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小时前
为什么很多孩子积极“补差”,结果却“越补越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当前教育环境下,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常见误区,尤其是过度依赖补习班和缺乏对孩子真实需求的了解。通过一位退休数学老师的案例,揭示了针对不同问题的孩子,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文章强调,盲目跟风报班、忽视孩子自身情况,以及缺乏长期规划的“鸡娃”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作者认为,家长应深入了解孩子,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和基础能力,而非仅仅关注短期成绩的提升。

📚 **过度补习并非万能药**:文章指出,许多家长误以为通过报班就能解决孩子学习问题,却忽视了孩子学习上的真实需求。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做法,未能抓住问题的根本。

🔍 **诊断问题是关键**:文章通过案例展示,针对不同学习问题的孩子,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三年级孩子的数学问题可能源于阅读能力不足,而初中生则可能需要调整学习节奏。

💡 **避免盲目跟风**:文章批评了家长盲目从众,缺乏独立思考,照搬“牛娃路径”的现象。强调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

🌱 **注重长期培养**:文章指出,一些家长过于短视,只关注短期成绩,忽略了学习习惯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难以实现长远的学习目标。

⚠️ **警惕“自我感动”**:文章批判了家长在教育上的“自我感动”行为,即过度依赖补习班,而忽视了孩子在学习成长上的真实需求,以及报班是否符合这些需求。

如果不会鸡,千万别瞎鸡。

过年老家亲戚聚会,来了位刚退休的中学数学老师,经验丰富,引来了好几位中小学生家长凑过去咨询。

说是咨询,听上去更像是吐槽。

有位家里读三年级孩子的爸爸先开的头,说孩子一二年级成绩都很好,大考小考都没下过95,但到了三年级,成绩就有点跟不上班里的第一集团了,于是听别人介绍,去外面报了班,一节语文,一节数学,上了一个学期。结果,上学期期末,语文考得不错,数学却依然不见起色,甚至还略微退步了些。自己琢磨着可能是这个数学班的老师不给力,于是想来让老教师推荐一下别的机构老师——最好是“名师”。

老教师没有顺着他的话茬,反倒问了几个跟数学无关的问题,然后打开手机,给他介绍了一个语文老师,嘱咐他说,把现在报的两个课都退了,去上这个老师的课,一周三次。

这位爸爸听了有点懵,但看着老爷子笃定的神情,也没多说什么。

紧跟着又凑过来一个初中生的妈妈。女儿今年八年级,之前成绩一直不错,所以都是紧跟校内,从没去外面补过课。但今年眼看着就要中考了,数学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女儿说班里的学霸都在外面补课,自己没补,所以跟不上。于是也去外面报了班,想着能追上学霸们。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数学成绩没有明显进步,其他学科也掉了下来。如今全家都很着急,小孩心态也有点崩,想问问老教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老爷子也追问了几个问题,然后跟她说,把班退了,多跟学校的数学老师沟通,把校内的作业和错题本这些基础的东西做好,就够了。

“就这么简单?”家长有点目瞪口呆。看着妈妈焦虑的样子,老爷子又安抚了几句,家长听了点点头,也走了。

清明过后一周的样子,大家又聚了一次。这两位家长都颇为郑重地跑过来感谢老教师。

三年级的爸爸说,回去就把原来的机构课都退了,换了那个语文老师的课。一开始还觉得挺忐忑,感觉补课没补到点子上,但前不久期中考试了,小孩语文数学都进步了,尤其数学,上学期经常在应用题上失分,这次考试居然做了全对!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夸他进步非常大。这么快就有那么显著的效果,想想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初中生的妈妈也来了,这次还把女儿带来了,小姑娘很有礼貌,看起来也很有灵气。她妈妈说,这学期开学考了两次月考,每次都有进步,不仅是数学,其他科也回到了正轨上。上学期因为排名下跌,女儿心理负担很重,报了好几个班,还要做额外的作业,每天都要学到很晚,平均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后来听了老教师的话,把校外的补课都退了,多出来的时间自己整理知识树、错题本,每天也能多睡两三个小时,不但成绩上去了,状态也好了,所以这次特地带来当面谢谢老教师的指点。

老爷子很开心,又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宾主尽欢。

家长走后,我凑了上去,问老爷子,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看上去都是补课效果不佳导致的问题,却给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法?

老爷子呷了口茶,开始给我解释起来。现在很多家长和小孩有一个误区,以为学科成绩不好,靠补课就能解决。尤其不少家长还背着一种虚假的道义上的“责任感”,觉得孩子成绩差,自己出钱给他报个班,就是尽责了;报班了,再学不好,那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了,家长就没有那么大的负罪感了。

说到这里,老爷子哼了一声,一字一顿地说,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感动”,大错特错。

而现在市面上好些机构呢,为了赚钱,就故意去迎合家长和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的课程设计并不是基于解决孩子长期的学习问题的,而是为了考试“提分”来的。为了提分效果显著,这些课都教什么呢?无非是一遍遍刷基础知识、基础题型,甚至去押每次单元考、期中期末考的题。但这种搞法,让那么小的孩子,就去搞题海战,反反复复刷一些没什么难度的题,原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立马就磨平了,考试成绩越来越差也在情理之中。长久下来,就会陷入“越补越差”的死循环。

听到这里,我有点似懂非懂,又接着追问,那为什么那个三年级小朋友,你给他推荐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反而能提高数学成绩呢?

老爷子啧了一下嘴,有几分得意,说,这孩子数学上的问题,病根儿就不在数学本身,而是阅读能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法和考法跟原先大不一样,重应用,题量大,阅读量也大,还时不时从古籍里摘一段出来作为题干。那孩子的数学基础其实挺好,但问题是平时读书太少,阅读面很窄,所以碰到这类型的题目要么看不懂,要么理解错误。所以,我给他推荐了一个主抓阅读的老师,一周三次,课外还有作业,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实打实的能力提升,不但能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对数学成绩也大有帮助。

确实有道理,我回应道,那位初中小姑娘呢?她的病根儿又在哪呢?

她么,压根儿就没病!真要说哪里有问题,就是平时学得太累太苦了。现在初中生普遍太累,学习时间比996的牛马还要长。而且这姑娘现在八年级,平面几何开始上难度了,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确实会有点不太适应。说到头,并不是她学不会,而是她的脑子需要一些时间来从头开始构建平面几何的知识体系。所以,成绩有点波动很正常。但问题就出在这,家长总是忽略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差异,以为成绩应该保持线性,不应该有很大的波动。一看成绩下来了,就焦虑,就着急,自己呢又使不上劲,于是,出于“托举”孩子的“善意”,去给孩子报班。结果,反而让孩子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时间愈加紧张了。最后,非但学不好,连休息都休息不好了。这种情况下,能考好吗?

听了这一席话,我觉得这老爷子有点像以前的老中医(褒义)。一般人看病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刚吃药的时候,确实可能有点效果,但却抵不过这病会反复发作,因为最终的病灶并没有消除;而他呢,是先找到病根儿,然后对病根儿下药,最终做到药到病除。

回来后又反复琢磨了老爷子的话,反过来又想想身边那些看上去很“鸡”的家长,其实大都没有“鸡”到点子上,甚至可以说是“又菜又爱鸡”,他们往往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正如老爷子所说的,这些家长容易陷入疯狂报班的自我感动之中,觉得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责任主要就是报班,报了班等于尽了责,报了很多班等于非常尽责,却丝毫不去思考孩子在学习成长上的真实需求,以及报的班是否符合这些需求。说白了,这些家长本质上就是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第二个常见误区是,盲目从众。很多爱鸡娃的家长经常忽略鸡娃最重要的前置条件: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孩子。现实中,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压根不了解,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在各种鸡娃群、公众号这里听一耳那里看一眼,生搬硬套所谓牛娃路径,缺少独立的思考,这样的结果当然不会好,只会既折腾了孩子又折磨了自己。

图源:《小舍得》剧照

还有一个常见问题是,一些家长在鸡娃这件事上过于短视,没有长期目标和规划,也无法长期坚持。比如,一些家长从小学开始就紧盯着校内成绩,一二年级考试的时候错几道口算就跟天塌了一样,回了家就在这些地方拼命“鸡“孩子,动辄错一罚十甚至错一罚百。同时,却忽略了学习路径上更加重要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这种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必然无法长久坚持,最后也只能是得不偿失。

对了,老爷子末了还跟我们说了一句,如果不会鸡,千万别瞎鸡。理是这个理,可问题是,又有多少热心鸡娃的家长会承认自己不会鸡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作者:阳明山人,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教育 补习班 学习方法 家长 鸡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