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4月17日 12:33
四大长视频平台做剧场的思维有何不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爱优腾芒四大长视频平台在剧场化运营上的差异与实践。各平台基于不同的战略目标,尝试类型化、用户运营、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等多种模式。爱奇艺侧重类型探索,优酷强调用户运营,腾讯视频则以内容创新为核心,芒果TV的季风剧场则因台网差异而告终。文章分析了剧场化运营的成功与挑战,以及不同模式背后的商业考量与内容策略。

💡爱奇艺早期以“类型思维”切入剧场化,推出“奇悬疑剧场”和后来的“迷雾剧场”,主打悬疑题材,旨在探索和确立内容类型优势,并跑通短剧商业模式。

🎭优酷的剧场化运营更侧重用户运营和赛道运营,通过划分不同剧场来服务特定用户群体,例如“生花剧场”服务女性用户,但部分剧场定位模糊,导致用户流失和剧集内容调整。

✨腾讯视频的剧场化战略强调内容创新,推出X剧场、萤火单元和板凳单元等,旨在探索国剧边界,提升品牌口碑,但喜剧品类面临内容品控和商业回报的挑战。

🎬爱奇艺的微尘剧场侧重形式创新,探索迷你剧模式,而“大家剧场”则注重跨媒介传播,与央视合作,实现台网同步播出。

📉芒果TV的季风剧场因台网用户差异、观赏习惯差异以及项目储备不足等原因最终失败,反映了台网联动模式的挑战。

爱优腾芒四大长视频平台,都做过剧场。

目前,除了芒果的季风剧场最终以失败而关停外,爱优腾三家的剧场依然是在进行中、实践中、探索中。

整个过程里,有成功,也有失败。

类型思维

虽然都是做剧场,但各家做剧场的初衷却有明显的不同。

爱奇艺最早做剧场是“类型思维”,它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奇悬疑剧场”,并播出了两部作品《悍城》和《原生之罪》。早年悬疑剧还不像现在各个平台这么一窝蜂地卷,早年悬疑剧最多算是一个小的类型,还算不上是一个主流的内容赛道。早年,爱奇艺有做悬疑类型剧的优势明显,最早推出悬疑剧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2020年“奇悬疑剧场”升级为了“迷雾剧场”,第一季播出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将这个剧场的口碑和品牌推向了最高峰。

迷雾剧场里的内容,以10多集的短剧集居多,早年,短剧因为集数过短不好独立招商,做剧场将各个项目打包在一起也是出于招商考虑,以跑通短剧的商业模式。

自迷雾剧场之后,悬疑题材开始拥挤,几乎成了各个平台内容储备的标配,优酷也很早就推出了悬疑剧场,腾讯视频虽然没有推出单独的悬疑剧场,但是每年的项目储备里,悬疑剧也占据着不小的比例。

伴随着网剧全面超过电视剧市场规模,悬疑剧从一个小众的类型,变成了当下一个主流的大的内容赛道。

当然,与之相伴的是内容同质化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内容创新带来了负面影响。

用户运营思维

优酷做剧场的初衷,更偏向一种用户运营和赛道运营的思维。

在优酷首席运营官刘燕红的主导下,从2020年3月开始优酷开启剧场化运营,优酷将平台里的大部分项目划分为宠爱、悬疑、合家欢、都市和港剧场五大剧场。

到如今,“宠爱剧场”升级为了“生花剧场”,“悬疑剧场”升级为了“白夜剧场”,“港剧场”成为优酷特色标签,“都市剧场”不再被提及,“合家欢”只在每年春节特供一部《乡村爱情》,名存实忘。

优酷早年推出的“都市剧场”,最开始的定位是“都市剧”,主打“台网发行”,比如耀客文化制作的《后浪》就划分在优酷的都市剧场。

只不过,“台网剧”本身不是优酷的强项,再加上优酷对“都市剧场”的定位一直也比较模糊,很多项目或许还出现了“剧场转移”的现象,比如按照早年优酷对“都市剧场”的定位,像《以美之名》《蛮好的人生》这样的台网剧,应该划分在“都市剧场”里才合理,而现在这样的女性都市情感剧,都统一被装进了优酷“生花剧场”。

从“宠爱剧场”到“生花剧场”,目标用户的圈层确实拓宽了,从服务爱看谈恋爱的“年轻女观众”变成了服务“女性”。

如今,“生花剧场”和“白夜剧场”是优酷两个顶梁柱。比如优酷2025年至今,播得最好的剧是“生花剧场”里的《难哄》,而现偶剧也一直是优酷的强项。

但“白夜剧场”里豆瓣高达8.1分的品质剧《沙尘暴》,播放数据并不十分理想。有一种声音说是优酷播全年龄段剧集的底盘不高,比如《沙尘暴》这样的项目放在别的平台可能播放数据会更乐观一点,虽然笔者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但优酷或许确实存在主力用户结构偏单一化的情况。

另外,爱奇艺的“恋恋剧场”和优酷早年的“宠爱剧场”一样,也是典型的用户运营思维,主推现偶剧、古偶剧,服务年轻女性观众。

此外,腾讯视频的“萤火单元”和爱奇艺短暂试验过的“拾光限定 狂花系列”,从用户的思维来讲,也是从女性用户内容特供逻辑来定制内容。

只不过,“萤火单元”和“拾光限定 狂花系列”不是普通的“女性剧”,更强调价值观的创新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

内容创新思维

腾讯视频是四家平台里最晚做剧场的。腾讯视频的剧场思维和其它几家平台做剧场的思维截然不同。

目睹了多年来的类型化剧场带来的同质化问题后,腾讯视频做剧场一开始就避开了类型剧场的弊病。

比如腾讯视频X剧场官方一再强调X剧场不是一个类型化的剧场,不是只播单一的悬疑剧,X强调的是先锋,是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是对国剧边界的拓展。翻译过来,就是要和同质化的类型剧避开。

笔者认为,腾讯视频推出X剧场、萤火单元、板凳单元三个剧场,是腾讯视频“科技+艺术”宏观战略下的具体策略。

直白地翻译就是:腾讯视频做剧场是为了做口碑、立品牌,在商业上并没有特别大的企图,为了艺术先锋性的探索,甚至允许一些不走寻常路的项目不赚钱。

2021年前后,孙忠怀带领腾讯视频高层团队确定了“科技+艺术”的战略,之后,一批高口碑的剧集陆续浮现出来,如《三体》《漫长的季节》《繁花》《山花烂漫时》等,一改早年行业对腾讯视频只愿意做“大古偶”的刻板印象。

像《山花烂漫时》这样的商业价值不高的项目,还出现在了腾讯的财报里,这代表腾讯集团从高层到中下层,对“精品化”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纵观整个行业,也只有家大业大的腾讯才没有太多商业上的顾虑,能花更多的精力搞艺术。

比如,龚宇近期的口吻就是:“如果饭都吃不饱了,哪来的诗跟远方?"

不过,内容品控本身是一项大的难题,比如腾讯视频的板凳单元和爱奇艺的小逗剧场都主攻喜剧品类,而喜剧是所有剧集品类中难度最大的,对喜剧人才的要求极高,品控难度大。所以,板凳单元和小逗剧场里面的项目,口碑也是参差不齐的。

此外,喜剧剧集不像喜剧电影,在商业上的性价比也很低。所以,国内的喜剧剧集模式要想彻底跑通,难度极大。

形式思维

爱奇艺推出的微尘剧场,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概念,主要是集数短,对迷你剧模式做艺术和商业上的双重探索。

比如微尘剧场的首部剧《我的阿勒泰》只有8集,下一部可能在爱奇艺微尘剧场播出的《在人间》也只有8集。

跨媒介传播思维

爱奇艺近年来还推出了一个新的剧场——大家剧场。

笔者认为“大家”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作品改编自“大家”的文学作品,比如电视剧《北上》就改编自茅奖小说;二是指电视剧面向广阔的受众,而不是圈层用户。

在笔者看来,爱奇艺“大家剧场”里的项目,基本都会发行到央视,台网同步播出。

一方面,爱奇艺擅长做台网剧;另一方面,央视在剧集采购上也偏爱严肃文学改编剧集。

所以在笔者看来,“大家剧场”最重要的意义,是剧集跨媒介传播的意义。

其实,季风剧场是一个更加典型的跨媒介联动的剧场,它是湖南卫视与芒果TV共同布局的国内首个台网联动的周播剧场。

为什么这个剧场最终以失败告终,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是,台和网的用户构成及题材喜好偏差难以调和。比如现在芒果播出的剧,只在芒果TV播出(不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剧,明显更偏年轻化,而台网同步播出剧则更偏熟龄化,比如《小巷人家》。

二是,电视台的剧集观赏习惯和网剧的观赏习惯有明显的区别。很多电影感很强、视听语言新奇的网剧,在电视台的收视往往不理想,就是不同媒介接受习惯的差异造成的,比如《漫长的季节》这样的作品,上电视台的收视率就不是很理想。再比如,季风剧场有些项目的单集时长为70分钟,这也不符合传统电视台观众的观赏习惯。

三是,季风剧场是一个不间断排播的周播剧场,对项目储备和持续供应要求高,这导致季风剧场里的项目参差不齐,一些项目属于滥竽充数。

四是,芒果当前对剧集的商业回报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像腾讯视频那样可以有更宽松的条件去做创新和做口碑。芒果当前剧集的部署,更多是服从商业逻辑,而不是艺术逻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作者:周燚,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长视频平台 剧场化 爱优腾芒 内容策略 用户运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