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4月16日 05:27
[生 态] 我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 呈明显增加趋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发现,我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961年至2022年的数据,揭示了极端降水增强的多因子协同驱动机制,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研究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在不同区域均显著增加,其中新疆北部增长最快。海表面温度异常是主要驱动因素,引发环流异常,增加了水汽输送。这项研究成果将为当地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预警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指出,1961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这与该区域作为生态脆弱区的特性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极端降水指标中的无降水连续日数每年减少0.65天,年大雨日数比例、年总降水量和年最大单日降水量分别以每年0.067%、0.49毫米和0.42毫米的速度增加,表明极端降水事件愈发频繁。

🌍不同区域的极端降水事件均显著增加,其中新疆北部增长最快,其次是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和新疆东部,突显了区域差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研究揭示了极端降水增强的多因子协同驱动机制,其中海表面温度异常为主要因素,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度异常引发了一系列环流异常,从而增加了输送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

💡研究成果将为当地水资源优化管理、洪涝灾害预警及生态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关键科学依据,对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日报讯 (记者梁乐)记者4月14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获悉,该所研究员陈亚宁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我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同时揭示了极端降水增强的多因子协同驱动机制,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水文学杂志》。

    我国西北干旱区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不足160毫米,极端降水变化直接影响区域水资源安全。然而,过去研究多关注单一气候因子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对多因子交互作用及驱动机制的认识不足。

    陈亚宁团队基于CN05.1数据集和大尺度环流因子,选取了6个极端降水指标,分析了1961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13个气候因子与极端降水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从1961年至2022年,极端降水指标中的无降水连续日数每年减少0.65天。此外,年大雨日数比例、年总降水量和年最大单日降水量分别以每年0.067%、0.49毫米和0.42毫米的速度增加。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区域的极端降水事件均显著增加。其中,新疆北部增长最快,其次是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和新疆东部。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极端降水增强的多因子协同驱动机制,其中海表面温度异常为主要因素,即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度异常引发了一系列环流异常,增加了输送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

    据介绍,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当地水资源优化管理、洪涝灾害预警及生态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极端降水 西北干旱区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