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探讨了 AI 产品在用户留存方面面临的新挑战,以及 Kimi 尝试通过构建社区来应对这一挑战的尝试。文章分析了 Kimi 社区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其潜在的竞争优势。同时,文章也讨论了 AI 社交产品的两种主要模式,并对 Kimi 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强调了在竞争激烈的 AI 市场中,明确核心竞争力对于产品生存的重要性。
💡 Kimi 正在灰度测试其社区功能,该社区类似于朋友圈或微博的信息流,并由 Kimi 智能助手参与评论回复。
🤔 目前 Kimi 社区内容稀少,用户活跃度不高,主要依赖官方账号和智能助手来维持氛围,这限制了其用户吸引力。
🤖 文章探讨了两种 AI 社交模式:以 AI bot 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Kimi 社区更接近于将 AI 作为辅助手段嵌入人类社交网络。
⚠️ Kimi 面临着来自 DeepSeek 等竞品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长文本、搜索等功能上。文章质疑 Kimi 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切香肠”式的竞争中如何保持用户粘性。
原创 发现明日产品的 2025-04-22 11:58 广东
现在,AI 产品仅仅只靠机器人尬聊,已经留不住用户了,这是显而易见的新共识。

现在,AI 产品仅仅只靠机器人尬聊,已经留不住用户了,这是显而易见的新共识。于是各个公司们打起了社区的算盘,从 OpenAI 流露出的口风,到 Kimi 开始灰测的社区——这真的是一条有未来的道路吗?OpenAI 想要做社区由来已久,当 Meta 传出要推出独立 AI 聊天应用时,Sam Altman 就曾在 X 上放话:「那好吧,也许我们也会做一个社交应用」。OpenAI 内部讨论的想法之一,是利用 AI 来帮助用户创作和分享更有吸引力的内容,形成良性循环。也很好理解,ChatGPT 爆火后用户增长迅猛,如果能提供社交功能,将大大提升用户留存和参与度,为 OpenAI 未来的增长寻找新引擎。但现阶段,OpenAI 更像是丢了个话头,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动作,约等于「新建文件夹」的程度吧。而 Kimi 的投入进度更快,已经开始了灰度测试。被灰测到的用户,能看到在首页旁边,多了一个「发现」栏目,这就是 Kimi 社区的入口。现在,「发现」版面不算很复杂,是类似朋友圈或微博的信息流内容。亮点在于,由 Kimi 智能助手作为特别「用户」,参与评论回复每一条内容。因为还在非常小规模的早期灰度测试,Kimi 还在邀请一些内容机构和个人入驻,因此用户不多,不算热闹,全靠小助手充当「气氛组」,时不时搞搞抽象。目前社区内活跃的账号,以官方为多,基本见不到普通个人用户。这些官方账号也是常规发布自己的中台稿件,或者做一些搬运。非常像早期的即刻 app。现阶段内容稀少,所以导致可玩性也很有限。哪怕是有 Kimi 智能助手的「捧场」,还是很难激发用户在社区里流连,滑不了两把就无聊了。内容社区的冷启动是最难熬的,Kimi 恐怕还要坚持相当长一阵子。外界纷纷推测,如果说 OpenAI 想做下一个 X/Twitter,那 Kimi 这是想做下一个小红书。不过,大模型出现之后,「社交」「媒体」「社区」这些上一代互联网产品,都需要有一些定义和概念上的修改。显然,不管是 chatbot 的涌入,还是对 AI 生成工具的借助,都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各个社交媒体、内容平台、内容社区中。并且这个数量级,只会越来越多。基于 AI chatbot,同时带有社交媒体属性的产品,我们之前介绍过不少。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以 bot 为中心点 VS 以人为中心点。以 AI bot 为中心的案例有 Character.AI、星野等等,这类产品被认为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形态。AI 俨然成为社交互动的主角:用户关注的不是另一个真实网友,而是屏幕那端的虚拟人格。这种「一人饰两角」的对话,本质上是用户自导自演,通过 AI 的反馈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另一类思路,则是将 AI 作为辅助手段嵌入人类社交网络,让 AI 扮演配角而非主角。各大成熟社交平台都在尝试这种融合,今年连 TikTok 都尝试了「Tako 助手」,鼓励用户通过提问来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国内这个赛道上最突出的,莫过于评论罗伯特了。这个抽象货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述。这条路线既帮助用户更高效地获取信息,也无形中增加了用户与平台的黏性,这也是目前 Kimi 社区看上去,比较靠近的路线。但整体上,Kimi 社区的路线并不清晰。虽然社区的内容来源是 KOL 和官方号,但是也有普通用户发帖,未来也可能出现 bot 账号发帖。智能助手在当中的「氛围组」角色究竟能有多大价值,以及内容的积累需要多久等等,还有很多问题。做社区到底行不行得通,是不太明确的。不过,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回看一下 Kimi。作为第一赛段的明星选手,Kimi 一度是国内 AI 赛道最亮眼的存在,吸引了巨额投资,并且促发了 AI 产品间激烈的营销投放大战。后来在公众认知里,DeepSeek R1 的横空出世,直接终结了第一赛段。第二赛段开始后,各个厂商迅速接入 DeepSeek,连微信都「献祭」了元宝,Kimi 风光不再。实际上,后来 Kimi 的重点从长文本,曾经过渡到 AI 搜索,在多个搜索类竞品以及微信内置搜索的夹击中,坚持做出了不错的产品体验。相比之下,长文本是一个「客观」的指标,很容易被超越,而搜索的体验是具有主观性的,用户买账就行。这就意味着,只要既存用户不觉得太难用、降智到突破底线,就还用得下去。在这个基础上,Kimi 无论做什么尝试,不退步就是进步。理论上,无论是面对越来越多具有诱惑力的新产品,还是对现有产品的不满,理性的做法,都应该是用户自己去找一个更好的替代品。但这并不是正在发生的事,总是有相当多人,一边吐槽一边还接着用。因为在实际场景中,有两个非常大的阻力:上手成本,以及切换带来的不确定性。继续使用,只需要衡量现有产品价值,减去使用痛点后,依然为正即可。而切换使用,则需要衡量新产品的价值,要减去切换成本,再减去不确定性。这当中要衡量的东西,就很多了:对于用户来说,这个净收益必须足够高,才有起心动念要换一个产品。这就是为什么前两年,各个厂商和产品要花大力气去争夺用户,并且尽一切努力让他们留下来——只要能留下来,就还能讨论未来。Kimi 在上一阶段战局,已经高举高打地圈好了自己的用户,即便在今年春节期间 Deep 像彗星一样出现,它的日活量也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但 Kimi 需要面对——甚至永远要面对的——是竞品们「切香肠」一样的碾压,尤其在一个动荡且不确定的市场里,它的「压箱底」武器并不明确。无论是长文本、文本生成、数学推理、编程、搜索,如今卷而又卷的 AI 行业,每一个方向都有卷出花来的竞品。
但凡竞品只能提供「更好」的体验,用户的流失仍然是可控的。小而精不行,可以做大而全,可以做到人无我有。做社区这一步,就很符合这种思路。因此它显然是在巩固留存下来的用户,而非寄希望于拉新,这在道理上是完全说得通的。只是这仍然不改变一个「切香肠」的问题:那些只是冲着个别用户来的用户,在一点点被切走。这种情况下,Kimi 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显然不是模型了,也不是垂直的某项功能了,那到底什么是它「压箱底」的武器,可以留住最后一批用户?如果曾经给出的答案失效了,那就要给出一个新的答案,我们期待 Kimi 给出的下一个版本答案。✉️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