那边去了,确切地说,是给到川普去了,因为贸易摩擦这事,在美国也并不是共识,属于川普自己的操作。

用不了多久,他的选民再糊涂,也意识到问题了,因为咱们买美国的商品,主要是中部州的粮食,这些农民们是川普的铁杆粉丝,他们是第一波受害者,然后他们会感受到物价上涨压力,结结实实给老铁们来了个双击。叠加美股暴跌,美国养老金也在美股里,这段时间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这种状态注定没法持续。他们自然会逼着川普去重新谈。

现在的中国有点像1945年之前的美国,掌握着产能,尽管话语权一般,但是全世界都看出来谁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美贸易 供应链 关税 中国制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