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04月13日 00:00
当养儿不再防老:是时候重新认识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这篇文章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家”的定义与变迁,结合社会学视角,审视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孝道的衰落以及“啃老”现象,并探讨了不婚、单身等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文章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功能逐渐多元化,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个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构建不同的家庭形式。通过分析,帮助读者重新理解与家、与社会的关系,减轻现代社会中的焦虑。

👪 **传统“养儿防老”的逻辑**:文章指出,中国家庭的养老模式是基于反馈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核心伦理是孝道。这种模式强调了代际之间的互惠关系,孝道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

💔 **“孝道”的衰落与失衡**:现代社会中,孝道面临挑战。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付出与回报出现不平衡,代际支持呈现单向性,导致了孝道在一定程度上的衰落。这种变化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孝道的内涵。

🤝 **“啃老”的重新定义**:文章探讨了“啃老”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两代人形成风险共同体。因此,“啃老”在新的孝道框架下,获得了某种合理性,成为家庭共同体的一种理性安排,反映了代际亲子一体的韧性和情感连通。

🤔 **家庭形式的多元选择**:文章认为,家庭是实现个体幸福的一种方式,婚姻、同居或单身家庭等不同的形式都可以被选择。对年轻一代来说,结婚生育不再是固定的程序,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评估的过程,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进步与个体的自主性。


你选择和几个人生活?你是否能承担一个人生活的成本?——这是北京租房人生活里最常考虑的事。


我们似乎正在城市里建立一种很新的关系: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成为家人。


而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那些人,在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上都不可避免地变远了。


现代社会的人们似乎已经不必然完全与“家”捆绑在一起了。我们讨论《好东西》里的“全女”家庭,共情《出走的决心》里隐忍又勇敢的母亲,叹息《年少日记》里支离破碎的家庭。


电影《出走的决心》剧照


我们游离于家庭之外,仍然会时不时被“家”打动,却又对“家”有所却步。


到今天,我们如何去理解“家”?


家只剩下功能性的作用了吗?随着不婚率不断升高与养老问题不断复杂化,家庭最开始的传统功能似乎也在衰落。


城市里奔波于工作的大部分人,要兼顾自己的生活都很难,更毋论照顾与自己生活习惯、价值观都已经越离越远的父母,同时我们很难想象,未来当自己老了,我们又该如何生活?


如果早一点看到这本书,你或许能洞穿我们所面临的种种现代困境,减轻一些焦虑。


北大、清华、社科院等的10位社会学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你一起,重新认识我们与家、我们与社会的关系。



有人啃老,有人出走,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01

“养儿防老”里的双向关系




首先,社会学是如何解析传统的“养儿防老”背后的逻辑的呢?



《社会学看中国:中国社会学通识课》里提到:



西方家庭的养老和代际关系是接力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再去抚育丙代,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跟接力类似;而中国家庭的养老和代际关系则为反馈模式,亲代和子代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均衡互惠的基础上,我养你长大,等我老了以后你回来养我,这是基于感恩之情的反馈。


在这种反馈模式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可以视为对年老的时候获得照料和支持的提前“投资”,而子女对年老父母的赡养可以视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和回报。


中国人一直有“养儿防老”的说法,说明代际关系中其实隐含着交换和互惠的内容,其背后的伦理基础,就是孝道。


周飞舟将其中核心逻辑提炼为“慈孝一体”。也就是说,父亲对儿子的慈,其实反过来是儿子对自己父亲孝的体现。所以在周飞舟看来,孝道不是单方面的子女孝敬父母,孝敬上一代本身和对下一代的慈爱恰是一体两面,这样就形成家庭延续的循环,一代代往下传递。因此,孝道作为中国传统家庭制的核心伦理,是保证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稳定延续的重要机制。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02

“孝道的衰落”




但很显然,这种“孝道”在现代是处于失衡状态的。


《社会学看中国:中国社会学通识课》里提到,在家庭中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付出和回报,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对等的现象:父母含辛茹苦把家里东西都给子女,但是老了以后很多子女对父母并不是那么孝敬,代际支持基本上是单向的,是从上往下流的,而从下往上的回馈却非常少。这被某些学者称为“孝道的衰落”。


现在的孝道已经不再是过去对父母的生养做出的感恩回报,不是为了还父母恩情,而变成一种有条件的、基于市场逻辑的相互交换:你替我看孩子,你帮着我挣钱,老了以后我就对你好一点。



03

“啃老”的合理性




但最近10年,这一风向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观察到,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度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好多相亲节目里,一些青年人甚至是带着父母来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子女跟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此外,因购房、结婚、生育等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压力,让他们构成了一种风险共同体,两代人在互动的实践中重新定义了孝道的概念。因此,现在的孝道是基于情感的共同意愿、相互支持的新的孝道观念。


按照新的孝道框架来理解,“啃老”本身就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啃老”原本是一个贬义词,但是现在有时候却被当作玩笑来使用。家里的孩子,在买房或者是结婚带娃这些事上,如果没有父辈的支持,基本上难以完成,这些事甚至往往需要几代人、几家人共同来完成,所以“啃老”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家庭共同体的一种理性安排。上海社科院的刘汶蓉老师,曾经对“啃老”进行了研究,指出“啃老”其实反映了代际亲子一体的韧性和情感的连通。


电视剧《烟火人家》剧照


04

这婚就非得结吗?人与人还存在其他关系的可能吗?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但现代社会中多的是浮在人群当中的一个个孤独的岛。


如果不结婚、不成家或是进入某段亲密关系,继续做一个游离于城市、故乡与远方之间的“异乡人”,人与人还存在其他关系的可能吗?


电视剧《南来北往》剧照


《社会学看中国:中国社会学通识课》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的答案:


家庭是一种以婚姻或同居为生活方式的个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家庭只是实现个体幸福的一种方式而已。既然如此,成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婚姻、同居或者单身家庭等不同的家庭形式。


对年轻一代来说,结婚变成了一个需要重新权衡和评估的个人选择,而不再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么简单;婚后是否立即生育,也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程序,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评估的过程。


或许翻开书,你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好书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行读”书系推出了最新作品


 《社会学看中国》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图片链接)




渠敬东、周飞舟、王铭铭 等著

ISBN 978-7-80768-426-8    定价:79.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书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社会学 家庭 孝道 啃老 婚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