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4月16日 22:11
主业多病缠身、投资包袱难甩,4连亏银之杰为多元化豪赌买单 |看财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银之杰(300085.SZ)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去年营收下降15.02%,净利润亏损扩大。此前多元化发展失利,移动信息服务业务亏损,对外投资持续爆雷,金融板块巨亏,导致四年累计亏损5.22亿元。尽管如此,大股东仍持续减持。实控人协议转让股份的举动,引发市场对借壳、重组的炒作,股价大幅反弹。文章揭示了银之杰在多元化道路上的困境,以及大股东减持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 银之杰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8.63亿元,同比下降15.02%,归母净利润亏损1.29亿元,亏损额扩大。

🏢 公司多元化发展失利,金融信息化、移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业务板块营收均下滑,其中金融信息技术营收下滑38.08%。

💔 因重金收购的移动信息服务业务屡现亏损,对外投资持续爆雷,加上金融板块深陷巨亏,银之杰在过去四年累计亏损已高达5.22亿元。

💰 大股东持续减持,2021年起通过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减持套现,2024年实控人协议转让股份,引发市场对借壳、重组的炒作,股价暴涨。

🛑 银之杰对东亚前海证券的投资也成为业绩拖累,2021年至2024年投资收益影响为负,累计亏损1.42亿元。

曾被贴上“6倍大妖股”、“减持收割机”等标签而迅速蹿红的银之杰(300085.SZ)昨日公布了其2024年财报,暴露了公司毫无核心竞争力的事实。

财报显示,公司去年营业收入8.63亿元,同比下降15.02%,归母净利润-1.29亿元,同比亏幅扩大。因此前重金收购的移动信息服务业务屡现亏损,对外投资持续爆雷却难甩包袱,加之金融板块深陷巨亏,银之杰在过去四年间累计亏损已高达5.22亿元。

尽管公司多元化发展失利、深陷亏损泥潭,但仍挡不住大股东各种花式减持。颇为荒诞的是,去年实控人协议转让股份的举动,巧妙迎合了市场关于借壳、重组预期的炒作,令银之杰完美演绎了一出股价绝地大反弹。

豪赌多元化失利

公开资料显示,银之杰成立于1998年10月,2010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

2014年开始,银之杰通过频繁并购踏上多元化发展之路,并逐渐形成了金融信息化、移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业务布局。在此之前,银之杰的主业为金融信息化,营收占比一度曾达到100%。

截至目前,公司金融服务收入占比已降至11.49%,移动商务服务和电子商务营收占比分别达到56.37%、32.14%,成为公司的两大营收支柱。

来源:财报

不过从近年的财务情况看,多元化不仅未能显著提振公司业绩,原本的金融主业还在加速失血。财报显示,银之杰去年三大板块营收全线下滑,其中金融信息技术营收下滑38.08%,移动信息服务营收下滑21.05%,电子商务收入下滑2.52%。

具体来看,2014年,银之杰斥资3亿元收购亿美软通100%股权,实现在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领域的布局。

同年10月,银之杰以增资收购的形式,取得了经营家居安防产品的跨境电商企业科安数字51%的控股权。此后银之杰又陆续通过增资收购等方式,最终在2023年将安科优选(科安数字前身)变为全资子公司。

两家公司的并表,使得银之杰营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2015-2018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9.38亿元、11.48亿元、12.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53%、51.30%、22.42%、13.21%。

但好景不长,2021年亿美软通商誉爆雷,计提商誉减值1.32亿元,重创银之杰业绩,造成其上市以来首亏。此后,亿美软通开始亏损不断。往期财报显示,亿美软通2021年-2024年,亏损6886.81万元、2595.78万元、4530.06万元、1419.44万元。

另一业绩引擎安科优选表现也并不乐观。尽管2024年财报显示,安科优选盈利3480.43万元,但其所从事的电商业务营收下滑了2.52%。

结合银之杰在年报中称,2024年主营业务合计净利润为亏损9101.48万元。据此粗略估算,公司金融信息化业务去年亏损超过1.1亿元。

除了主业多病缠身外,对东亚前海证券的投资,也成为银之杰的业绩拖累。

银之杰与东亚前海证券的关系始于2016年,当时银之杰与东亚银行及其他出资人共同发起设立了东亚前海证券,银之杰出资3.92亿元,持有东亚前海证券26.1%的股权,成为其二股东。

但是东亚前海证券自2017年成立以来,除了在2019年和2020年实现盈利外,其余年份均出现亏损。仅2021年-2024年东亚前海证券对银之杰的投资收益影响分别为-1,501.89万元、-4,273.61万元、-4,642.04万元、-3,809.72万元,4年合计为-1.42亿元,同期银之杰累计亏损金额6.51亿元。

2023年6月,因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及执行不到位、研报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不足、研报制作不审慎等问题,深圳证监局决定对东亚前海证券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

同年底,银之杰披露公告,拟将所持有的东亚前海证券26.1%股权通过公开挂牌、协议转让等方式转让,以更好地聚焦金融科技主业,优化资产结构。

截至目前,上述股权出售尚未有进展披露。看来,银之杰想要成功甩掉东亚前海证券这个包袱并非易事。

减持炒作两不误

业绩大幅下滑之际,公司大股东出逃却慌不择路。

2021年3月起,几位创始人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大宗交易等方式进行套现。据不完全统计,陈向军套现了1.05亿、李军套现了1.38亿,第二大股东何晔再次套现1.9亿元。

直到2023年8月减持新规出台,实控人明面上不得不暂停减持动作。不过,这并未打消实控人卖股的决心。

2024年9月,银之杰实际控制人张学君、陈向军、李军与卓海杭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三名实控人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卓海杭转让其所持有公司4946.2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7%,转让价格为7.05元,交易总价款约为3.48亿元。

截至去年11月,上述协议转让事项已办理完成过户登记手续。此举曾引发市场对大股东“绕道减持”、甚至“卖公司”的猜测。

不过彼时正值A股并购潮起,坊间传闻此次接盘银之杰股份的卓海杭,在金融领域久负盛名,似有借壳之意。相关“小作文”正好迎合了部分投资者对于重组预期的炒作需求。

消息一出,银之杰股价暴涨犹如坐上火箭,短短一个半月时间,从8.55元涨至最高66.5元,区间涨幅高达682%。

来源:Wind

即便此后银之杰股价回调过半,市值泡沫仍然居高。截至今日收盘,银之杰报31.38元,总市值221.7亿元。

究竟是真减持,还是假借壳?无论如何,接盘方已收获巨大浮盈,而大量跟风的投资者却要为此埋单。(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编辑 | 曹晟源)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银之杰 业绩亏损 大股东减持 多元化 股价异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