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4月18日 09:33
为什么毛孩子可以治愈我们的依恋创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人宠关系,指出宠物对不安全型依恋者更可靠,是对抗关系贫困的尝试,触摸动物可帮助重建安全基地,人宠间有特殊情感纽带。

对不安全型依恋者,宠物更可靠,是补偿型依恋策略

当代人处关系贫困中,宠物满足人类深层爱欲

宠物的依恋模式与人类婴儿相似,人宠形成依恋关系

触摸动物提供中间地带,动物辅助疗法安抚相关人群

在当代人心中,宠物的排名正在直线上升。

《2025城市单身女性养宠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突破1.24亿只,参与调查的1800名女性里,19%直接把宠物当作“心尖第一”,37%排在自己之后,仅20%把宠物置于末位。一旦养了猫狗,原本的家庭成员排序的重要性也要重来。

2013年,英国动物慈善组织Brooke调查显示,2000名女性受访者中,81%认定宠物是家庭一员,38%考虑过一旦与伴侣分手,会因为宠物抚养权而出现激烈的争夺。

“宠物”早就脱离了原本的含义,它不仅仅是陪伴人类支配的生物,而是不可取代的朋友、家人。

在亲密关系降级的时代,人宠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正在给予我们更深刻的依恋体验。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人宠之间的羁绊。

一、对不安全型依恋者来说爱宠物更安全

对于不安全型依恋者来说,宠物也许比人更加可靠。

依恋指人类婴儿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照料者之间构建起的情感纽带。早期婴儿与照护者之间的关系,对个体后续的情感发展与行为模式有着关键的塑造作用。

当婴儿在与照护者的互动过程中,持续体验到温暖、亲密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关系时,婴儿与照护者双方均会产生满意感与愉悦感。

这种积极的情感互动体验,有助于婴儿构建起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促使其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与之相对,不安全型依恋是个体在安全感缺失时,所发展出的适应策略。

1991年,心理学家Bartholomew等人提出成年人的依恋关系,大致存在4种类型:安全型、恐惧型、疏离型,痴迷型。

依恋方式不安全的人往往与宠物有强烈的情感联系[1]

一项研究以610名德国狗主人为样本,评估了狗主人对宠物的情感依恋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对宠物狗依恋程度较高的受访者,呈现更多精神障碍和痛苦症状该个体难于依赖或信任他人,同时恐惧被拒绝和失去爱[1]

人际依恋方式可能是对狗的情感依恋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中介。对宠物强烈的情感依恋,可能反映出一种补偿型依恋策略。

童年时期无法与他人建立安全关系的人,可能会与宠物建立更亲密的关系。相比于人,宠物可能威胁性更小,是更稳定的依恋对象[1]

这个现象在童年期同样显著。另一项关于受虐儿童的研究显示,在社会压力下,具有不安全-回避型或混乱型依恋的男童,能够从治疗犬的陪伴中获益更多。

相比于与人类或玩具狗互动,友好的治疗犬,更能有效地调节他们的生理压力水平。[2]

二、爱动物对抗关系贫困

儿童精神病学家、神经科学家布鲁斯·D·佩里在《你经历了什么?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中提出,当代人生活在全方位的“关系贫困”之中。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我们真正“看到”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我们和别人接触,彼此交谈,我们也没有真正地在倾听对方,没有真正和对方在一起。

判断一个人当前心理健康程度的最佳指标,是ta当前的“关系健康”程度或者连接情况。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人类需要建立和维持关系,在家庭、邻里、学校等环境中构建关系[6]

然而,维持关系和构建关系并非易事,情感链接的减少使我们更加脆弱[6]

同时,孤独经济愈发火爆。《2025中国宠物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突破1.24亿只,首次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预计到2030年将接近婴幼儿数量的2倍。

照顾动物已经不止于喂食、遛狗、洗澡,更多精细、拟人化的消费需求涌现。关于宠物的“消费主义陷阱”随处可见,比如宠物高定、宠物美容、珍惜肉源罐头、宠物派对等,都代表着人的付出。

宠物主像养娃一样养宠物,像一个陷入焦虑而随时准备消费的家长。这种消费心理,正是当代人对抗关系贫困的尝试。

对于不安全型依恋者来说,重建人际关系、恢复连接并不简单。

动物提供了一种体验亲密关系的可能性,给“毛孩子”做父母,是一种微型的亲密关系训练。

说到底,还是动物满足了人类深层的爱欲,包括某种强烈的保护欲。在互动过程中,人类与宠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就像母婴一样,猫狗也像婴儿一样形成自己的依恋模式。

研究发现,猫与狗的依恋模式都和人类婴儿相似。

在安全基地测试里,70只幼猫中,约65%在主人返回后主动寻求互动,将主人视为“安全基地”,继续探索环境,形成安全型依恋;约30%为焦虑型,过度依赖主人;5%为回避型,较为冷漠;1%为混乱型[3]

另一项研究显示,狗对环境的探索与玩耍的次数,明显受到主人是否在场的影响。当主人在场,狗更愿意探索与玩耍,二者之间形成了依恋关系[4]

春天到了,带着“毛孩子”出去遛一遛吧!

三、触摸动物帮助重建安全基地

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依恋创伤。

在生命早期,我们可能被忽视,贬低,缺乏支持和关爱;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遭遇背叛、控制、分手、离婚、暴力、丧亲……与依恋关系相关的创伤性事件,剥夺了我们的“安全基地”。

抚摸是一种基础性的疗愈手段。

正如布鲁斯·D·佩里所说,“触摸对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就像卡路里和维生素一样重要。如果婴儿没有被拥抱和轻轻摇晃,如果他们没有体验过照顾者充满爱与温暖的触摸,他们就不会健康成长”。

对于依恋创伤幸存者来说,抚摸无法再承担基础性的疗愈功能。被摧毁的不仅仅是安全感,还有享受抚摸的能力。

心理治疗师Kaytee·Gillis在接触遭遇家庭暴力、童年虐待等创伤的幸存者后,发现他们“要么把抚摸视作安抚方式,过度渴望抚摸;要么由于抚摸能带来的痛苦和羞耻,完全惧怕抚摸”。

在实际治疗过程里,宠物提供了一个中间地带:无需求、非性化的身体接触,加强幸存者的安全感[7]

动物本身具有疗愈性质。人犬互动,可以提高双方体内催产素水平,而催产素可缓冲应激反应和皮质醇分泌,促进信任和情感联结[5]

这也使得,动物辅助疗法成为一种常用的干预手段,得以安抚抑郁症、焦虑症、精神疾病和创伤影响人群。

读者@Jaice_19曾在2021年我们发起的“跟宠物的共情时刻”征集里,描述猫如何陪伴自己熬过离婚伤痛:

“平时对我高冷的彭彭猫,总是与我保持距离的。但在我离婚的时候,晚上听到我在床上哭了,自己跑过来,用它的小舌头舔我,那一刻我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之后的晚上都习惯背紧紧地挨着我睡。再后来,我慢慢就好了。”

我常常想,我的猫从喵星来到地球的意义是什么呢?跳出人类的自恋视角,我却发现猫的世界远比我想象得简单。

ta们不需要意义,只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就像音乐人彭磊曾在微博写道:“你在养猫时感觉是在照顾她,其实是宠物在照顾你,她可能被迫地放弃了自由的生活,这一生只能陪伴你身边,哄你开心,陪你赶走寂寞”。

即使身处情感孤岛,人类仍能拥有温暖的动物之爱。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宠关系 不安全型依恋 关系贫困 动物辅助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