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4月15日 15:53
现偶剧为什么不敢BE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当代现偶剧集中HE(Happy Ending)盛行,而BE(Bad Ending)剧集相对较少的原因。文章指出,观众更倾向于选择HE,因为其能提供磕糖、情绪代偿等需求,尤其对文化体力低下的打工人而言,HE剧能带来即时的多巴胺刺激和大脑平滑度。相比之下,BE剧需要更复杂的叙事工艺和现实议题处理,创作难度高,但热度却不一定有保障。文章还分析了HE剧的高性价比和BE剧的风险,以及“薛定谔式BE”的尝试,最终认为,现偶不敢BE的真相在于,在快速破灭的现实中,观众更渴望保留做梦的权利。

💖 现偶HE剧集盛行:当代现偶剧集中,HE结局占据绝大多数,观众更倾向于观看HE剧,以满足磕糖和情绪代偿的需求,尤其对工作压力大的打工人而言,HE剧能提供即时的情绪满足。

💔 BE剧的创作困境:创作BE剧需要更复杂的叙事工艺,例如双线叙事、多视角叙事,或者对现实议题进行深入处理,但创作难度高,热度却不一定有保障,容易被贴上“为虐而虐”的标签。

💰 HE剧的高性价比:HE剧通常采用线性叙事或简单的双线叙事,节奏轻快,发糖频率和时机容易掌控,对平台方和剧方而言,是风险更低的安全牌,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 观众的心理需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观看HE剧能给观众一种掌握爱情命运的掌控感和稳稳的幸福,而BE剧的功用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思考和情绪沉淀。

🎭 “薛定谔式BE”的尝试:一些剧集尝试“薛定谔式BE”,即提前解构悲剧、用双时空对冲观众预期,既保留话题性,又不至于扎破情绪气囊,降低弃剧风险。

玻璃胃吃不了玻璃渣

虽说当代感情几乎是一部又一部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但并不妨碍观众仍然在现偶里沉迷纯爱和从一而终的HE爱情神话。

近两年播出的现偶里,HE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多是事先张扬的HE。《嘘,国王在冬眠》三两集确定心意,相互治愈一路甜到结局。《爱你》是温润如玉男医生和重度失眠的酒店经理的爱情故事,剧名和男主职业已经把“治愈”属性拉到最大,服用起来相当安心。

稍微带些情绪阻力的现偶,比如今年异常流行的“久别重逢”类,都选择一键跳过“久别”,《难哄》和刚开播的《吃饭跑步和恋爱》都是首集便是“重逢”,最大限度减少观众对BE的担忧。

10年前的《何以笙箫默》何以琛和赵默笙阔别7年,其间赵经历丧父“另嫁”等变故,何则苦苦等待寻找,虐得又疼又上瘾。但在当下的现偶里,“别”被略去,且“别”得越久,剧情发糖力度就越猛,可见“破镜重圆”如今的精妙之处已经在“圆”而不在“破”了。

相比之下,BE在现偶是越来越少见了,小鱼使劲回忆了一下,除了《值得爱》,只有《白色橄榄树》进入脑海。这部剧原著主角死的惨烈,剧版改编已经柔和不少,但即便如此,女主带患上PTSD的男主“私奔”,在树下“化蝶”的结局对现偶观众来说还是需要一点心理建设,看了结局觉得“烂尾”的也不在少数。

现偶偏爱HE,怪不得观众。毕竟现阶段现偶的主要功用还是造梦,磕糖和情绪代偿更契合需求,尤其对于文化体力低下的打工人而言,工作已经消耗了90%的脑细胞处理KPI,下班后只想整点敷衍晚饭配点电子布洛芬,爽剧注入多巴胺,甜剧提升大脑平滑度,玻璃胃不想摄入有玻璃渣的剧情,有BE风险的剧情还没打开,大脑就已经响起过劳超载警报,让人望而却步。

前两年日本高分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菅田将晖在上班前还痴迷纯文学和漫画,爱看小剧场演出,爱玩《塞尔达传说》和《最终幻想6》。但成为社畜后,偶尔去书店,他翻阅的书变成了成功学,玩的游戏也变成了《绝地求生》类的手游,他当然知道刚枪的快感只能持续那么几秒,就像现偶观众知道张凌赫给痛经的自己调理身体只存在于幻想里,但无奈有限的脑力带不动负载过高的内容,还是眼前的情绪甜品见效又快又实际。

最近有人分析短剧上瘾的机制,提出说短剧除了剧情本身有爽感,还能给观众一种看破剧情走向的掌控感和优越感,双重爽感让人欲罢不能。小鱼觉得这个解释也能用在观众爱看HE上,毕竟这充满不确定、朝令夕改的当下,看个HE也算掌握一对男女的爱情命运,也是一种稳稳的幸福呢。

BE剧的功用,则来得缓慢得多。要么是激起对时代和命运的思考,如《东京爱情故事》和《花束般的恋爱》都是借都市爱恋讲一种时代心理病症,要么是生产一些流行的BE美学”,比如《周生如故》中时宜一袭红衣在飞雪中从城楼上一跃而下,《白色橄榄树》在树下化蝶。

但可惜的是,这种后置的“获得感”还是有些费劲,不像爽剧和甜剧可以快速给情绪充电站供氧,见效奇快。

BE没有创作性价比?

观众不爱BE现偶,也不能全然归咎于情绪抵抗,毕竟隔壁《苦尽柑来遇见你》东亚女性成长史催泪强度极高,大有沉浸式追剧的观众哭到脸肿也不弃剧。观众不爱BE,供给端也难辞其咎。

小鱼在此提出一个“暴论”,对于内娱的现阶段生产力而言,拍BE现偶的性价比太低了。

从叙事逻辑来讲,要写好一个好的悲剧,剧作的叙事工艺相对复杂。比如《值得爱》是双线叙事,经典BE电影《情书》则不仅有学生时代和当下两条时间线,还有女主、男藤井树和女藤井树三重视角,每个人的视角里,都折叠着一个不同的爱情故事。《古相思曲》里的叙事架构是逆时间穿越,男主每次穿越都会回到更早时间点,编剧建立严密的因果逻辑,最终形成“初见即诀别”的时空错位。

不玩叙事的花活,BE现偶在现实议题的处理上也得上点力度。比如英剧《普通人》男主家经济拮据,但在学校合群受欢迎,女主则家境优渥,但深受家庭暴力困扰,在学校被孤立。这种复杂倒错的权力关系影响了他们心理机制、性关系,最终决定着他们的情感走向。

《值得爱》里80后“穷得只剩爱”、把理想看得比天大的青春回忆录虽说略显狗血,但也让我们看到经济腾飞的千禧年和当下,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态度的迥异分别,爱情片也由此有了时代注脚的意味。

BE拍起来费劲,并不意味着热度有保障,反倒是如果编导稍显力有不逮,有逻辑和人物塑造疏漏,就可能被打上“为虐而虐”“强行BE”的标签,随之而来的就是弃剧,既然逆时代情绪而行,那你最好行得正坐得直,无可指摘,这大概就是逆时代情绪BE现偶的原罪吧。

反之,HE简直是高性价比代名词。多数HE现偶都是线性叙事或比较简单的双线叙事,没有太多的细节交错,节奏轻快,不用回应太多现实,吸引观众追剧的悬念不是主角感情和命运走向,而是这集告白下集能不能亲亲,下集的甜度能不能超过这集。

《嘘,国王在冬眠》里,林一和虞书欣基本走在心动—短暂分别—重逢—相爱—告白—接吻—又分别—再重逢的节奏里,单向度的甜,稳稳的幸福。同样有阶级差异,男女主分别是富二代和负债大户,《饭跑爱》就没有《普通人》那么压抑,久别重逢后二人都各自登上人生巅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总之,掌握好发糖的频率和时机,营造一些吻戏和性张力名场面,HE现偶热度曲线大致可控,对于平台方和剧方而言,也是风险更低的安全牌,性价比杠杠的。相反,BE美学天花板”只是听起来很美,但改编成剧却不见得能让观众买账。

在这种创作逻辑和消费心理下,现偶BE也成了一件挑战预期的事。那么做好预期管理就很明智了,与其让观众看了一半都磕上cp了,才发现BE征兆大骂“情绪刺客”怒打低分,不如播前就打好预防针,反而让人产生一种“我倒要看看是怎么回事”的探索欲。

《值得爱》这套“薛定谔式BE操作,BE现偶生存空间窄化的今天,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用00后视角提前解构悲剧、用双时空对冲观众预期,既保留话题性不至于扎破情绪气囊,降低弃剧风险。

国产现偶不敢BE的真相,可能不是创作者缺乏勇气,也不是观众不愿吝啬情绪,而是我们都需要在粉红泡泡加速破灭的今天,保留最后一点做梦的权利。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现偶 HE BE 甜剧 观众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