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4月10日 12:13
为什么茅台是“最便宜”的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消费者购买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指出人们购买产品并非仅仅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雇佣”产品来完成特定的“任务”。文章以爱马仕包、茅台酒和iPad为例,分析了它们如何通过提供身份认同、社交价值或减少决策成本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文章还提到了拼多多,认为其通过提供低价商品和娱乐式消费体验,满足了用户摆脱无聊、获得即时满足的任务。文章最后强调,在不确定的时代,能够提供确定性价值的产品更容易获得溢价,企业应关注如何帮助客户完成任务,并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

💼 爱马仕包、茅台酒和iPad等产品,并非单纯的消费品,而是消费者“雇佣”来完成特定任务的工具。例如,爱马仕包帮助提升身份认同,茅台酒满足社交需求,iPad则降低了决策成本。

💡 “完成工作理论”认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挑战,完成功能性、社交性或情感性的“任务”。产品提供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消费者取得进展。

🛍️ 拼多多通过低价商品、趣味购物和精准推荐,满足了用户摆脱无聊、获得即时满足的需求,从而“雇佣”用户进行消费。这揭示了消费者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 在不确定的时代,能够提供确定性价值的产品更容易获得溢价。消费者愿意为这种确定性买单,例如茅台和爱马仕所提供的价值,降低了认知负担和决策压力。

不止茅台是“最便宜”的酒。

爱马仕是“最便宜”的包,iPad是“最便宜”的年会奖品。

先说两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1:好几年前,南方某公司上市前,老板娘因为要出席各种场合,打算自我包装一下。后来解决方案是飞日本买了个几十万的爱马仕的啥包,搞掂。

问题来了,给你几十万,让你包装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板娘,有没有比爱马仕包更实惠的解决方案?

当然也有。但是说起简单直接且通用的,非爱马仕包莫属,况且还有其金融属性。

故事2:有朋友张罗酒局,为了搞点儿不一样,没和往常一样上茅台,而是开了两瓶别的酒,还是价格更贵的限量版,结果大家吃完饭,总觉得缺了点儿啥。

继续问,假如你有5000块预算,是选择“一瓶茅台+菜”,还是“别的酒+(可能)更多的菜”?

至于iPad,采购者选择其作为年会奖品,被老板和同事骂的可能性最小。

以上种种,克里斯坦森的"完成工作理论"(Jobs-to-be-Done)似乎能够给出解释。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而是因为他们需要"雇佣"某物来完成特定的"工作"。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转变我们思考消费的方式:从关注"消费者购买什么"转向理解"消费者试图完成什么任务"。

克里斯坦森认为,消费者面临各种生活情境中的挑战时,会寻找能够帮助他们取得进展的解决方案。

"工作"可以是功能性的(如需要钻一个洞),也可以是社交性的(如获得认同),或情感性的(如感到安全)。

人们不是简单地购买产品特性,而是寻求能够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工作的解决方案。

以奶昔为例,克里斯坦森发现早晨购买奶昔的消费者并非因为口渴或饥饿,而是"雇佣"奶昔解决通勤途中无聊且需要填饱肚子的问题。它既能单手持握,又能持续较长时间慢慢享用,完美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比如上市公司老板娘买爱马仕包,她真正“雇佣”的并非包本身,而是迅速获得上流社交圈认可的身份标识,节约了自己长期建立形象的时间成本;

朋友聚餐选择茅台,是雇佣它的场面感和安全感,让聚会顺利完成任务;

公司年会送iPad,是因为它适合所有人的价值感和共识感,帮采购者避免了“送错礼”的风险。

就完成任务而言,爱马仕、茅台、iPad,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里,的确是最合算的解决方案。

又或者说,这三个都是社交活动的“硬通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性价比可能是一个伪概念。

进而,一个公司高价雇佣了能完成任务的员工,远胜过那些将就的雇佣了混事之人的公司。

那么廉价商品呢?比如拼多多为什么这么火?

我看到一个网友写道:“我在拼多多买了一个捕鱼神器,多多又给我推了打水漂的石头,我买了--懂我。多多又给我推了小钓鱼竿,我买了--懂我。多多又给我推类似飞盘的东西,我买了--懂我。这买买买的,停不下来......

乍看,拼多多卖的东西好像并非用户真正需要的——比如“捕鱼神器”、“打水漂的石头”奇奇怪怪的东西。克里斯坦森的“任务理论”在这里还成立吗?

事实上,拼多多正是用低廉的商品完成了用户更隐秘、更深层的任务:

摆脱无聊,制造惊喜和获得即时满足。

用户看似随意地购买这些低价商品,实际上是“雇佣”拼多多提供了一种娱乐式消费体验,获得了高频、低成本的愉悦感。

当然,我也会在拼多多上买一些奇奇怪怪的“有用”工具,来解决现实中或有或无的一些问题。

拼多多的核心不在卖什么,而在于用极低的决策成本、趣味性的购物流程和算法精准推荐,迅速捕捉到用户潜在的情绪需求。表面上“货找人”,本质上却是“娱乐找人”、“惊喜找人”。

从这一点看,拼多多恰恰完美印证了克里斯坦森的理论:

商品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茅台、爱马仕与拼多多虽然价格天差地别,但本质上都是被消费者“雇佣”来完成各自特定任务的工具而已。

最后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能够提供确定性价值的东西,会获得溢价。

高价品如茅台和爱马仕提供的不仅是功能或身份,更是一种"确定性"。人们愿意支付溢价购买这种确定性,就像购买保险一样。

现代人面临过多选择,造成决策疲劳。茅台、爱马仕和iPad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能减轻认知负担。

这些"默认选择"不仅解决了外在问题,还解决了内在的决策压力问题,极大降低了心智成本。--毕竟这些年大家都很累。

老板娘购买爱马仕包还隐含了时间价值的计算。花几年时间逐步培养品味和建立圈层认同,或一步到位买个包,这是时间和金钱之间的交换。

茅台和爱马仕之所以成为"硬通货",部分原因是它们成为了有效的群体信号。人们购买这些产品不仅是为了自己的体验,也是为了向特定群体传递"我理解规则"的信号,并获得身份认同感。

人们购买产品还因为产品如何融入他们的自我叙事。

美版拼多多提供了"我很精明"(像百万富翁一样购物)的叙事,而爱马仕提供了"我很成功"的叙事。

这些不同的叙事满足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尽管表面上看是不同的消费行为。

我不太喝酒,所以有时候会问喝酒的朋友,尤其是商界的朋友,相当比例的人只喝茅台。

我在想,也许这里有“反向雇佣”与习惯的力量。

例如,很多人喝茅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使有更好的选择,惯性也会让他们在特定场合选择茅台,这时茅台完成的“工作”是“维持习惯”和“避免不适感”。--好像又隐隐约约看到了“损失厌恶”。

这种“反向雇佣”提醒企业,培养用户习惯也是一种强大的护城河。

所以,竞争的本质,是关于“帮助客户完成某项任务”的竞争。--这种竞争有时候可能发生在不同商品之间。

再进一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不仅可以思考,我可以为他人和社会“完成哪些工作”,更可以思考:

这个世界还有哪些“未完成的工作”?有哪些是你可以干一下的?

这两天,我这么想了一下,觉得还挺有趣的。

至少让我发现这个乱哄哄的地球上,还是有一些无人踏及、或脚印不深的地方,可以让你我去踩一踩。

就像小时候发现一片干净的雪地,等待着我们的脚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的,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消费心理 完成工作理论 市场营销 产品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