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4月18日 04:52
[要 闻] 汇聚萤火微光 守护绿水青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记者见面会上,多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十四五”期间守护绿水青山的故事。文章重点介绍了大数据、AI等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执法和科研中的应用,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精准识别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从一线监测工程师的坚守,到执法“尖兵”的创新,再到科研人员的探索,展现了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环保工作者为建设美丽中国所做的努力。

🏞️ 谷树茂工程师分享了他近18年坚守污染源监测岗位的经历,强调了在工业烟囱和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进行监测的重要性。他提到,为了调查取证,监测人员常常需要在深夜爬上几十米的烟囱,不畏严寒酷暑,在高空持续工作。

📊 大数据技术在基层监测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全省重点排污单位的自动监测数据,并结合企业的用电量、生产状态参数等信息,监测人员能够在线上快速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付怡然介绍了AI和大数据在执法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从“人防为主”到“技防优先”的转变。AI技术提升了执法的精准性,通过热点网格等技术,精准识别线索,定位到具体企业,高效解决环境问题。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指出,AI和大数据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新技术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并有望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

——记首场“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

    ◎本报记者 吴叶凡

    4月17日,首场“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结束后,记者看到了一个屏幕裂得像遍布“蜘蛛网”的手机。它的主人是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

    无意间掏出的手机一下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有记者询问其中缘由,谷树茂擦了擦屏幕,嘿嘿一笑:“爬烟囱的时候不小心掉了,还好不是‘粉身碎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首场“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讲述了他们“十四五”期间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的生动故事。

    谷树茂第一个发言。近18年,他坚守在污染源监测岗位第一线。无论是工业企业高高的烟囱,还是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这些都是他监测的阵地。“有时候为了调查取证,常常在深夜就爬上几十米的烟囱开展突击监测。”谷树茂说,无论寒冬酷暑,他们经常在高空一待就是一天。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监测人员的工作效率。“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全省7800家重点排污单位1.4万个点位的自动监测数据。”谷树茂介绍,平台上还有企业的用电量、生产状态参数等数据。通过对比这些参数,监测人员可以很容易在线上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

    “有一次我们发现某家企业自动监测数据看起来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比了它的用电量数据来看,发现企业的治污设施基本上是处于停运状态的。”谷树茂回忆,他们结合线索到现场检查监测,发现企业擅自修改了监测设备的参数,而且污染物还超标排放。

    新技术不仅改变了环境监测工作,它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来自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付怡然是一名执法“尖兵”,他提到,AI和大数据的兴起,让执法领域从原本的“人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技防优先”。

    付怡然介绍,AI和大数据提升了执法的精准性,这在大气监督帮扶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执法人员可以通过AI、热点网格等技术,精准识别线索,定位到具体的企业、产供环节、生产线。现场工作组按图索骥,高效、快速、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同时避免了筛选企业中的一些盲目性,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付怡然说。

    新技术也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付怡然回忆,在处理一起群众反映的周边异味问题时,他们采用了电子鼻、嗅探监测等技术,精准定位到源头企业。“我们为这些企业申请一些项目资金,帮助他们升级改造设备,解决区域异味问题,最终实现了群众满意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局面。”他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18年来,他和同事针对京津冀多次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快速解析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创新了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技术。他指出,AI和大数据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高科研效率、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胡京南介绍,一方面,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化学组分等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大幅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另一方面,AI等新技术也有望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等方面的研判能力。

    守护绿水青山,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作,需要无数环保人的坚守和创新。“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把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进行深度融合,届时相信我们的监测监管水平还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谷树茂说。(科技日报北京4月17日电)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生态环境 大数据 AI 环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