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烟花AI 04月21日
AI时代,产品设计更需要品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在人工智能(AI)浪潮下,产品设计面临的新挑战。随着AI降低了产品制作的门槛,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能做出来”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做得好”才显得弥足珍贵。文章强调了“品味”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它体现在对简洁、真问题、远见和整体和谐的追求上,并举例说明了Notion和Arc Browser等产品的设计理念。文章最后强调,在AI时代,驾驭AI的能力和独特的品味将决定产品的成败。

💡 AI技术降低了产品制作门槛,导致大量同质化产品涌现,使得“能做出来”变得廉价,而“做得好”才更具价值。

✨“品味”是区分优秀产品和普通产品的关键,它体现在对简洁、真问题、远见和整体和谐的追求上。好的设计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发现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并具备对未来的洞察力。

🧐文章通过Notion和Arc Browser的案例,说明了“品味”如何在实际产品中体现。Notion以其简洁的设计解决了信息组织问题;Arc Browser则以其前瞻性和创新性,挑战了浏览器设计的传统范式。

🎯 在AI时代,设计师需要驾驭AI,利用AI的效率,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味,才能做出有灵魂、有价值的产品。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品味迟钝,设计师应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审美。

原创 一支烟一朵花 2025-04-21 13:21 上海

AI这股浪潮,来得又快又猛。它确实像个超级引擎,以前需要一个团队磨叽半年的产品原型,现在可能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能搞出个大概。

AI这股浪潮,来得又快又猛。


它确实像个超级引擎,以前需要一个团队磨叽半年的产品原型,现在可能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能搞出个大概。

写代码?AI代劳。

画界面?AI出图。

营销文案?AI也能凑合,而且越来越精准。


结果就是,做产品的门槛,咣当一下,被AI踹到了脚脖子那么低。

以前你得是个懂行的,或者至少得攒个局,找齐技术、设计、产品经理。


现在?

似乎有个想法,对着AI念叨几句咒语,一个看起来像模像样的东西就能出炉。


Vibe Coding,Vibe design, Vibe Life...

创造一个产品、项目、文稿的门槛大大降低,过去的模式再也回不去了。



“能做出来”不值钱了,“做得好”才稀缺


理论上,这应该是个好事。更多人能把想法变成现实,创意应该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才对。


但现实呢?打开应用商店,刷刷各种新上线的网站和服务,

看到的是什么?


是茫茫多、长得差不多的“AI制造品”。是那种下载了三个同类App,发现它们除了名字和图标颜色,连交互逻辑都像是同一个妈生的尴尬。


是那种界面元素堆砌得满满当当,功能列表长得吓人,却让人感觉冰冷、笨拙,甚至有点“蠢”的产品。


它们或许能用,但用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

一个词,“味同嚼蜡”。

无论什么产品,貌似对外声称接入了XXX大模型就可以。立即化身AI产品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AI太擅长“模仿”和“组合”了。


它能学习海量数据,总结出最常见的模式,生成符合“大众审美”或“流行趋势”的东西。

你让它做一个“适合年轻人的社交App界面”,它能给你一套看起来很热闹、元素很齐全的设计。


但这种设计,往往是基于对现有成功案例的“最大公约数”式模仿,缺乏独特的灵魂和真正解决问题的巧思。


当一种结合AI的范式短期爆火,几乎会在一个月内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产品快速跟进。


于是,当“创造”的技术门槛被AI夷平后,平庸就开始泛滥。

同质化的产品像潮水一样涌来,试图把一切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大家都在用差不多的AI工具,遵循差不多的“最佳实践”,最终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差不多。这导致用户选择困难,也让真正的好产品更难脱颖而出。


实话实说,我最近逐渐产生了一种逃离感,打开一个新产品前甚至心里会默默想:“千万不要一样啊,千万不要那个功能”



“品味”这东西,关乎选择与判断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和他那本《黑客与画家》里反复强调的“品味”(Taste)。


格雷厄姆认为,无论是在编程、绘画还是设计领域,“品味”都是区分工匠和大师的关键。


这里的“品味”,绝不是指追逐潮流,用什么时髦的颜色或字体。

那是表层功夫。


真正的品味,是一种更深层的判断力,一种对“好”的直觉和标准。



它体现在:

对简洁的执着追求 (Obsession with Simplicity)

好的设计往往是简洁的,不是简陋,而是恰到好处。

它能用最少的元素、最清晰的逻辑,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达到一种“少即是多”的优雅。这种简洁背后,是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用户认知负荷的极大尊重。



精准识别真问题 (Identifying the Right Problems)

有品味的设计者,不仅擅长解决问题,更擅长发现“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他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用户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核心痛点。


PS:AI或许能优化你给出的解决方案,但它很难告诉你,你一开始瞄准的问题是不是就错了,或者是不是有更深层次、更重要的需求被忽略了。



远见与前瞻性 (Foresight and Vision)

优秀的设计往往能超越当下,考虑到未来的可能性。

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为未来的扩展和演进留有空间和弹性。

这种判断需要对技术趋势、用户行为变化和市场格局有敏锐的洞察力。



整体和谐与“对劲儿”感 (Cohesion and "Rightness")

品味还体现在对整体性的把握上。


一个有品味的产品,其各个部分——功能、交互、视觉、文案是和谐统一、相互支撑的,共同营造出一种流畅、自然、令人愉悦的整体体验。


这种“对劲儿”的感觉,很难量化,但用户能明确感受到。





用实例说话:品味如何塑造好产品

空谈无益,我们来看几个例子,看看“品味”是如何在实际产品中体现的:


Notion:化繁为简的代表

想想我们以前是怎么管理信息和工作的?Word文档、Excel表格、待办事项App、笔记软件、项目管理工具……各种工具散落一地,信息割裂,切换成本高。

Notion的“品味”体现在哪里?它没有去模仿任何一个单一的工具,而是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

信息组织和协作的灵活性不足。


它的解决方案是革命性的:万物皆Block。

文本、图片、待办事项、数据库、看板等等,都被抽象成了可以自由组合、嵌套、链接的“块”。


这种设计体现了对简洁的极致追求(底层逻辑简单,表现形式灵活),对真问题的精准把握(解决了信息孤岛和工具割裂),以及一定的**前瞻性**(模块化设计易于扩展新功能)。


它的界面初看可能有点“朴素”,但这种朴素恰恰服务于其核心价值——让用户专注于内容和结构,而不是被花哨的界面干扰。


Notion的品味在于,它用一种极其灵活又相对统一的方式,满足了极其多样化的需求,这是一种结构之美,一种“少即是多”的典范。


Arc Browser:挑战惯性的勇气

浏览器这个领域,几十年来似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范式:顶部地址栏+书签栏,下方是标签页。大家似乎都接受了这种“标准答案”。


Arc浏览器的出现,则展现了另一种品味:敢于质疑和重塑


它把标签页放到了侧边栏,引入了“Space”的概念来组织不同场景的浏览任务,强化了分屏和笔记功能。


它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现代网络浏览不应只是打开一个个孤立的网页,而应是更流畅、更有组织的信息流


Arc的品味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对用户真实工作流的深刻洞察。

它不满足于做一个“更好看”的Chrome,而是尝试定义一种新的浏览体验。


它的设计选择(比如激进的侧边栏、对键盘快捷键的强调)可能并非适合所有人,但这恰恰是品味的体现——它有自己清晰的价值主张和目标用户,并为之做出了毫不妥协的设计决策。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品味。

有人会说Arc浏览器不是就火了一阵嘛,我认为这不是产品设计的问题,而且运营,营销和增长的问题。


况且,没有“ARC”,何来 “Dia”?



博朗(Braun)与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

虽然不是数字产品,但迪特·拉姆斯为博朗设计的产品和他提出的“设计十诫”(尤其是“Less but better”——少,却更好)是理解设计品味的绝佳参照。


想想那些经典的博朗收音机、计算器,它们的设计极其简洁、功能明确、材质诚实、经久耐用。

这种品味的核心是克制诚实和对功能本质的尊重。

在今天这个恨不得把所有功能都塞进一个屏幕的时代,

这种“少却更好”的品味显得尤为珍贵。


好的设计不是功能的堆砌,而是精准的取舍。


好的设计品味,往往意味着不盲从、有洞察、敢取舍,并且最终能创造出和谐统一、直击人心的体验。




品味是最硬的“护城河”


现在回到AI。当AI能把“执行”层面的活儿干得又快又好时,产品设计和开发的重心,必然要向上游转移——转移到“判断”和“决策”上来。


AI可以生成100个界面方案,但哪个方案最符合产品的气质和用户的真实需求?


AI可以写出10种产品介绍文案,但哪一种最能打动目标用户的心?


AI可以根据数据优化用户流程,但这种优化会不会牺牲掉产品的独特性和长远价值?


这些问题的答案,AI给不了。

或者说,AI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基于历史数据和普遍模式的“安全牌”,甚至是“平庸解”。


而你的“品味”,就是你做出非共识但正确的选择的能力。






别让AI钝化了品味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

过度依赖AI,也可能让你的品味变得迟钝。


如果你习惯了AI给什么就用什么,满足于那些“还不错”的方案,你可能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审美的能力。你的判断标准可能会被AI“拉平”,变得越来越趋同,最终难以做出真正卓越的设计。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如果完全依赖料理包,他可能永远也无法掌握食材的特性和调味的精髓。


怎么做?








AI负责效率,品味决定高度

AI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产品创造的游戏规则。

它让“做出来”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也让“做得好”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


在这个新时代,AI可以成为手中最锋利的剑,帮你披荆斩棘,提高效率。

但最终决定能走多远、爬多高的,是洞察力、判断力、审美,是“品味”。


AI能造骨肉,但品味定灵魂。


未来属于那些能驾驭AI,并用自己独特品味创造出非凡价值的人。

至于那些缺乏品味,不思考,快速复制传播,只会让AI重复生产平庸之辈和所谓的产品,

他们大概率会被这股浪潮,更快地淹没。


现实可能有点残酷,但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产品设计 品味 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