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4月14日 08:33
硅料大王“减产自救”路难走:核心老将接连流失,供应商18亿天价索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2年,大全能源凭借硅料价格上涨实现巨额盈利,成为科创板的明星企业。然而,好景不长,行业寒冬来临,大全能源面临减产自救的困境。文章揭示了大全能源减产、高管离职、巨额索赔等内忧外患,以及公司在困境中寻求自救的挑战,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 大全能源面临减产困境: 硅料价格下跌导致公司业绩下滑,2024年出现巨额亏损,被迫减产自救,2025年产量目标大幅下调。

👨‍💼 高管团队震荡: 自2024年10月以来,多位核心技术人员及高管相继离职,引发业内对公司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的猜测,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 巨额索赔诉讼: 大全能源面临与供应商新疆贤安的巨额合同纠纷,涉案金额高达18.48亿元,案件一审被推翻,发回重审,或将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

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终结。2022年是大全能源的高光时刻,借着硅料价格高涨的红利,净赚191亿,成为当年科创板最赚钱的公司。

但高光转瞬即逝,此后行业陷入漫漫寒冬,昔日的硅料大王不得不选择减产自救,然而核心老将接连出走、供应商18亿巨额索赔,为这场“自救之路”蒙上阴影。

01

产品越卖越亏,硅料大王减产自救。

本月初,硅料四巨头之一的大全能源披露了最新投资者活动记录,其中提到公司2025年产量预期和当前硅料库存情况。设定25年的产量目标为11-14万吨,这意味着,相较24年的20.5万吨产量,预计减产约32%-46%。

大全能源称,目前全行业库存包括硅料企业、硅片企业及期现货贸易商在内约40万吨,公司库存约低于两个月产量。结合该公司去年四季度多晶硅产量为3.42万吨计算,当前大全能源的库存量约为2.28万吨左右。

尽管硅料价格自2023年初就开始断崖式下跌,但大全能源前期并没有意识到危机到来,反而进行大手笔扩产,其多晶硅产量从2022年四季度的3.37万吨,一路攀升至2024年二季度6.5万吨,产量翻了接近一倍。

直到2024年下半年,大全能源扛不住了,开始减产自救。24年业绩快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三季度多晶硅产量为4.4万吨,较二季度环比减产约33%,四季度产量进一步下滑至3.42万吨,已经低于该季度的4.2万吨销量。

进入25年以后,大全能源加快减产步伐。公司在投资者调研中披露,今年一季度产量预计2.5-2.8万吨,较去年二季度的产量最高点已经大幅腰斩。

减产自救背后,是产品越卖越亏。业绩快报显示,24年大全能源实现营收74.1亿元,同比减少54.6%;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对于亏损的主要原因,该公司表示:一是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二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从大全能源披露的产销数据可知,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其多晶硅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已经无法覆盖单位成本。去年二季度的单位销售价格为37.09元/公斤,而单位成本为45.94元/公斤,差值为8.85元,四季度差值进一步扩大到11.96元。这意味着,每卖出1万吨多晶硅产品,要亏损近1.2亿元。

从大全能源的经营性现金流也能得到印证。截至去年三季度,公司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为31亿元,现金流出为75亿元,净现金流为-44亿元。

不过,好在大全能源前些年赚了不少钱,攒的家底足够厚实,尚不用寻求融资输血。最新数据显示,该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有35.9亿元,另外有16.5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100.4亿元的其他流动资产。

结合24年半年报,其交易性金融资产以结构性存款为主,其他流动资产主要是一年期以内的定期存款。也就是说,大全能源仅现金存款就超百亿,加之公司一直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10%左右,短期流动性危机可能性不大

02

相较于外部环境的扰动,大全能源的危机或许更多来自公司内部。自去年10月份以来,公司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接连辞职。

2024年10月中旬,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胡平辞职。紧接着11月初,副总经理曹伟辞职,辞任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开年首月,核心技术人员王西玉辞职。3月中旬,核心技术人员马晓亮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办理离职。

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内,大全能源就有4位核心技术人员及高管出走,且这些人都是为大全能源开疆拓土的元老级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曹伟早在2002年就加入大全,06年集团进军新能源业务时被调往前线,任重庆大全生产车间主任,11年被派往石河子参与筹建新疆大全(即大全能源上市主体),先后担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副总经理、总经理。

王西玉也是在07年就加入大全,从尾气回收车间主任、冷氢化车间主任做起,后接连升任总经理助理、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等职位。2023年8月,在原总经理周强民辞职后,王西玉接任总经理职务,至今仅一年多。

另外两名核心技术人员胡平、马晓亮分别是在08年和11年加入大全,二人的升迁之路也比较相像,从生产调度一路做到生产部经理、副总经理职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4人年纪都不是很大,最年轻的马晓亮今年刚41岁,曹伟、王西玉都是75后,另一位年龄稍长的胡平也才53岁,正是当打之年。

关于大全能源频繁人事动荡的原因,业内就曾有多种猜测,有认为是“内部贪腐舞弊”,也有认为是“业绩压力与激励不足”等,但都未得到确认。

对于贪腐舞弊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就过往履历来看,曹伟、王西玉、胡平3人都曾在重庆大全的生产一线任职,且履职时间高度重合。

曹伟是06年至11年期间,任生产部车间主任;王西玉是07年至12年期间,任尾气回收车间主任,胡平是08年至13年期间,任生产部主调度。

去年2月,大全能源官微连续刊发两篇文章,一篇标题为“打击舞弊,守护廉洁:让大全明天更阳光”,另一篇为“如遇舞弊,坚决说不”。一度被外界认为是公司整治内部贪腐舞弊的信号,但后续没有相关消息流出。。

当对于激励不足的猜测也有一定依据。与同行相比,大全能源的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固定年薪,直接持股比例较少,和公司缺乏长期绑定。

尽管在22年最赚钱的时候,大全能源推出一项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789人激励对象授予2372万股,占当时员工总数的22%。授予价格为33元/股,而草案发布前一天收盘价为62.27元/股,接近半价授予。时任董事兼副总经理的曹伟被分配20万股,副总经理王西玉和胡平分别被分配18万股。

但这张“饼”并不容易吃下。该计划设定了三个归属期,每个归属期都有业绩考核指标。22年是产量不低于12万吨或营收增长率不低于136%,23年和24年分别是产量不低于17万吨、22万吨,或营收增长率不低于151%、170%。

22年借着硅料价格大涨红利,大全能源营收达到历史巅峰309.4亿元,同比增长185.6%,年产量也达到13.4万吨,产量和营收均满足考核要求。但令人意外的是,包括曹伟、王西玉、胡平3人在内的高管均自愿放弃归属。

23年大全能源的营收增长虽未达标,但产量19.8万吨满足考核要求。在去年10月公司发布的归属条件公告中,有646人满足激励对象标准,可归属数量为524万股。然而在最终的归属结果中,实际归属的激励对象只有46人,归属数量只有26.8万股,曹伟、王西玉等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均未获归属。

第三个归属期的结果虽尚未正式公布,但24年大全能源的营收增长率和产量已经可以确定达不到业绩考核要求,无法行使归属权。也就是说,大全能源推出的这项股票激励计划,员工实际获得的收益并不大,而曹伟、王西玉等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更是颗粒无收,直到离职也未获得相应的股票激励。

这或许是大全能源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接连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讽刺的是,保荐机构中金公司分别在23年6月、23年11月、24年10月对大全能源的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变动进行了核查,每次给出的意见都是:截至本核查意见出具日,公司研发团队、核心技术人员总体较为稳定。

然而,大全能源2021年上市时的5人核心技术人员团队中,谭忠芳与赵云松在2023年离职,胡平和王西玉也在近期相继出走,目前仅剩下罗佳林1人。

03

除了频繁的人事动荡外,大全能源近期还有一个“天价官司”要应付。

今年3月18日,大全能源公布了一项关于公司涉诉案件的进展,总结一下就是:与新疆贤安、新疆登博的合同纠纷案件二审裁定结果已出,一审判决被推翻,发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重审。

目前关于该案的公开信息不是很多,根据已有信息,先简单梳理一下案件:

该案中大全能源是被告,原告1是新疆贤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新疆贤安”),原告2是新疆登博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新疆登博”)。其中新疆贤安和新疆登博背后的实控人都是金胜,这两家公司实际上是关联企业。

2022年1月,大全能源与新疆贤安签署了《业务合作协议》,简单讲,就是采用委外加工模式将硅料计重后交由后者进行硅芯加工,按照约定交付。这其中有一项关键条款:确保符合质量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当新疆贤安的实缴注册资本达到人民币3349万元及以上时,大全能源对其负有独家采购义务。

同年7月,大全能源又与新疆登博签署了一份《年度合同》,委托后者进行硅芯切割、硅棒拉晶。具体工作由新疆贤安实施,加工费与新疆登博结算。

一切看似正常推进,然而2023年6月,上述两家公司向石河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大全能源签署的《业务合作协议》,并要求对方赔偿经济损失共计3.88亿元。理由是合同有效期届满后,大全能源未续签新合同,同时未再下达采购订单,认为其已自行转向与其他供应商合作,构成合同违约。

2023年9月,新疆贤安变更诉讼请求,将赔偿金额由3.88亿元增至19.59亿元,包括共同利润损失、项目投入损失、租金损失等。因标的超过石河子市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案件被转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裁判。

去年5月,大全能源发布公告称,对方变更并撤回部分诉讼请求,将索赔金额变更为18.48亿元,包括18.26亿元的共同利润损失,约1300万元的项目投入损失,以及约2000万元的租金损失及人员薪酬损失。

令人意外的是,去年7月,大全能源公布了法院的一审判决结果:向新疆贤安赔偿厂房租金、人员薪酬损失合计306万元,以及律师费10万元。

这一赔偿结果远远低于新疆贤安的诉讼请求,于是其当即提起上诉,要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支持其全部一审诉讼请求,即18.48亿元。

今年3月,大全能源公告称,收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作出的二审裁定结果:一审法院对于案涉《业务合作协议》解除的事实未予查清,撤销一审判决,发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重审。

在裁判文书网上没有找到该案的一审判决书。不过从已有信息来看,该案的焦点或许在于,大全能源是否未履行对新疆贤安的独家采购义务,构成违约

前文提到,双方签署的《业务合作协议》对独家采购设定了两个前提:一是新疆贤安的实缴注册资本达到3349万元及以上,二是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可以查到,新疆贤安当前的实缴注册资本为4688.6万元,满足协议要求。由此可见,双方争议大概率是在产品质量方面。

这点可以从大全能源的另一个供应商合同纠纷案中找到端倪。

新疆索科斯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索科斯”)是大全能源的硅粉供应商。2022年9月,双方签订硅粉采购合同,约定索科斯向大全能源供应421#硅粉6016吨、99#硅粉96吨,总价款为1.47亿元,同时对产品质量作出了严格要求。

后来,大全能源在半年检测中发现,索科斯供货的2300余吨硅粉存在质量问题,故未支付剩余货款。为此,双方诉诸法院。

法院认为大全能源的鉴定请求难以得到支持:一是索科斯的硅粉与其他供应商的硅粉被混同存放,且部分硅粉经搬运包装未做封袋处理,不具有鉴定条件;二是根据双方过去的交易习惯,硅粉质量均以七天检测为准。最终法院判定,大全能源抗辩硅粉不符合约定无事实依据,向索科斯支付货款177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该案当事人索科斯正是新疆贤安的控股股东,实控人为金胜。

时间线也很巧合:大全能源与索科斯签订硅粉合同是在22年9月,可以推算出半年检测发现的产品质量争议是在23年3月,而大全能源自23年4月起未再向新疆贤安的关联公司新疆登博下达硅芯采购订单。

由此,案件整体脉络逐渐清晰,可以推断出:大全能源很可能是在与索科斯的硅粉合同案中吃了亏,故而以产品质量为由,放弃对新疆贤安的采购义务。

从法院的判决结果来看:一审似乎站在了大全能源这边,未支持新疆贤安的索赔诉求;而二审则认为事实未予查清,推翻了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究竟是新疆贤安自身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还是说大全能源将索科斯案件的败诉怒火故意牵连到新疆贤安身上,还需要等待法院的最终判决结果。

结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全能源都是大家眼里的光伏“优等生”。现年83岁的徐广福是光伏行业最年长的创始人,而今依旧奋战在一线。大全能源也始终秉持稳健经营策略,资产负债率长期控制在10%左右,账上现金流充裕。

但再厚实的家底也有耗尽的一天,面对硅料价格长期低迷,大全能源不得不选择“减产自救”。然而剧烈的人事动荡、供应商的天价索赔,似乎正在动摇这家硅料巨头的根基。内忧外患之下,“自救”能否成功尚不可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阚水,编辑:杨锐,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全能源 硅料 减产 高管离职 索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