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代建行业迎来大变局!
似乎一夜间,代建行业从“蓝海”进入“红海”,从早期10多家选手到如今超100家陆续涌入,从昔日高毛利,旱涝保收到如今微利甚至亏损,从过去高增长普涨到如今降速收缩分化:企业分化,增速分化、费率分化、模式分化、能力分化……2025年将成为代建企业的洗牌分化年!
大就一定强吗?代建三大就是代建三强吗?“拓展王”就是“代建王”吗?低价竞争会是持久战吗?哪些企业会淘汰?谁又能成为黑马?代建未来集中度是下滑还是再上升?
01
代建进入“低价、低利,高淘汰”新阶段
整体看,2025年是代建行业“降速年、淘汰年、变局年”。
规模失速: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中低速”增长期
过去3年,代建行业( 2022年到2024年)迎来阶段性“高速发展期”。
2022年,代建新增面积首破1亿大关,达1.1亿平米;2023年,新增面积达1.7亿平米,大增53%;2024年,破2亿关口,达2.2亿平米,但增速下降到27%;2025年,不少代建掌舵人预测——代建2025年将进入“低增长”阶段。悲观的看,2025年可能与2024年持平甚至微降。
最新克而瑞统计,2025年一季度,代建新增规模TOP20企业新增签约建面同比仅增加6%,较2024年17%的增速显著“失速”。
利润走低:低费率+低去化+去化周期变长
规模失速的同时,代建利润也在走低。
首先,“僧多”加剧竞争。一个肉眼可见的变化是代建企业2021年全行业仅30余家,2023年已超过90家,2024年更是超百家入局,“僧多”的格局让竞争更加白热化,很多代建新人为了生存开始低价拓单,代建费率持续下探,从早期5-6%降至2-3%,部分项目甚至低于2%,部分县域代建项目更是出现0.8%超低报价。
其次,“粥少”。最近几年地产下行,房地产土地出让面积持续下降,代建需求总量放缓,比如24年土地新增规划建筑面积增速仅3.0%,远低于此前年均20-30%增速。
而在这其中,“低费率”的政府代建订单占比上升,更是拉低行业整体利润率。
其三,“利润流失”。在代建红海时,一方面人工成本是刚性的,优秀代建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维持服务品质和标准,导致成本较高;但另一方面地产下行期,房价走低,市场信心不足,最终销售去化率下降,销售周期延长成为常态……最终导致代建利润开始持续下探收缩。
企业分化:头部降速,中部提速,尾部淘汰
“能进的都进了,目前代建企业已处于饱和阶段”,一位代建高管强调。
截止2024年,行业已有超100家选手入局,这其中百强超过80%都已布局代建,但是伴随行业“僧多粥少利润下探”,竞争从蓝海变红海后,企业分化和洗牌也同步开启。
全局看,2024年百余选手新增拓展面积表现出“头部降速、中部提速,尾部淘汰”的大分化。
中指院显示,2024年代建不同梯队新增规模开始大不同。TOP5企业新签约规模1783万平米,同比增3.5%;TOP6-20为640万平方米,增速高达21.9%;TOP21-30为 171万平方米,增长6.2%。
显然,腰部企业增速显著,头部选手增长微弱,而类似仁恒一些代建选手也在选择退出。事实上,最新2025年一季度尾部企业承压更为厉害。比如部分24年一季度新拓维持80万平米的尾部代建企业,2025年一季度均未有新项目入账。
02
代建无忧:短期承压,但是长期向好
规模失速,利润走低,行业洗牌……身在2025年,很多代建人担忧代建行业是否见顶?头部增长失速后是否会继续下降?
行业处于“发展中期”:从2.2亿平米到3亿平米,还有50%上升空间
整体看,代建市场依旧没有“饱和”或是达到行业高峰“拐点”。
一方面,眼下房地产市场属于“超跌”,从18.2万亿超跌到9万亿左右,未来止跌回稳,行业修复回归正常后,整个市场会恢复到10~12亿平米常态。
另一方面,代建行业渗透率目前还处于中期,2024年代建渗透率修正后为12%左右,而12%对比欧美25%到30%成熟市场的终极渗透率,显然,中国还有至少一倍上升空间。
按照代建成熟期估算,未来中国代建将有3亿平米市场(10亿*30%渗透率=3亿平),而眼下2024年代建市场新增面积才在2.2亿平米左右。显然,整个代建蛋糕看,未来代建行业还有50%左右增幅!
头部还在“发展中期”:欧美日代建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行业终局看,今天欧美日本的代建格局,就是中国代建的明天。眼下欧美和日本房地产代建行业表现出三大共同特征。
其一,投资与开发(代建)分离,其二,渗透率在25%到30%左右,其三,头部“代建三强”稳居行业50%左右市占率,行业集中度较高。
以美国为例,前三大代建企业(如Turner Construction、AECOM等)合计占据约40%市场。英国、德国等国的头部代建企业(如Balfour Beatty、Hochtief)通过并购整合,市占率可达30%-50%;日本代建渗透率接近30%,其中代建三强“三井、住友、三菱”三大财团合计占据超50%市场份额。
同时,欧美日本“代建一哥”市占率都在30%上下。对比之下,中国代建一哥绿城管理市占率连续9年在20%左右,这也说明,即使头部代建企业,未来市占率还有成长空间!
对比欧美日,中国头部代建企业市占率依旧有上升空间
眼下中国代建头部企业(绿管、蓝城、金地、华润润地)或是代建三强整体市占率,两个类别都存在“上升机会”。
其一,头部企业的综合优势,产业链优势、专业领先优势会进一步带来市占率提升。
其二,城投还会持续拿地(未来大多二三四线城市托底靠城投),中小房企恢复拿地(从眼下20%低占比提升到未来50%左右)
其三,很多过度扩张、低价竞争,短期主义的中小代建企业会在未来3、5年陆续淘汰出局。
所以,从头部代建企业个体看,按照中国房地产市场10亿平米基数,参照欧美日本30%渗透率,那么未来中国最大代建企业成熟期年度新增面积在9000万平米左右(10亿*30%*30%=9000万平米)。
而截至目前,中国当下2024年新增拓展规模最大的绿管才3645万平米,显然未来代建龙头至少还有2倍上升机会。
整体看代建三强组合市占率也有上升机会。比如眼下代建一哥绿管市占率22%,加上第二名蓝城、再加上金地,整个代建三强在35%左右,大概率会提升到50%。
03
代建乱象:代建三大不等于代建三强
每年新拓订单多、面积大,就意味着企业能力强吗?答案是否定的。
大,不等于强。规模不是万能的。客观说,在行业初期,眼下对代建企业经营能力高低评价机制和指标并不完善。
三大≠三强,新增代建面积“水分大、口径乱、失真”!
代建企业作为服务业,真正看的是“服务收入、利润”高低,这才是代建企业经营能力高低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
但现实中,“代建营收,代建利润”这些反映代建企业经营能力高低的指标,往往不会对外公开,目前第三方机构排行榜更多只是简单依赖外围数据,比如每年新增拓展面积去展示“规模排行榜”。
但更大的问题是,即使同样的新增拓展面积,内涵水准质量差异也挺大的。比如获取住宅代建面积,与获取文旅、公建、体育馆项目,性质是不同的;比如即使是同样面积,有的是建造类,有的是二次改造类,产品属性也不一样;比如拿一线城市代建项目,跟拿三、四线城市代建项目差异,也是很大的;比如拿一个不能入场,不能开工的项目与拿一个健康良性的项目也是不一样的。
未来代建行业一定会走向专业化、规范化,这也会带来代建企业经营能力评价体系会逐步清晰化、显性化和普及化。
反对单一规模论:“无效规模、低质规模、虚假规模”没意义
代建行业发展,不能陷入单一“规模论”!大,并不等同于强,也不意味着安全、长久。在地产圈,恒大够大,碧桂园够大,但顷刻之间就倒下了。
在代建行业,一味追求规模大,尤其一时的新增面积大,合约面积大,并不意味你是代建真正龙头,并不意味着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比如眼下腰部和中小代建企业基于低价竞争策略,看似规模增速惊人,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风险考验。
其一,部分代建签约“水分”很大。比如有的订单的确签订合约了,但这是一个旧改项目,签完就没下文了,后续推动其实根本无法启动。
其二、很多协议只是个意向,但却被计算为新增拓展面积。而规范的代建企业往往要求既要签订合约又要收到“首期款”才能确认新增面积。
其三、部分签约面积是“无效面积”。比如有些代建黑马30%新拓展代建项目竟然无法“进场”,整个“签约进场率”只有70%。比如有些合约前期缺乏把关,或是过度承诺,最终后续因为利润不足或是资源不足导致项目提前解约。
伪规模后遗症: 问题订单,未来3年会面临“经营大考”
一味的冲规模,尤其在前端订单质量失守,最终会带来什么后果?
基于短期生存和做大规模,在僧多粥少的代建行业,腰部代建企业和新入局者往往会不得已降低订单标准和质量,拓展了较多“低价值订单、问题订单甚至亏损订单”,最终也不可避免带来后期大面积违约、解约,或者因为无法达到对赌去化条件,最终导致委托方与代建企业笑脸变黑脸而“双输”。
这也是2024年部分省份出现单个代建方解约率高达15%的无奈结局。
整体看,代建前端的“问题订单,无效规模”,就好比房地产重资产开发错误拿地,最终都变成后期的“鸡肋库存、滞重库存、无效库存”,最终结局也只剩两条路,要么砸在手里,要么壮士断腕,亏得一塌糊涂。
一个房地产项目开发大概3年时间,而低价跑量、规模至上、问题订单过多的代建企业,在行业下行和销售受阻后,就很容易爆发一连串经营压力和违约解约,最终导致口碑受损,企业甚至被淘汰出局。
眼下,正是腰部代建和新入局者“低价拓单、快速冲规模”的典型时期,这些大量新增代建订单,也势必在未来2、3年遭遇一连串的“经营大考甚至违约解约大考”。
04
代建洗牌后:谁能活下去,活得好?
剩者为王:洗牌后,代建只剩3类“幸存者”
眼下,代建企业百家争鸣,但未来只有3类能活下去、活得好。
其一,头部综合型选手。未来只有头部企业能活得好,走向全国化,综合化,多业态,多区域发展。比如绿管、金地。
其二、细分专业型选手。即专注细分领域。比如医疗,商办、TOD的细分市场龙头。比如华润置地的代建公司“润地管理”则是专注“片区统筹开发运营”模式。
其三,区域深耕型选手。在单独一个区域拥有独特竞争优势。
两大阵营:代建只有头部活得好,腰部只剩“2条活路”
未来一个关键判断是——代建行业,只有头部企业才能活得好!
原因很简单。代建,本质属于服务业,整个规模只有数百亿蛋糕,并非巨无霸行业,而且代建没有绝对的门槛和技术壁垒,所以代建行业最终很容易形成较高集中度,未来只有头部的代建企业才能活得好,有话语权。
而对眼下腰部中型代建企业,未来只有两条路——要么生,要么死。即要么成为头部,要么被边缘化。短期看,“低价跑量、规模优先”是新入局或腰部代建企业的短期生存策略。
对于新进入或腰部企业,快速扩大规模仍是抢占市场空间、提升行业话语权的关键策略;而对已具备品牌和规模优势的头部代建企业,精细运营、全价值链优化更利于利润提升。
代建三强市占率:短期下降,但长期会上升到50%左右
当下代建行业处于发展中期,但也基本形成代建“三强”引领(绿城管理,润地管理,金地管理)的格局。
比如绿城管理凭借上市、产品等先发优势;比如金地管理凭借代建战略先行,价值创效的经营优势;比如润地管理凭借华润置地资源优势和区统筹开发运营经验优势。
整体而言,代建三强市占率一方面遥遥领先,另一方面也在动态变化。
首先,三强鼎立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数据说话,比如从前端新拓展面积市占率看,2024年“代建三强”新签约面积市占率为37.5%,占据份额超过市场三分之一;而以中端代建项目的销售力来看,2024年,代建三强企业的销售规模约占整体销售规模的57.7%,超过半壁江山。
在一个超100家代建选手中,仅仅3家头部企业就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业务蛋糕,这也证明代建“三强鼎立”格局已经显现!
其次,代建三强市占率会动态变化,眼下短期下降也是现实。比如2024年头部TOP3企业集中度同比2023年减少7个百分点。而2025年一季度TOP3新拓面积占比再次降低7个百分点。
为何下降?核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眼下头部三强自身规模基数较大,加上代建行业从高速增长期步入中低速增长期后,头部三强新增面积增速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腰部和新进入央国企规模基数偏低,他们短期规模至上,低价扩张,更容易实现规模暴增,分流市场份额。
在这个逻辑下,未来冲规模的腰部企业或头部央国企新手,可能会凭借资源和身份优势,不排除对未来代建10强甚至代建三强排名产生挑战或“移位”;但另一方面,5年之后的代建三强,又大概率会在如今5到8家代建头部企业里诞生。
其三,不用悲观,长期看,头部代建市占率又会上升!
尽管短期内市占率可能下降,但长期来看,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如AI应用)、全周期服务能力、供应链及非住宅代建等差异化优势,仍可能重新巩固和提升市占率。
尤其在行业未来深度洗牌出清,尤其很多中小代建企业退出后,头部企业市占率又会重新“站起来”。同时,在下一轮深度洗牌后代建头部市占率比例将会超过现阶段,比如“代建三强”甚至超过50%。
一位代建大佬表示:“未来代建市场竞争会更激烈,但也会更公开透明。全国化布局的头部企业,到底谁做得更好,谁专业性更强、谁能带来真正价值,谁的服务更好,未来都会非常清楚。尤其未来中小民企逐步恢复拿地后,比如提升到50%占比后,他们寻找代建核心逻辑就是为了赚钱和盈利。基于这个诉求,他们就会寻找头部代建企业,一则适合长期战略合作,二则头部企业品牌靠谱,专业靠谱,而且过往业绩也验证过了。”
05
代建领先逻辑
三类代建企业会活下来,头部代建企业短期失速,但未来会继续走强,那么更关键的问题来了,谁能成为新一轮代建洗牌淘汰赛中的胜出者?
代建,未来领先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领先标准:不是规模领先,而是“全周期”经营能力领先
今天代建圈,比较关注“代建规模排行”。
但大未必就是强,大是强的一个体现,所以代建三大≠代建三强!真正“代建三强”的标准,是全周期、系统性的“经营能力”领先。
事实上,今天房地产下半场的头部房企正是如此,比如中海、华润基本都做到了“投资领先,产品领先,运营领先,资本领先”等系统领先。而在代建行业下一轮分化与升级中,头部代建企业一定是全周期经营能力领先、系统领先。
以最核心,也最基本盘的“全周期经营领先”为例。前端新增拓展面积的“遥遥领先”;中端过程中代建服务的“超高入场率”;后端代建“目标效益高兑现度”以及“高客户满意度”;合作结束后的“高续约率”。
以上全周期的经营指标领先,才代表未来头部代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代建行业已行至山腰,未来3到5年更是代建行业的关键分化洗牌期,甚至将决定代建行业未来10年、20年的基本格局。
在未来3到5年的深度洗牌和超级分化中,谁能持续为委托方创造增值价值,谁就能获得“更可观、更稳定、更持久”的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产总裁参考”,作者:潘永堂,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