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4月19日 14:13
世界最小、最轻,我国科学家“搭积木”造出 9cm 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种薄膜状微型驱动器,使微型机器人能够连续变形并“锁定”特定动作形态,提升其环境适应能力。该驱动器结合“搭积木”式设计方法,制备出世界最小、最轻的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体长9厘米,重25克。该成果发表于《自然 — 机器智能》。新型驱动器具有优异的变形和锁定能力,通过电控实现连续变形并锁定,为微型机器人向微型化、无线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应用于设备故障诊断、地质勘探等领域。

🚀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薄膜状微型驱动器,该驱动器能够使微型机器人实现连续形状变化,并“锁定”其特定动作形态,从而提升环境适应能力。

🔬 研究人员利用该驱动器和“搭积木”式的设计方法,制备出目前已知世界最小、最轻的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其体长9厘米,重25克。

💡 传统5厘米以下的小尺度驱动器难以同时实现连续形状变化与构型锁定,清华大学的新型驱动器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电控制实现连续变形并锁定。

🏃 利用该驱动器组装的微型陆空两栖机器人,通过变形可跑、可飞,地面运动速度最高可达每秒1.6米,动作灵活。

🌍 未来,这种微型陆空两栖机器人可应用于设备故障诊断及检修、地质及文物勘探等场景,替代人类执行复杂危险环境下的多种任务。

IT之家 4 月 19 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最新研制出一种薄膜状的微型驱动器,可像“变形金刚”一般让微型机器人实现连续形状变化“锁定”其特定动作形态,提升其环境适应能力。

研究人员表示,利用此驱动器以及团队构建的一种“搭积木”式的设计方法,制备出了目前已知世界最小、最轻的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其体长为 9 厘米、重 25 克。该成果 4 月 18 日晚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 — 机器智能》。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让机器人做出走、跑、跳、飞、爬等动作并将任意形态随时固定,是机器人应用场景多元化的关键因素。但目前 5 厘米以下的小尺度驱动器通常难以同时实现连续的形状变化与构型锁定,严重制约具有多种运动模式的机器人向微型化、无线化发展。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自主研制出最小至几毫米的微型驱动器,可作为“可变形外骨骼”用于集成传感器、电机等功能元器件,进而构建复杂的机器人系统。

据其介绍,要让机器人又小又轻、无线控制,还要具备复杂形态切换能力非常难。新型驱动器具有优异的变形能力和锁定能力,通过电控制,可做到连续变形至任意状态并将形态“锁定”—— 这是以往小尺寸驱动器很难实现的。利用此驱动器组装成的微型陆空两栖机器人通过变形,可跑、可飞,动作灵活,地面运动速度最高可达每秒 1.6 米。该成果为微型机器人研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未来,这种微型陆空两栖机器人可应用于设备故障诊断及检修、地质及文物勘探等场景,替代人类执行复杂危险环境下的多种任务。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微型机器人 驱动器 清华大学 陆空两栖 科技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