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涌三周年之际,举办了“中国创投三十年”主题展览,回顾行业发展历程。文章深入探讨了创投行业的变化,从早期美元基金的辉煌到新兴领域的崛起,如AI、国资等。展览通过照片、实物等形式,展现了创投行业的变迁和人物故事,引发行业内外的思考。文章也关注了暗涌自身的成长与转型,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强调在不断摸索中寻找新的方向。
💡展览主题:暗涌三周年展览以“中国创投行业三十年”为主题,通过展览回顾中国股权投资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东方破晓”、“大佬的诞生”、“黄金梦里人”、“失控”和“时间又开始了”五个板块。
🖼️展览内容:展览涵盖了225张照片和数十件实物展品,包括海浪型艺术装置、老电视机等,展现了创投行业不同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如ofo小黄车、马云的演讲等。
🤔行业反思:文章深入探讨了创投行业的变迁,从早期美元基金的辉煌到新兴领域的崛起,如AI、国资等。暗涌也开始关注新的领域,并采访了黑蚁资本的何愚等,引发行业内外的思考。
🌱未来展望:展览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展览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创投行业,并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原创 暗涌 2025-04-10 20:57 北京
在太阳升起前,暗涌和各位一起努力寻找答案。

「和各位一起努力寻找答案。」
文|刘旌

暗涌三周年,办了一场中国创投三十年的展览。有人说你们蛮有仪式感的。的确,我们是比较擅长一些奇技淫巧的。2022年3月8日,暗涌发布了第一篇文章。依照暗涌的Slogan“钱的流向,人的沉浮”——也就是我们主要面向的创投行业,在很多人眼中,早已不算是个有大beta的行业。如果只是作为一个记录者,一个局外人,这当然没问题。但作为一个与行业休戚与共的公众号,每生产一篇这样的文章,反倒都像是在当众表演胸口碎大石。作为一个商业记者,我对那些硬核的、不可谓不重要的真商业的部分,其实并无本能的兴趣。吸引我的是人与人性。而投资圈是一个天然的观察场,哪还有一个离钱和名声这么近的行业呢——大概娱乐圈是另一个——人的欲望都会变得更有张力。有一段时间,每当穿梭在CBD的办公室、咖啡厅和酒店大堂里采访时,我都有一种奇妙感受:这不就像是莱斯利写《整个巴黎属于我》时一样 ,她记录的是1920年代巴黎左岸文坛的那群人,而我们在观察的是流连在亮马河岸的那群人。一者代表的是文化与思想,一者代表是的金钱与机遇。2023年时,暗涌一周年,编辑部的同事们分头去搜集读者意见。多数人可能出于对“媒体老师”的客套,说的都是些溢美之词,但有一段评价却极其醒目:“你们还在写互联网?还在写美元基金?你知道什么叫钙钛矿吗?”同事们知不知道我不知道,但我的确不知道。在此之前的唯一一次听说,还是一家基金的IR聊起她奔走于地方政府、产业园募资时,突击学了一系列词组,其中就包括这三个字。但她的表情是戏谑和无奈。当然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傲慢:难道只有你们投互联网的人、做美元基金的人才fancy吗?以及,fancy重要吗?可是要怎么面向未来呢?在摸索的道路上,暗涌关注的领域从投资行业延展到国资、AI、全球化等方向,访谈对象里出现了梁文锋、王兴兴,以及更多年轻的创业者们。其间,梁文锋两次接受了暗涌的访谈。这或许都算是阶段性的成果。不久前,暗涌采访了黑蚁资本的何愚。缘起是他们是老铺黄金——这家港股“当红炸子鸡”IPO前唯一次融资中的领投方。整个访谈下来,最令人记忆深刻的反倒是:一个消费基金,如何在消费最被人们厌弃的年代里,依然保持只做消费投资。何愚的回答是诚实的。他说他相信消费一定有机会,但另一方面,他觉得其他领域他们并无优势——即便后者是更属于时代的大机会。一个人拥有自己相信的东西、并不为所动地坚持到底,果真知易行难。尤其是在创投市场,这样一个板块轮动如流水的地方。新消费是这样,新能源是这样,就连全村希望的的AI也是这样——即便这还只是个开端。而关于我们自己,今天和以后,我们都会像我们观察和记录的每个人那样,在不断的摸索和重构之中,寻找新的我。上周日,撤展的那天,门口留言簿上多了两行字:“我会是创投四十年的黄金故事!”不知道这个署名“Sxd”的人是谁,但肯定是个年轻人。以下是暗涌三周年「中国创投行业三十年主题展览」中的部分记录。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起点,让这225张照片和数十件实物展品,以及它们共同呈现的中国创投故事,去到更远的地方。「洄游」首次展览布置在元美术馆,除了36氪与大黑楼的缘分,也因为这栋建筑赋予元美术馆天然的洄游动线,与我们的策展思路不谋而合。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美术馆的办公空间里还另有一支由一家大型钢铁集团设立的CVC投资团队常驻。进馆可见的,是成思危在1987年赴美参加风险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时说的话——“没有风险投资,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整个展览美术馆呈现洄游动线,从一开始到结束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东方破晓、大佬的诞生、黄金梦里人、失控以及时间又开始了五个版块,分别对应中国股权投资三十年来所经历的不同时代。展览最显眼处,是一套材质为硬朗的金属网纱、尺寸为3.5*4.5m的海浪型艺术装置。灯光打在金属网纱波浪起伏肌理上,映射出浪花翻涌的样子;走进海浪,又能够听到从浪间透出的声音,与暗涌、洄游主题相呼应。海浪的制作,来自于独立产品设计师的蔡小驰。ofo小黄车和摩拜是展览最初期的灵感,另外一个装置是购物车,我们在展览期间用国产新消费品装满了它。共享经济和新消费席卷普通人生活那几年,所有人都对此记忆深刻。老电视机
展馆的一个狭窄空间内,放置着三台来自8、90年代的老电视,电视里循环播放着《第一财经》的波士堂、《中国经营者》、《财富人生》、中央台的《遇见大咖》以及《南希财智》,画面中是当今已经很久不再行业露面的大佬们的年轻面庞。为了让观众发现这个小空间,我们将一句话贴在了显眼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2005年12月,马云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后答听众提问时说。姗姗来迟的照片
一张来自顺为资本前员工齐天宇的照片,是布展当天才获得的。它记录了2022年6月16日,齐天宇的一次出差经历。“与创业者约好见面交流,然而到南京南站后被通知要原地劝返,无奈下在上车间隔期隔着栅栏和创业者做了交流。”我们迅速补充了这张照片进入「失控」部分,而这张照片被很多观众共鸣。
我们的创投记忆征集渠道将持续开放,欢迎提供更多的记忆素材。
砺思资本monolith创始人曹曦,是我们迎来的第一位观众,他为此次展览提供了专属于他的创投记忆——快手斗鱼上市、红杉种子成立,以及他的女儿在还未搬进monolith新办公室时,阳光洒进办公室她同时跳跃的照片。我们策展时将这张照片放置在「失控」与「复兴」之间,寓意希望与未来。
曹曦在女儿的照片前驻足,看完展后在留言本上手写留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紧接着,他后来观展的圈内好友“跟贴”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刘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关山行)”
策展开幕party前来的暗涌伙伴很多,场地一度热闹非凡。而结束时,我们在浪前来了一张大合影,其中包括暗涌团队、工作伙伴和前同事、圈内好友,以及一群疯狂渴望社交的00后。
同频时刻
在展览期间,我们也收获了大量来自小红书和即刻的自发看展实录和暗涌三周年祝贺,以及公众号「卓见」主理人张卓观展后的作《黄金梦中人》,为照片背后的故事注解。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暗涌编辑部
钱 的 流 向 , 人 的 沉 浮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