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似蔚来的换电方式,就比如嘲讽电车的人把其比喻成小时候玩的四驱车。可不可能把电池尽量小型化和模块化?比如以跑50公里为单位,50公里租借一块,100公里就租借两块。这样:1.可以减少补能的时间。 2.电池可以统一管理检查,减少爆燃风险,也可以最科学最环保的淘汰过度衰减的电池。 3. 形成一套产业标准,可以往以往电力不支持电车的国家地区输出电车。
2.在强调单车智能化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进行道路智能化? 交通拥堵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踩一脚刹车这样的小事件形成的蝴蝶效应。单车的智能化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继续增加车辆的保有量是否会进一步造成拥堵而打击消费者的买车意愿? 是否可能将市区内的道路智能化加上人工监控类似于蜗牛快跑的形式让所有车辆完成托管? 这样: 1.我国的道路监控摄像头本来就多,与其用来单纯罚款,不如成为纯视觉形式的智驾和智能道路的工具。 2.后台的人工监控配合计算机可以像动车那样管理,比如以车队列这样的形式管理通往一个大致目的地的车辆。同时人工的管理介入一方面增强了消费者对系统的信心,同时创造了就业,也尽量缓冲出租车这样的领域失业人员的风险。 3.在智驾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低空经济,多媒体经济,智能经济。 比如无人机换电,车内多媒体的广告,城市信息,消费推荐,交友,娱乐等。甚至在成熟道路智能化托管代驾的情况下,将坐驾模块化,主打舒适乘坐和娱乐的主模块,主打装载稳定的载货和购物模块等。
3.并在此基础上,继续重启基建模式来应对外部政治带来的经济冲击。比如像美国那样开发郊区建成独栋住宅区片,以现有的住宅权限进行置换,然后限定年限逐渐增加地税使之未来常态化。同时将置换出来的房产作为新市民购买高住宅面积住宅权利的过渡房产或者低收入人群的福利保障房。或拆除以扩建进入市区downtown的道路。
新房将拉动建筑,装修,家具行业的就业。城市通勤可能拉动造车行业。加上地税,道路智能税。财政有没有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