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其实非常危险。
刚看了纪录片《激流2》,讲极越汽车的闪崩。
“中国智能汽车史上,必定会有极越人的名字”
没想到这句话一语成谶,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
我想起来上个月我采访一位新能源专家,他告诉我,极越不是单一的孤立,看起来欣欣向荣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实暗流涌动,甚至非常危险。
在《激流2》里,我看到李翔不断逼近那个真正的命题,极越的闪崩,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实非常简单:现金流断裂。
但事实上,现金流紧张这个问题,不是极越才有,今天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许多品牌,都有这个隐忧。只是它未被公开。
业内专家告诉我,中国新能源车厂商缺钱,有三个结构性的原因:
1、原来的汽车供应链中,各种厂商其实只需要将一级供应商的各种零部件组装起来,他们的供应链是全球的,因此也可以吸纳来自全球的资金。
而今天的中国新能源厂商,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供应链格局,今天中国在各个领域的供应链都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没有理由,用来自国外的供应链。
因此,中国厂商无法吸纳来自全球的资金,只能依靠国内资本市场。
2、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制造需要大量的投入,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驾驶,都是天量投入。
3、特斯拉引领的销售模式,改造了新能源车的销售链路,经销商逐步退出主舞台,资金周转的链路变短。
同时,高度依赖营销,尤其是短视频、个人IP营销的兴起,几乎所有品牌都在投流、广告上持续花费高额数字。
这一点,《激流2》里面还原的非常直接,几乎让人触目惊心。
纪录片里夏一平有一句原话,“很多品牌的一个月的投流成本,是以亿为单位来计算。”
极越的一位员工说,极越07上市的那一两个小时,投流成本是100万!
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在拼尽全力拼销量,李翔直接点破了这个原因,
只有销量,才有市场信心,只有市场信心,才有股东意愿,只有股东意愿才有融资,只有融资了才能投入营销,只有营销才能继续换销量。
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全部在这个疯狂的圆圈里。
纪录片结尾的时候,一行字浮现出来让我愣住:「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但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汽车品牌吗?
会不会是大家都在这个时代浪潮里,想再搏一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商业是残忍的。
大规模的合并和兼并,即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不远的未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