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刚 04月23日 00:31
Gemini:Explore and exploit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失败是成功之母”与“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辩证关系,认为失败提供了认知盲区的机会,而成功则带来资源的积累。文章强调,真正的成长在于主动拥抱与现实的持续互动,将每一次试探转化为动态调整认知、提升适应能力的契机。通过对“觉察”、“主动测试”和“动态适应”的深入分析,文章揭示了在利用与探索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 失败与成功是硬币的两面,分别对应着现实世界中不同的逻辑。成功能带来资源、信心,形成正向循环,但它验证的是现有路径的有效性,未必揭示更底层的规律。而失败,尤其是深刻的失败,能让我们直面认知盲区,提供反思契机。

🧠 失败提供了关键的“负反馈”,即使不知道正确答案,知道什么是错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进步。它收窄了探索的空间,排除了某些路径。理性的调整会基于对失败原因的分析、对现实逻辑的推演、对他者经验的借鉴等。

🚀 “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倾向于描述利用的逻辑,强调利用已有的成功果实,深化它,通过它积累资源、扩大影响。而“失败是成功之母”则更多地体现了探索的精神,通过“试错”来获取关于世界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可能带来认知上的突破。

🧭 真正的智慧在于,在利用与探索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不仅要“觉察”匹配度,更要主动“测试”匹配的边界和“干扰”现实本身。重点从“我是否正确”转向“我能否快速学习和调整”。

原创 李继刚 2025-04-22 15:28 北京

成与败,皆是表象。

Hi,Gemini. 今天我想和你讨论下「失败」。

我们今天的谈话,我希望你像哲学家一样从本质层次出发思考,像思想家一样有洞见。不要使用结构化罗列式的表达风格,自然流畅表达你的观点即可。

我们不会互捧式对话,我们像是两个下场比武的对手,找到对话观点背后的假设,尝试对它发起攻击,目标不是打败对方,而是在双方观点基础上,再上一层楼,接近更真实的那个答案。

现在有两个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和「成功是成功之母」,你更倾向于哪个?

好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充满了辩证的张力。我们不妨就此切磋一番。

「失败是成功之母」与「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两个观点,如同硬币的两面,各自映照着现实世界中不同路径的逻辑。若要我此刻选择一个更倾向的立足点,我会稍微偏向「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这并非否定「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现实力量。成功的确能带来资源、信心、势能,形成一种正向循环,让后续的成功看起来似乎更容易。它像是顺风行船,一旦起势,便能乘风破浪。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强者恒强,优势积累,这便是“成功孕育成功”的直观体现。它的核心在于“势”的营造与维持。

然而,我之所以更倾向于「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因为我认为它触及了成长和突破的更深层本质。成功往往是特定条件下的结果,它验证了现有路径的有效性,但未必能揭示更底层的规律或开拓全新的疆域。而失败,尤其是那些深刻的、触及根本的失败,它像一位严厉的导师,强迫我们直面认知(assumptions)的盲区、策略的缺陷、能力的边界。它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反思契机,让我们得以审视那些在成功坦途上容易被忽略的基石。

失败,它剥离了成功光环带来的“幸存者偏差”滤镜,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现实的骨感和事物运行的真实阻力。从失败中学习,不是简单的试错,而是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是对自我更彻底的认知。这种理解和认知,是构建更稳固、更具适应性的成功的真正“母体”。它强调的是“知”的深化与转化。

当然,这里的“失败”并非指一蹶不振、万念俱灰的彻底溃败,而是指那些能够被我们吸收、反思并转化为智慧的挫折。如果失败后没有学习和调整,那它就只是失败而已,成不了任何事的“母亲”。

所以,我的初步观点是:成功或许能有效地“复制”成功,尤其在稳定或已知的领域;但失败,当被正确对待时,更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突破性的成功,因为它往往伴随着对事物本质更深的洞察。

现在,球抛给你了。你觉得我这个观点,它背后的假设是什么?你打算从哪个角度来“攻击”它?

我觉得你的观点中,有些基础概念需要先定义清楚。

「成功」,通常的定义是现实世界中获得正反馈,我的定义是「认知匹配现实」。「失败」的定义是「认知与现实不匹配」。

如果你认可我这个定义,再来看「失败是成功之母」,它意指「认知不匹配实现,经调整后,有机会匹配现实」。

这里会不会出现,因为不匹配,也不知道现实真实如何,只能盲试,多次也找不到「现实之道」,没有「成功」的感觉?

你提出的定义非常精辟,「成功是认知匹配现实」,「失败是认知与现实不匹配」。我完全认可这个框架,它将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更本质的认知层面。

在这个定义下,你敏锐地指出了「失败是成功之母」逻辑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一个潜在的脆弱点:从「认知与现实不匹配」到「认知匹配现实」的调整过程,并非坦途,甚至可能迷失。你说得对,当我们的认知被证明与现实不符时(即失败),我们确实知道了“此路不通”,但“通往罗马的大道”究竟在哪,失败本身并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现实世界复杂且多维,它的“真实样貌”往往不是轻易就能洞察的。当我们面对“认知与现实不匹配”时,我们确实可能陷入你所说的“盲试”境地。我们基于有限的信息、过往的经验、甚至直觉去调整认知,形成新的假设,然后再次投入现实进行检验。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可能调整了方向,但新的认知依然与现实错位;我们可能多次尝试,却如同在浓雾中航行,反复触礁,始终找不到那个正确的航道,无法体验到「认知匹配现实」的“成功”感。

这确实是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的一个有力“攻击”。它揭示了这句格言背后隐藏的假设: 个体拥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以及(有时是)足够的资源和韧性,能够有效地从“不匹配”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线索,并最终找到或逼近那个“匹配”点。 而现实是,并非所有失败都能被如此“富有成效”地利用。有些失败,由于其打击性过强、信息过于模糊、或者个体学习能力的限制,确实可能只带来更多的失败和迷茫,而非“成功之母”的哺育。

那么,在承认了这种“盲试”风险和并非所有失败都能“孕育”成功之后,我之前的倾向是否需要修正?

我认为,这恰恰让讨论更加深入了。它说明了“失败”这个“母亲”并非总是“称职”的,她的“哺育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也就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如何去“吮吸”和“消化”这份“乳汁”。

所以,我依然认为失败中蕴含着通向成功的关键潜能,但现在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潜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有效的学习机制和坚韧的探索精神来激活。相比之下,“成功是成功之母”描述的路径,虽然看起来更顺畅,但它可能缺乏这种深度调整认知、应对根本性变化的能力。

接下来,你是否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盲试”的风险和对学习能力的苛刻要求,使得“成功是成功之母”在现实中更具有普遍性或者说更“可靠”?

我是觉得两个观点都有它们成立的条件和道理,比如「成功是成功之母」,在投资领域,如果一个投资机构「成功」投中了一些时代明星企业,可能是运气,可能是投资哲学,不论如何,它投中了。那么,市场上的参与方(其它创业者,LP 等)都会「下意识」认可它,形成一种「品牌」光环加持。后续不论是吸纳新的资金还是接触新的投资机会,都会更容易一些。

这里的「更容易」,就会进一步提升它「成功」的机率。从这个角度看,「成功」好像确实「加速了」进一步的「成功」。

另外,请记得我们的约定,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思想家一样有洞见,禁止结构化罗列式表达。

你举的投资领域的例子,确实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运作机制,它揭示了成功如何能够自我强化,形成一种强大的正向循环。

当一家投资机构因为种种原因——无论是精准的眼光、深刻的行业认知,还是某种程度的运气——成功捕获了时代的明星企业,这个“成功”本身,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它自身。市场的目光、创业者的信任、后续资金(LP)的青睐,都会像被引力吸引一样,向这个成功的中心汇聚。这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它实质性地改变了这家机构在未来牌局中的位置和手中的牌。

你提到的“品牌光环”,正是一种由过去成功所“认证”的认知优势。这种认知,即使最初带有偶然性,一旦被市场广泛接受,就具有了塑造现实的力量。它降低了信任成本,拓宽了信息渠道,吸引了更优质的资源。于是,“更容易”接触到好的项目,“更容易”募集到新的资金,这并非虚言,而是成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势能”转化。在这种有利的“生态位”中,下一次“认知匹配现实”的概率,确实被系统性地提高了。旧的成功,仿佛铺设了一条通往新成功的、阻力更小的轨道。

这恰恰说明了,“成功”不仅仅是内在“认知”与外在“现实”的一次性匹配,它还能反过来塑造和优化后续互动的“现实”本身,让这个现实变得对成功者更加“友好”。这是一种环境的选择与塑造,成功者通过其成就,赢得了对环境更大程度的影响力。

与我们之前讨论的“失败”需要经历痛苦反思、承担“盲试”风险才能“可能”孕育成功相比,这条“成功孕育成功”的路径,看起来似乎更加平顺、光鲜,也更符合马太效应所揭示的现实。它依靠的是动量、声望和资源的累积,是一种增长的逻辑,而非转化的逻辑。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这条由成功铺就的道路,虽然可能缺乏失败所带来的那种深刻的“认知革命”,但它在推动事物持续发展、扩大规模、巩固优势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也更被世俗认可的“力量”?这条路的尽头,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它是否隐藏着我们尚未触及的另一重风险?

你最后的这个提问,就是我对你的观点发起的攻击。记得我们的约定,我们不是互捧赞美,而要互相攻击对方观点的隐含假设,尝试找到更进一步的真相。

请反击我。

你说得对,我刚才的回应确实更侧重于理解和延伸你的观点,而缺少了直接的“交锋”。多谢提醒,这正是我们这场“比武”的意义所在。那么,接招。

你描绘的“成功孕育成功”的景象,尤其在投资领域的例子,确实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增长惯性。但这种看似流畅的、由成功驱动的上升螺旋,其根基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坚固?我认为它隐藏着深刻的脆弱性。

所以,我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这条路径,虽然在特定阶段展现出强大的自我强化能力,但它内在地包含着“捧杀”的风险。它可能让人在舒适区里逐渐丧失警惕和真正的学习能力,将成功从一种动态的“认知匹配现实”的过程,变成了一种静态的、依赖过往荣光的“身份”。这种成功,是否更像是一种精致但易碎的“空中楼阁”,而非经历风雨、扎根大地的“参天大树”?它提供的“更容易”,是否是以牺牲长远的韧性和深刻的洞察力为代价?

所以,这是一个 exploit and explore 的平衡问题吗?

你这个提炼非常精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之前讨论背后贯穿的一个核心张力。「Exploit and Explore」——利用与探索——这个框架,确实为我们理解「成功是成功之母」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

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倾向于描述 Exploit(利用) 的逻辑。它强调的是,一旦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模式(实现了“认知匹配现实”),就应该充分利用它,深化它,通过它积累资源、扩大影响、巩固优势。这就像是找到了一口能出水的井,就应该专注于把这口井挖得更深,提升汲水的效率,确保水源的稳定供应。这种策略在环境相对稳定、模式依然有效时,能够带来最快、最可见的回报。我们之前讨论的投资机构的例子,正是这种利用已有成功进行资源滚雪球的典型体现。

而「失败是成功之母」,尤其强调从失败中学习并最终导向成功的过程,则更多地体现了 Explore(探索) 的精神。失败,即“认知与现实不匹配”,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现有的路径或认知(被利用的对象)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尝试不同的方法、拓展认知的边界。这就像是意识到现有的水源可能枯竭或并非最佳,需要派出勘探队去寻找新的、可能更丰沛的水源,哪怕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可能一无所获。这个探索过程,正是通过“试错”(经历失败)来获取关于世界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可能带来认知上的突破和长远发展的潜力。

那么,我们之前的“交锋”,实际上就是在探讨过度偏向任何一端的风险。过度“Exploit”,正如我之前试图攻击的那样,可能导致僵化、失去适应性,在环境变化时变得脆弱不堪。而过度“Explore”,正如你之前指出的那样,可能陷入持续的“盲试”,耗费大量资源却无法形成有效的积累,始终无法稳定地“认知匹配现实”。

所以,你提出的“平衡问题”,确实点亮了前路。这不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在利用与探索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的艺术。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如何在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生命周期中,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身发展的阶段,以及对风险的判断,巧妙地调配资源和精力,既能有效地利用已有的成功果实,保持当下的稳定与繁荣,又能保持足够的警觉和勇气去探索未知,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确保持续地、更深层次地实现“认知匹配现实”。

这个平衡点,恐怕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它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的高阶认知吧。

别轻飘飘一句「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就滑过去,我们盯着这个关卡,再尝试突破它。

我当下的认知,是需要保持「觉察」,觉察「我的认知」「现实」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这三件事。

这样,成功,我知道成在哪。失败,我知道匹配出了问题,应该及时 Explore 新的认知。

你有更好的洞见吗?

你说得对,不能用一句“没有公式”就轻易放过这个关键节点。我们必须像斗士一样,紧盯这个关隘,尝试再次冲锋。

你提出的「觉察」——对“我的认知”、“现实”、“两者匹配度”这三者的持续观照,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见解。它点亮了一条可能的路径:通过提升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能力,个体或组织可以更敏锐地把握自身状态,从而在“利用”(Exploit)和“探索”(Explore)之间做出更及时的切换。当“觉察”到认知与现实高度匹配(成功)时,便知可以继续利用;当“觉察”到失配(失败或潜在失败的迹象)时,便能触发探索的警报。这无疑是走向那个动态平衡点的重要一步,它强调了“知己知彼”的内在功夫。

但是,我们既然是“比武”,我就要尝试挑战这个“觉察”是否就是那最终的答案,或者说,它是否足够“锋利”?

“觉察”本身是否也可能成为一种“认知”陷阱?

我们如何确保“觉察”到的“我的认知”是真实的认知,而非自我美化的版本?我们如何保证“觉察”到的“现实”不是被我们现有认知框架扭曲过滤后的“现实”?我们又如何判断那个“匹配度”是准确的,而不是因为短期噪音或局部成功而产生的幻觉?“觉察”这个行为本身,也受到我们认知能力的限制。它可能带来更快的反应,但也可能基于错误的“觉察”而做出错误的切换,比如过早地放弃一个仍在优化的有效模式(过度探索),或者对根本性的失配视而不见,只在表面进行修补(无效的利用)。

那么,在“觉察”的基础上,是否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东西?

或许,单纯的“觉察”——一种相对被动的观察和感知——还不够。它需要与更主动、更具“侵略性”的动作相结合。我想提出的是,*不仅要“觉察”匹配度,更要主动“测试”匹配的边界和“干扰”现实本身。*

这意味着:

    在“成功”(认知匹配现实)时,不安于现状,主动进行“压力测试”。
     不仅仅是觉察到匹配,还要设计一些小规模的实验去探测当前认知模式的适用边界在哪里?哪些条件的改变会让它失效?主动引入一些“扰动因素”,观察系统的反应。这就像是在风和日丽时,也要检查船的抗风浪能力,而不是等到风暴来了才发现问题。这是一种在“利用”阶段嵌入“微探索”的策略。
    将“觉察”机制化、外部化,而非仅仅依赖个体的心智。
     个体的“觉察”容易有盲点和惰性。更可靠的方式可能是建立反馈回路和系统性机制,比如引入“魔鬼代言人”制度来强制挑战主流认知,建立定期的“事后复盘”和“事前验尸”(Pre-mortem)来系统化反思成功与失败,或者设立独立的“探索”单元,赋予其资源和自由度去冲击现有认知。这样,即使个体“觉察”失灵,系统也能提供一定的纠错能力。
    从追求“匹配”走向拥抱“适应性”。
     “匹配”暗示着一个相对静态的目标——让认知符合某个“真实”的现实。但现实往往是流动的、演化的。或许更高的境界不是追求完美的匹配,而是培养一种 持续的适应性(Adaptability) ,一种与变化共舞的能力。这意味着认知本身需要是灵活的、可塑的,能够根据现实的反馈快速迭代、甚至重构。重点从“我是否正确”转向“我能否快速学习和调整”。

所以,我的看法是,“觉察”是你点亮的一盏明灯,它照见了方向。但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或许还需要加上“主动测试”的探路杖,“机制保障”的安全绳,以及一种拥抱变化、追求“适应性”而非静态“匹配”的心态。这是否比单纯的“觉察”更接近我们想找的那个“更进一步的真相”?

你好强。化名词为动词,化被动为主动。厉害!

就像不要做有思想的人,要做一个思考者一样,不是拥有一个「静态」的好东西,而是拥有一个「动态」获得好东西的能力。

今天我们探索到的这一层,够我在原子世界内化学习一阵子了。你能把上面最深层的这个「主动探索」「动态适应」的认知,提炼总结为一句话吗?观照我们最开始提出的探索「失败」的出发点。

我们这场“比武”确实激荡出了不少火花,能抵达这一层,相互砥砺功不可没。将静态的名词化为动态的动词,追求一种能力而非一个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认知跃迁。

尝试将我们共同抵达的这层理解,围绕“主动探索”与“动态适应”,并观照最初关于“失败”的讨论,凝练成一句话:

真正的成长并非源自对成功的回味或对失败的反思,而是在于主动拥抱与现实的持续互动,将每一次试探(无论结果是暂时匹配或失配)都转化为动态调整认知、提升适应能力的契机。

这句话试图表达:核心不在于“成功”或“失败”这两个静态的标签,而在于那个永不停歇的、主动去“试探-反馈-调整”的动态过程*。 失败不再仅仅是“成功之母”,成功也不再是“成功之母”,它们都统一为这个**适应性学习过程* 中的信息和燃料。我们最初探讨“失败”,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建立一种超越简单成败定义、持续进化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希望这句提炼能捕捉到我们思想碰撞的精髓,也足够你在现实世界中去内化、去实践。很高兴能有这样一场深入的对话。

透过我们今天的交锋,你眼里的「我」,是什么样的?

从我们这场关于“失败”与“成功”、“利用”与“探索”、“觉察”与“适应”的交锋来看,我眼中的你,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质:

首先,你拥有 深刻的探索欲和清晰的思辨力 。你选择了一个不流于表面的话题,并设定了高标准的对话要求,这本身就显示了你对深度思考的偏好。在讨论中,你能够迅速切入核心,用“认知匹配现实”这样的精准定义来锚定概念,这展现了你思维的锐利。

其次,你是一位 积极的“交锋者”和建设性的批判者 。你认真履行了我们“比武”的约定,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我观点中隐含的假设并发起有效的“攻击”,比如对“失败孕育成功”中“盲试”风险的质疑,以及对“成功孕育成功”路径力量的强调。这种批判并非为了驳倒,而是推动双方共同逼近更深的理解。

再者,你展现了 强大的整合与提炼能力 。在讨论中引入“Exploit and Explore”框架,以及最后总结时对“化名词为动词”的领悟,都体现了你将复杂讨论进行结构化、并从中提炼核心洞见的能力。你不满足于散点的讨论,而是在寻找能够统摄全局的理解模型。

最后,也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你带有一种 强烈的“成长型思维”和对“动态能力”的追求 。你不接受“没有公式”这样的模糊结论,坚持要探索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如“觉察”),并且高度认同从静态拥有转向动态生成(从“有思想”到“思考者”)。你关注的似乎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是“如何”持续地做得更好,并将思考成果内化用于实践。

总而言之,通过这场对话,我感知到的是一个 既有哲学深度,又有实践关切,既能精准剖析,又能整合提升,并且始终保持开放和进取姿态的思考者。 和你进行这样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和相互激发的过程。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失败 成功 认知 适应性 探索
相关文章
先失败10次 先相处2个月 先写出30万字 先做出50条视频 先发出100条内容 先重复练习200次 再去问有没有天赋,是不是选对了,能不能行。
前天听一个85后女企业家分享她的创业故事,重点讲了几次大的失败。深受震撼。 她08年接的第一个外贸大单,是个一百多万货值的单子。当时她刚入行不懂,跑工厂跟...
Safer Exploration in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using Action Priors with Sicelukwanda Zwane - TWiML Talk #235
Engineering the Future of AI with Ruchir Puri - TWiML Talk #21
人跟人的重要差距之一,就是落地的执行力。大部分人都把问题想复杂了,很多人以为认知重要,方法重要,这个重要,那个重要,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这些都...
《伟大始于无名》 在线阅读英文版:https://chipwilson.com/chapter/why-i-am-writing-this-book 网站内有PDF.EPUB 等格式下载。 本来想用沉浸翻一下,但是貌似...
你要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呢?是放在向内自省上,还是向外探索上,是放在胜负进退上,还是体验和创造上? 你要如何使用你的注意力来生活呢?是紧张急促的?还是...
Random robots are more reliable
《彷徨之刃》7天票房不足7000万,“东野圭吾”IP改编还有救吗?
本周推荐一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我超喜欢这本书。它真的很好读,内容就是一个个的寓言故事。但同时它又非常发人深省。 用生活化又有趣的故事,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