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04月22日 16:51
不做“悬崖边的舞者”:地平线用十年反共识突围智驾内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地平线成立十年,选择差异化发展道路,从芯片切入智能驾驶领域。面对行业内卷和技术平权,地平线强调技术回归真实驾驶场景,注重用户体验。通过软硬结合、开放生态等策略,地平线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并在智驾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地平线的成功也折射出智能驾驶产业从技术狂热走向价值回归的深层逻辑。

🚀 地平线选择了一条“反共识”的差异化路径,从芯片切入智能驾驶领域。2019年,地平线All in汽车行业,推出“软硬结合”的技术路线,并取得了前装量产出货超过800万套的成绩。

💡 面对“智驾平权”的行业趋势,地平线选择不做参数屠夫,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其“芯片+软件”的软硬协同战略,旨在平衡算力、效率与成本。通过BPU架构优化算力效率,并构建开放生态,推动技术扩散。

📈 地平线重构了“智能驾驶价值公式”,从“技术指标竞赛”转向“场景价值深耕”。通过量产数据和用户体验,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生态护城河。面对未来挑战,地平线将持续投入研发,以应对智能驾驶产业的快速变革。

原创 钛AUTO 2025-04-22 12:14 美国

钛度要点:“真正的创新,从不诞生于共识之中。”

“真正的创新,从不诞生于共识之中。”


成立十年,地平线选择的一直是一条“反共识”的差异化路径。


4月18日,上海滴水湖畔,一场以“征程所向,远超想象”为主题的发布会上,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分享了十年沉淀下来的两条战略方法论:第一,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第二,永远不要在悬崖边跳舞。


地平线创立于2015年,彼时人工智能技术尚处萌芽期,自动驾驶更被视为“科幻概念”。在算法创业公司扎堆的背景下,地平线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从芯片切入,提出“软硬结合”的技术路线。2019年,地平线再次将战略聚焦到汽车行业,砍掉其他业务线。这一“All in汽车”的决策看似冒险,实则基于对智能驾驶终局的前瞻判断:汽车将成为继手机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而计算平台是核心基础设施。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系列“反共识”策略的成功——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数据显示,地平线已达成前装量产出货超过800万套,量产上市车型超过200个,量产定点车型超过310个。


而今,“智驾平权”成为行业最热词汇,地平线依然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不做参数屠夫,只做体验专家,让技术回归真实驾驶场景中的用户感知。



就如余凯所言,看似炫酷的技术,并不会带来真正的领先性与差异化。干好苦活累活、做好经验积累、提高体系化的组织文化与能力,才能打造真正的技术护城河,避免陷入技术平权陷阱。


如果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地平线的成长轨迹,也恰恰折射出智能驾驶产业从技术狂热走向价值回归的深层逻辑。


迈过“尝鲜期”,智驾回归理性


过去十年,智能驾驶行业经历了从技术启蒙到野蛮生长的剧变。


2014年百度启动自动驾驶研发时,国内ADAS渗透率不足2%。今年,国内已经开始围绕“智驾平权”的激烈竞逐拉开帷幕,包括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等车企甚至将智驾车型价格拉至10万元级别。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显示,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预计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一倍。


但繁荣背后是结构性危机:英伟达Orin芯片掀起的算力竞赛导致硬件成本飙升,激光雷达价格战使头部厂商毛利率跌破15%,传感器方案同质化率居高不下。行业陷入“技术平权陷阱”——当所有玩家追逐相同的技术指标时,差异化优势被民主化浪潮吞噬,用户体验反而退居次席。


据麦肯锡《2024全球汽车消费者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对L2+级智驾功能的付费意愿从2021年的42%降至2023年的28%,而基础ADAS功能(如AEB、LCC)的需求稳定在75%以上。这一数据反差折射出市场正在挤出技术泡沫:当车企将算力参数堆砌至1000TOPS时,用户更关心夜间暴雨场景下的误刹车率等安全细节。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此前在首届大军山·智能汽车科技大会上表示,经过2-3年的发展,汽车的智能化已经进入到了比较理性的阶段,消费者对智能化的关注,已经从“有没有”进入到“好不好”的阶段。


智驾市场从早期的“功能尝鲜”进入“体验为王”的新阶段。这一转变的背后,除了用户认知之外,还有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逻辑的变迁。


早期市场依赖小众高端车型支撑研发投入,而根据中信证券数据,2025年L2+级别销量基盘预计从100万辆跃升至1000万辆,渗透率从14%提升至30%,规模化摊薄成本的同时,也要求车企在安全冗余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



与此同时,工信部禁止车企夸大智驾功能,L3级法规在武汉、北京等地的试点,标志着行业进入“合规化竞争”阶段。责任划分规则的明确(如北京要求L3级事故中车企承担主要责任),迫使企业从“功能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重构产业逻辑:从技术本位到场景穿透


发布会上,余凯将智能驾驶比作“基带”——它必须提供标准化、可靠的基础能力,而非情绪价值。正如手机基带决定了通讯质量,智驾的核心是安全、效率与舒适,而非品牌差异化的噱头。


基于独特的洞察,地平线重构了“智能驾驶价值公式”,从“技术指标竞赛”转向“场景价值深耕”。传统公式是“硬件配置×算法能力=系统性能”,而地平线将其升级为“用户信任度=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夸大度”。 这一转变的本质,是将竞争焦点从实验室指标转向真实场景价值。



他还直言:“鸡兔同笼在小学是奥数题,到初中只是二元一次方程。”当BEV、Transformer成为行业标配时,真正的竞争力已转向车规安全与用户体验——这正是地平线十年积累的“隐性护城河”。


其“芯片+软件”的软硬协同战略,本质上是在破解智能驾驶时代的“不可能三角”——算力、效率与成本的平衡难题。


传统自动驾驶芯片追求通用算力,地平线则首创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架构,以最新发布的征程6P芯片为例,其BPU 4.0架构能效比提升40%,在100TOPS算力下实现端到端城区辅助驾驶,功耗仅为竞品的50%。


地平线的选择,恰恰击中了行业的集体盲区:在技术平权时代,真正的壁垒不在于算法模型的“独门绝技”,而在于芯片、车规、数据闭环的体系化能力。



不同于封闭式系统,其“全维利他”的生态理念推动形成以Tier-1供应商为枢纽,覆盖算法开发、数据服务、系统集成的产业协作网络。


与理想汽车、轻舟智航围绕J5/J6M芯片的合作即是典型案例:地平线提供J5(征程5)和J6M(征程6M)芯片作为算力基础,并通过BPU架构优化算力效率,理想主导用户体验创新,轻舟智航负责AD Pro版本算法迁移与优化,将理想自研AD Max算法适配至地平线芯片平台,实现技术的量产落地。这种分工既保持主机厂的品牌个性,又通过技术平权降低智能化门槛。


地平线的开放生态战略,实质是构建技术扩散的“杠杆支点”。截至目前,地平线芯片累计出货超800万颗,服务500万智驾用户,覆盖中国90%道路场景。这种“量产-数据-进化”的正向循环,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生态护城河。


未来十年:

在狂飙时代做“冷静的少数派”


中信证券研报预测,L2+功能虽然经历快速增长,但在2024年渗透率仅达到14%,其中,高速、城市NOA渗透率分别为6%、8%。预计2025年L2+渗透率将迎来陡峭的提升,有望从2024年的14%快速提升到30%,搭载量翻倍增长。到2030年,L2+渗透率或将提升到80%。


当NOA渗透率达到30%,一方面,竞争更加激烈。2025年将成为智能驾驶Tier 1发展的分水岭:缺乏核心技术沉淀的企业将退守代工制造或被迫出局,具备全栈能力的头部厂商将加速整合。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的发展将进入更精细化的阶段,技术迭代和用户需求将推动行业继续向前发展。余凯在发布会上也将地平线的十年规划表达出来:三年实现脱手驾驶(Hands Off),五年实现闭眼驾驶(Eyes Off),十年实现随心驾驶(Minds Off)。


智驾的拐点已至。随着L3准入试点扩大,能在数据闭环、工程化落地、成本控制三方面建立优势的Tier1,有望在2026年后迎来15%以上的毛利率回升空间‌。这场生存竞赛的终局,或将由技术迭代速度与商业变现能力的双重赛跑决定。



面对智能驾驶产业的“十倍速变革期”,地平线或许要与行业一道应对多重挑战:主机厂自研芯片的替代压力、L4/L5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等。但其展现出的战略韧性令人瞩目——2024年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接近新势力车企研发水平;7万张计算卡构建的算力集群,支撑算法持续逼近“世界真相”。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地平线2024年研发支出达31.56亿元,同比增长33.4%,占营收比重为132.4%,虽较2021年的245%显著收窄,但仍保持高水位投入。2025年计划进一步增至40亿元。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地平线的研发投入从2021年的11.44亿元增至2024年的31.56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0%,远超同期营收增速(53.6%),也反映出其技术先行的战略选择。


资本也更早看到了这一点。2024年10月24日,地平线在港交所上市。按照规定,地平线将于2025年4月24日进入解禁期,值得关注的是,在此特殊时间点,地平线重要投资方五源资本、高瓴、黄浦江资本均表态称,在地平线解禁后不会急于减持,会长期支持。


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地平线始终以产业终局的思维来布局未来。当前,智能驾驶正在经历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其重构出行生态的价值远未充分释放。


地平线的十年印证了一条真理:在技术变革的混沌期,最大的风险不是犯错,而是盲目跟随共识。当行业陷入概念炒作时,它以“量产数据+用户体验”回答本质问题;当资本追逐全栈自研时,它以开放生态定义分工规则;当技术陷入内卷时,它以“逼近真相”重构价值坐标系。


正如余凯所言:“真正的创新,从不诞生于共识之中。”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热点视频推荐

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中国正在走全面开源路线,美国若坚持闭源,将失去AI领先地位。#AI #AGI #埃里克·施密特 #开源 #钛媒体 #钛媒体AGI


点赞关注钛媒体视频号,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温馨提示:喜欢钛媒体公众号的小伙伴注意啦!根据公众号推送新规,请将钛媒体设为“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消息,已设置的小伙伴还需要重新设置“星标”


-----------华丽的分割线------------


下载钛媒体App,打开科技,打开财富。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地平线 智能驾驶 技术创新 智驾平权 差异化战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