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科技驱动的 2025-04-16 14:00 北京
4月10日,由云启和上海交大工研院联合发起的「What's Next: 寻找Next-Gen AI创业者」闭门交流活动
01
云启x上海交大工研院:合作孵化AI创企
“尽管宏观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但每当看到身边的创业者们不论身处何境都在持续谋求机会和增长点的时候,又能直观感受到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gap。”
活动开场,云启创始合伙人毛丞宇作为活动发起方代表向前来交流的创业者们致欢迎辞。他指出,无论周期几何,实干坚韧的创业精神始终是中国经济底层竞争力的一大来源;从NLP到大模型再到Agent,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亦是长期驱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表示,期待为更多有潜力的AI创新团队搭建从0-1的创业桥梁。
上海交大工研院执行院长王佳梁从自己作为连续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和心得出发,提出了 “AI 原生” 理念,强调用 AI 技术孵化企业,而非仅开发 AI 产品。在AI 时代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他呼吁关注 “技术 + 商业”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战项目孵化具备跨界思维的创业者,应对人才竞争与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
02
创投一线分享:正被AI Agent改变的软件生态
围绕“Agentic AI 创业创新”这一大主题,此次活动邀请到人力资源科技公司北森控股(9669.HK)董事长、联合创始人王朝晖和长期深耕科技领域的云启执行董事韩义,分别从创业者一手实践和投资人研究视角输出了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北森王朝晖:
从SaaS到AI Agent,北森AI进化实践分享
王朝晖系统分析了北森在既往SaaS产品基础上进行的AI革新实践,和相应的市场反馈和经验复盘思考。他指出,对于企业级软件而言,AI技术并不意味着全部革命,而是特定场景的重塑。随着AI技术和水平进化,北森依循“AI In All”理念,持续探索AI能力与企业员工从面试到离职的全生命周期结合的多种可能,2024年推出的AI Family,包括7款AI助手产品,覆盖30+人力资源场景,已经完成商业化验证。
如何从传统业务场景中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进行行之有效且市场买单的AI化革新?王朝晖结合具体产品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反馈分享了心得,节选如下:
定义产品从窄切口、硬需求出发。例如“北森AI面试官”聚焦在规模化招聘的首轮面试这一切口,这类招聘场景每年有过亿次级别的面试需求,需投入大量面试官资源来,而此间如何保障评价体系公平性和招聘效率是非常刚性的痛点。
Agent最好无缝衔接原有产品和场景,做到紧密耦合,否则给客户新增维护成本,难以形成有效的商业触达。而产品扛打+商业触达正是Agent产品的壁垒所在。例如北森新推出的AI做课助手和原有的eLearning系统,形成了紧密耦合,可以有效触达客户。
传统业务场景的AI化已是“阳谋”而非“阴谋”。各个创业公司团队在技术和场景都难有显著领先的先发优势。但需注意,AI的作用是强化原有内容+打法,原有赛道商业、数据和knowhow的积累会是形成壁垒的关键。如“AI领导力教练”即基于北森20年对人才发展技术的积累,而形成的具备行业KnowHow的高壁垒产品。
云启韩义:
AI应用创业机会与趋势
韩义分析了2025年海内外AI应用市场格局、中美企业级AI软件生态现状,并围绕企业级软件,拆解了AI技术演进路径下企业级软件栈的范式变化。
他认为,企业级软件Agent化的关键思路之一,是不断解耦底层技术能力,专注业务本体的需求和交互。“企业只需要关注业务本质需求,Agent是架构在所有系统和数据之上的做调度设计来满足企业需求。”这一思路之下蕴含着许多创业机会。
对于曾经有过业务开拓经验的创业者来说,应对AI新时代应该做出调整?韩义也从投资人视角给出几点建议:
大模型迭代仍未收敛,必须重视大模型的智能提升,保持前沿技术嗅觉。
海外技术的领先速度已经显著放缓,创业者的重心不再是 Copy to China,而要 Go Global。
商业模式从“卖工具”到“卖结果”,对于客户而言“能交付什么结果”比“这是什么样的工具”更容易理解。
警惕炫技,对于创业者而言技术能力是下限,商业化才是提升上限。
身处纷杂的信息洪流,做减法思考,不被各种定义左右、不精神内耗,敢想敢做,在实践中创造价值。
03
开放麦&BBQ:创业者x创业者=无限可能
“开放麦”和BBQ是云启系列线下活动的特色环节,旨在为前来交流的伙伴们提供畅所欲言、深度交流的平台。
4月10日的活动中,期待在AI浪潮中继续搞事情的创业玩家们也坦诚相待,在开放麦环节讲述了各自的精彩履历和创业想法,并在人气和烟火气交融的BBQ环节展开深度交流。
我们也期待携手创业者一起,共同开创Agent时代的更多创新可能。
部分参与者介绍节选如下:
更多活动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