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4-10 07:03 上海
我觉得陪着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我们再次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补全自己的过程。
「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
辉友@辉哥奇谭知识星球,提问:
辉哥,你好!我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孩子的父亲!想请教一下如何判断孩子阅读是否有读进去?
一直以来,我都是让孩子晚读以朗读为主,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一是朗读时间太久确实会有些累,对于长篇文章更加不适合;二是若强迫孩子朗读太久,担心会让孩子失去阅读兴趣。所以,在这方面我一直都小心翼翼,从来不做过多的干预。
最近一周,我让孩子切换成了默读模式了。因为我认为:一、朗读不利于思考。二、朗读速度慢,每天读不了多少东西。三、朗读阅读量跟不上,会错过很多东西。
但最近我想单纯的知道默读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读进去了?并不是想去监督他,因为我是为了防止以后出现: 好像读了很多书,实际却没有什么成长。浪费的时间!如果没有读进,我会继续切回朗读模式,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前提。即使速度慢点,阅读量少点。我也能接受,时间才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看了你的描述,说说我的想法。我儿子马上六岁,关于阅读方面,我自己的观点如下,供你参考。
的确有些时候,他是需要家长一起陪读的,分别是:
1、学校的阅读作业,他需要把书讲一遍,我们要录视频发给老师。这种情况我们就「照章办事」,他也能以还可以的状态完成作业。但这件事不是主流,他最多的阅读时间如下:
2、听故事:他喜欢听故事,所以从小就缠着妈妈、我、阿姨等几个人讲故事,我们会在睡前给他讲故事。他长大一些的时候,他会用一些故事机、手机听故事,这慢慢成为主流。
3、自己阅读:他还算是比较喜欢看书(但可能不如我小时候喜欢,其实因为我小时候除了读书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所以他会自己翻书看,据妈妈说:和他的同学比,他的阅读量属于比较大的。
4、看视频:他非常喜欢看视频,比如斑马百科,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从天文、地理、自然、物理、数学、人体等等,我也搞不懂他为何有如此广泛的兴趣。而且他所吸收的知识(范围)大于我的知识积累,所以很多时候我无法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比如关于「白洞」——对应黑洞)。我们也会提醒他休息眼睛,科学用眼,但效果好像有限。
回顾这些内容的原因是,我发现,他基本上都是跟着自己的兴趣去寻找知识,去做广义上的「阅读」。
我时常思考,书是不是一种很有效的知识传播的工具,阶段性的答案是:书一种广泛的、历史悠久的知识传播工具,但不是唯一,而且目前看不是最有效、知识密度最高的。就我现在的认知而言,我发现面向儿童的科教类视频在传递知识方面,效果是好于书籍的 —— 这也是我不反对他看视频的原因。他们作为全新的人类,相比于我们小时候,可能有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比如看视频、做游戏、写程序和AI机器人对话等。
甚至我们最近晚上只要有时间,就会下棋打牌,从一开始五子棋到中国象棋,从一开始儿童游戏牌到斗地主。我觉得下棋打牌对他也是很有益的。他能逐渐掌握观察局势、合作、策略,而且对于数字越来越敏感,这都是挺好的活动。
分享上述观察和思考的原因是:
1、我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最重要的是观察他的兴趣爱好,让他有机会沿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获取对他们自己有价值、有趣味的知识。我不想监督他学习,更不愿意代替他学习,尤其不想让他认为:「学习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
2、我们需要去引导他,包含在他明显出问题的时候提醒他,比如看太长时间视频,或者看内容不良的视频(比如我们坚决反对他看短视频,并且删掉了相关App)。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也是他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科教类的长视频,互动视频等),所以并没有对此有异议。
3、最后,那句话挺对的「鸡娃不如鸡自己」,我所能做的更多的是尝试学更多的东西,以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比如我之前不会下中国象棋,这次跟着他学,我自己也在实践象棋。我实践的方法是用Cursor、Trae等AI编程工具编写了一个中国象棋游戏,而后拿着这个游戏与孩子一起下棋。他发现问题(bug),我再去修改。后面我估计还得跟着他的步伐一起学游泳,学英语等等… 我觉得陪着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我们再次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补全自己的过程。
以上供参考。之后也会在知识星球更新有关「AI时代的儿童教育」相关的语音,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我如何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上一篇:不要关起门来「做自己」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儿童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家长们与其过于关注「子女教育」,不如先反思自己、突破自己,挣脱过度竞争的怪圈,这样才会对自己的下一代,更多人的下一代有帮助。
在这篇语音中,我会先反观当今教育的误区;再分析为什么教育儿童,家长要先突破自己;最后再来讲讲自己关于子女教育的计划。希望有孩子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可以有所收获。
今后也会不定期地在辉哥奇谭知识星球,分享我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思考与新认知,敬请期待。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