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工作是个人动机、社会整合和系统再生产的交汇。从事生产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而消费是一种个人主义,是满足个人欲望的行为,同时消费也是以一种自我构建和构建社会身份的方式。消费是一种选择,尤其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事实上无论消费者如何选择,都不能够超越市场提供的选项。而能提供市场选择的产品,也不是由消费者决定的,是由垄断公司统治的。这让我想到了最近很火的苹果手表运动闭环,年轻人的赛博烟花,表面上看个人的选择,实际上是也市场提供的电子“鸦片”。跟曾经流行过的电子宠物,开心农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消费表面上来看是一种占有,其实也是一种消耗。同时伴随着人也越来越商品化,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种消费品,人的个体价值也是被市场在定义。一个被“自由选择”物品能使主人显得与众不同,身份高贵,成为“尊贵的vip”用户,跟普通用户划分开来,享受特权。而一个被“分配的”物品,显然缺乏这种魅力,分配意味着被剥夺了选择权,进而丧失了自由。此条用于婚恋市场依然成立,自由恋爱总是比包办婚姻更有吸引力,但是自由选择也意味着具有未知的风险和可怕的陷阱,所以诞生了“七天无理由退货”,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试用经济。
说到穷人,贫穷文化的核心似乎是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效能缺失”。事实上,造成贫穷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也可能是个体的原因,也可能是时代的产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如果说穷人的命运应该由个体负责,是缺乏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于是工作伦理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对穷人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对非穷人的道德实施赦免,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达到双手和良心的洁净”。这一段让我想到道德极端化:“厌蠢症”“厌穷症”“颜值即是正义”“贫穷就是原罪”,上流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要跟底层人民进行切割。穷人占用了大量社会福利,同时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存在的意义就是吸纳恐惧和焦虑,成为人民内部的“敌人”,包括我们教育小孩,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要扫大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谓应试教育改变的命运,可能是阶级上的跃迁,而非智识上的飞升。
大多数人认为,在一个消费型社会,奢侈的消费是成功的标志,是赢得公众掌声和名誉的捷径,也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实现人类尊严的必要条件。如果说消费是成功与幸福的标准,那么人类欲望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永无止境,根本没有标准可言。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在消费市场没有退出机制,不仅如此,当你无力消费的时候,各类运营商还会给你各种“福利”,让你永远留在这个游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