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4月18日 09:33
另一种幸福人生:跳出“做题家”思维,才能看见真实的世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通过一位中国工程师在非洲的亲身经历,探讨了技术、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对非洲发展的影响。作者深入观察非洲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技术进步之外的阻碍,以及文化、制度对发展的深远影响。文章以工程师的视角,展现了对非洲人民的关怀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个人价值、社会发展和时代挑战的深刻反思。

🌍作者通过在非洲的工作经历,展现了技术在当地面临的挑战,如基础设施建设受限、私人资本缺乏长期投资意愿等,揭示了技术之外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文章探讨了非洲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如对命运的接受、对变革的迟疑,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困境。作者认为,这些文化因素构成了技术进步之外的另一重阻碍。

🤝作者在非洲的经历中,展现了对当地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他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试图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文章反思了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包括发展鸿沟、技术革命带来的精神危机等。作者呼吁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价值观、生活意义和创造性价值。

很多中国人以前的世界史,其实只是半部世界史,仅涵盖欧洲、北美、东亚所组成的北半球,所谓高理性与工业化的那一圈。这种史观的可靠程度另说。

至于此外的“南方国家”,在不少人眼里则是一大片辽阔的空白。这也难怪。那些地方一直穷、乱、差,好容易有了些独立国家,也大多顾不上构建本土历史的自我认知。而殖民者、传教士、旅游客的描述,难免夹杂诸多偏见、误解、想当然、猎奇性噱头,以至书架上很多南方国别史,单薄得几如旅游手册。

直到近些年,随着中国与南方国家的经济关系日益加深,不少商人、打工者、技术人员从那里归来,才带来大量新的知识。尽管这些茶余饭后的打拼故事,多出自草根,多偏于感性,但以鲜活、丰富、现场感、细节化的质地,正自下而上积累成坐标和勾勒连线,或可补救主流学界旷日弥久的盲区。

曹丰泽的这本有关非洲的叙事 ,便是深入盲区的又一重要收获。从文体上说,这是一本非虚构,或回忆录,或大随笔,只是依托一个中国工程师的亲历性经验,夹叙夹议,情理交错,信马由缰,有一种说到哪里算哪里的随意。但它呼啦啦释放出各种生龙活虎的洞见,一层层剥开彼岸之谜,竟让我一口气读得停不下来。

说起来,非洲几乎是一片天宠福地,至少在作者这位水电专家眼里,其罕见的水资源蕴藏,足以让现有水电量大增数十倍,换来可持续、多效能、低技术门槛的万千金山银山。但要命的是,大部分非洲人至今还用不上电。问题在哪里?在作者看来,私人资本对任何回报慢、周期长的建设根本不感兴趣。走马灯似的“民主制”政客更不愿对长远规划多看一眼。某些半拉子“国家”,政令出不了首都,即便遇上明君,几番折腾下来,也管不住下面各行其是的酋长部落……这就是技术以外的问题了。再往深里看,不少非洲草民信命而不思变,乐天而不忧贫,任性而不谋私——或者说不知如何去“谋”,也不知下一步的“私”在何处。如此等等,当然更是“技术之外的阻碍”。

由此可见,一个理工男,真要办成实事和大事,因现实处境的倒逼,就不能不遭遇制度与文化,不能没有人文学者的脑袋,想避开知识的跨界和交叉也难——甚至得从“家庭”“国家”这一类最基础的概念从头开始掰扯。可贵的是,作者这些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的广泛追问,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书本来自的书本,而是一种“活”出来的学问,一种“干”出来的学问,充满实践者的尘灰和汗臭,有一种文青、书虫、做题家们最缺乏的痛感思维和大地思维。在这里,文理互补天经地义,知行合一最为要紧,哪怕是一些实验室和图书馆里的名校学霸,他们也只有在社会现实的反复毒打之下,才可能完成自己完整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真正用得上的教育,即比那些连篇累牍、旁征博引、饱读诗书、刷题无数更重要的教育。

当然,行是知的重要条件,却并不构成充分条件。因为很多破题思路,不是当事人想不到,倒是取决于愿不愿意去想。

放眼看去,乌泱乌泱的人不都在干吗?哪一个青年不是在职场里累得气喘吁吁?不用说,那也是行,那也是实践,只是内卷的累,摸鱼的累,鸡贼的累,在社会金字塔每一个细分层级上日夜苦战群雄的累,或可累出毫米级的出人头地,累出自己的好房和好车,但再多物质占有也不一定填得满人生的空虚——这正是作者一直怀疑和鄙夷的某种成功学精算,是他宁可远远逃离繁华都市的主因。

相反,他在工地食堂里吃得再恶心,也愿意比一比邻村饥儿们的饭碗。他在森林和落日前忍不住迸放诗情,却愿意理解外输劳工们只能靠工资卡安放乡愁。他哪怕被各种糟心事逼得要发疯,也忘不了欣赏和好奇黑兄弟们那种手舞足蹈的快乐天性,忘不了自己这只“忙碌的蚂蚁”终能在雄伟大坝竣工那一刻分享泼天的欢欣……这就是说,他心中永远有他者,有民众,有天下,有许多人所没有的关怀半径和同情温度,有一种跨阶级、跨民族、跨千山万水的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大悲乃得大慧。大智才有大仁。这种骨血里的平等待人,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庶几乎已是他的生理本能反应,总是能滋养、激活、调集、升温他的脑细胞,及时奔向他人每每闪开的疑点,那些隐秘的知识富矿,那些人类思想创造的最前沿。

作者是一位年轻的清华博士,今后的路还很长,最终能走到哪里尚属未知。他与同辈人所处的时代如此茫然莫辨。用他的话来说,“30亿用刀叉或筷子吃饭的人”与“50亿用手指头吃饭的人”,构成了世界当下最为惊心的发展鸿沟和风险蕴积。而“一带一路”所代表的弥合和补救,还面临漫漫长途。在另一方面,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所引领的技术革命,正逼近历史巨变的临界值。至少在发达经济体一方,越是魔变出几乎无限的产能和日渐贬值的生活资料,就越可能催生普遍的精神危机,进而把人们抛入各种不知所措,抛入一个个陌生而极端的政治漩涡,一轮轮喧嚣而空虚的文化海啸——不是吗,如果刚需层面的活下去,不再是问题,或者说不再是大问题,那么接下来,不谋稻粱又谋什么?好活与赖活的升级版区别在哪里?如何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有温馨、有乐趣、有意义、有创造性价值,岂不成了更大的难事?一旦失去价值观的锚定,不“内卷”则“躺平”,这样的人生能不让人抑郁?先“双标”再“饭圈”,连上流精英都学会了这种阿片瘾发作式的行事逻辑,你也觉得正常?

看来,这一代人比前辈们其实更加任重道远。

倒是前辈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享受了更多简朴——然而单纯和笃定的时光。

作者是清醒的,深知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因此一再避开高调,更愿意用个人欲望、世俗利益、商业博弈的人间烟火,默默熬炼自己的高洁与坚贞。他不一定能抵达目标,但他已经上路和突围,开始了一个生气勃勃的过程,而目标本身从来就是“过程的”。他不一定功业辉煌,但他至少已经在一步步富积自己的感觉、学养、修为、见识与回忆、隐忍与自由、忧伤与快乐,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改造自己,找到一种最合适自己也最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差不多既是工匠又是游侠、既是蚂蚁又是大象的生活方式,在另类的人生赛道上绝尘而去,虽千万人吾往也。

好吧,他其实并不那么孤单。历代仁人志士一直都是这样的,现在和将来的很多人也会这样做。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非洲 工程师 文化差异 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