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编纂进展与出版延迟
1. **国家清史工程现状**
中国自2002年启动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原计划10年完成,但至今未正式出版。延迟原因包括:
- 史料规模庞大(超千万件满汉蒙藏文献)
- 编纂体例争议(传统纪传体与现代章节体的抉择)
- 涉及边疆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如准噶尔战争、西藏治理等)
2. **阶段性成果**
截至2023年,已整理出版《清代诗文集汇编》《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等基础文献3000余种,但主体通史部分仍处于审订阶段。
### 二、核心学术争议
1. **历史定位分歧**
- **国内主流观点**:强调清朝对中国疆域定型、多民族国家整合的贡献(如"多元一体"理论)
- **海外新清史学派**:突出满洲特性与内亚帝国属性(如罗友枝《再观清代》)
2. **具体争议领域**
| 争议议题 | 传统观点 | 新视角挑战 |
|------------------|-------------------------|--------------------------|
| 满汉关系 | 渐进汉化 | 满洲主体性保持 |
| 疆域性质 | 固有领土 | 殖民扩张论 |
| 治理模式 | 中央集权 | 多元统治策略(如理藩院) |
| 辛亥革命性质 | 反封建革命 | 族群政治重构 |
3. **敏感问题清单**
- 准噶尔灭族事件的历史评价
- 满蒙藏关系中的宗主权与主权界定
- 清末改革与"中国"概念演变
### 三、借鉴宋辽金西夏史的可能路径
1. **多政权并立书写经验**
《辽史》《金史》处理方式:
- 承认各政权正统性(元修三史并立)
- 设置《国语解》保存民族语言
- 创立《营卫志》记录游牧制度
2. **可移植的编纂方法**
- **制度比较**:参照《宋史·职官志》与《金史·百官志》的对应书写
- **边疆治理**:借鉴《西夏书事》对党项-汉关系的平衡叙述
- **经济互动**:采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榷场贸易的记录范式
3. **局限性提示**
- 清朝特有的理藩院体系无前例可循
- 近代外交档案(如总理衙门文献)远超前代规模
- 全球化背景下的银本位危机等新经济现象
### 四、突破方向建议
1. **文献创新**
- 建立满汉藏蒙多语种文献互证体系
- 引入GIS技术重构边疆动态
2. **体例革新**
拟设"科技志""海关志"等新门类,增设"全球化进程"专章
3. **评价框架**
构建"大中华文明圈"视角,统合农耕-游牧-海洋文明叙事
当前争议本质是传统中国叙事与全球史观的碰撞。历史编纂需在学术客观性与现实政治考量间寻找平衡点,宋辽金史的处理智慧值得参考,但必须结合清朝特有的近代转型特征。最终成果或将呈现"一体多面的帝国叙事",既承认满洲特性,又明确中国主权连续性。
确实有汉奸在阻挠新清史发布,国外学者妄图把满清从华夏序列中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