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继刚 2025-04-12 08:04 北京
好一片白茫茫大地
输入
即刻
注意到知识诚实的人不愿意也不介意藏私。
藏私是对自己思考能力的侮辱。
@Odysseys.eth
提高品味的方法,就是不断看更有品味的作品。
@佛系也能赢
世事尽管复杂,本质却很简单,在描摹这个世界的万千词语中,真正有绝对和终极意义的词汇不过十来个:比如情感,比如爱和自由,还有善良、物质、身体、死亡……当然也包括宇宙和原子。所有的世事纷扰、物理存在,都可以在这十几个词汇中找到归宿,这 10 个词语既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源头,也是一切悬念的谜底,它们占据着我们生命的「最后两页」。
王锋曾给《GQ》写的某篇卷首语
@杨远骋 Koji
长城为什么修在现在的位置? 因为这是 ROI = 1 的攻守耕战的临界线 原本是想跟人更快说清楚,关于 AI 应用的技术边界、产品刀法、定价切割、上限下限、生死线、临界点…..
“长城 ROI 临界线”,是我想到的最压缩的比喻
@AI 异类弗兰克
有些东西你不去创造,就不会存在。
所有的欣慰都源于愤怒。
@Odysseys.eth
语言模型由网上的数据和书籍文本训练而成
得到语言模型的肯定
等于得到全体网友和古今往来作者的肯定
@zhijie
回想起来我人生中从来没有考虑过户口这个东西,很小的时候我妈就跟我说,能被钱解决的事情就不用先考虑,户口可以买,护照可以买,去全世界生活也可以用钱解决,做决策的时候要考虑的是核心节点然后 all in,比如考虑做什么能赚钱,再往前就是做什么能拥有赚大钱的能力,定位并解决核心前置问题就能解决后续一系列问题。这种策略思维的方式确实是我妈从小教我的。另,时间就是年轻时候的筹码。
@Vakee_RockFlow
书
本周推荐《商业模式新生代》。
这是一本水作,也是一本神作。
水在明明可以两三页说完的事,作者硬生生写成一本书(卖的价还挺高)。
神在竟然真的可以把「商业模式」这东西给框架化,可视化了。定住了。
非常值得一读。
输出
开源下我的人生源代码:
能量:被约束的不对称性 信息:差异 价值:满足需求的能力 意义:主观价值坐标系中的坐标 感:世界对我的输入 应:本能倾向 知:压缩后的模型 物质:能与你互动的一切 智能:适应性模式识别能力 约束:可能性的边界 结构:存在的基础骨架 选择:在约束下的主体性表达 主体性:我是我,我做主 创业:prompt the world 行业:同构结构的集合 竞争:能量有效分配的过程 认知:模型 模型:地图 维度:坐标系 品牌:意义容器 产品:思想的物化 流量:注意力的商品化形式 直觉:心对实在的瞬时整体把握
最近总是回想起 @Odysseys.eth 给我讲过的一个想法:
空气是可以〝冲浪〞的。
飞机在飞行,就和冲浪者在海水冲浪一个,在〝空气〞〝海浪〞上打浮飘。
以这视角,向下看,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空气〞的海底。
鱼在水中不知水,我们同样在空气中而不自知。
妙哉!
好产品,自成「宇宙」。
思想实验:
如果你和一千个人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由你来给这个新世界设定规则(天之道),限定为三条。
你会设置哪三条?
我们经历了从原子世界向网络世界的一次「移民」。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从网络世界向「AI 世界」的第二次「移民」。
「有些人赚了一点儿钱就安于享乐。我认为,金钱是一根炸药棒。它是我的杠杆,可以帮助我破除通往下一个目标的道路上的障碍。」
《巴拉吉预言》
有三个权力隐秘又极为重要:命名权,定义权,代言权。
当优秀的头脑汇聚在一起,思想就像空气中的原子一般,以不可预知的方式相互碰撞。每一次碰撞都可能擦出火花,每一次交汇都可能催生新的想象。
在这样的环境里,思想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自由。
批判,否定,补全,求真的自由。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也应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签名。
你,要签什么?
当我们在某种情绪中时,身体会出现与之匹配的姿态:愤怒时,拳头是紧握状态。
以前凝视一些寺庙中的雕像时,心里会出现一种平静感。
那会一直以为是寺庙里的气场导致的,以上面的这个视角来看,更像是因为那些雕像本来就是按「静心」状态的身体姿态而打造的。我看到这个姿态,不自觉的在脑海中进行了模拟,然后这个身体姿态对应的「心境情绪」就相应而生。
也就是说,前人没有通过书本文字,而是通过雕像,完成了一种「心境」的传递。
雕像:心 ⇒身 ⇒ 物
我观:物 ⇒ 身 ⇒ 心
好一场镜像!
创业者的产品,不也是这样吗?那个产品,就是他的「心相」的外显。他在通过这个有形的产品,对世界讲他的「心里话」。
今天学到一个思考的招式:
「想象自己是降临地球上的第一个人,对这个世界什么也不知道,必须去发现一切,必须成为一个探索者。」
束缚消失了,勇气涌现了。
大步向前走。
如何把自己拧到 AI Native Thinker 的模式?
AI First.
遇事第一反应,先用 AI 来做一下。它当下的效率是否比人工手搓更高,不关键,关键是养成 AI First 的习惯。
10x.
AI 介入之后,关注的不是「替代」之前的精力投入,而是能不能 10 倍的放大那个环节节点的成果。如果没有做到,继续研究。(或者等模型升级)
我研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