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野椰耶 2025-04-01 12:00 云南
给邻近世界更多关注
当数字平台逐步吞噬实体交往,我们反而开始对邻近世界给予更多关注。人类学家项飙对于“附近”的讨论中也提到:我们理解生活的方式逐步脱离了身边的“具体性”,同时也忽视了“附近”这一空间的复杂社会性。
由此,我们把关注点聚焦于NCC社区附近的三月街——它既是当地商品汇集的中心,也是大理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在这样一个多文化元素共生的空间里,会隐藏着哪些有趣的人或事?
1/
从画笔到缝纫机
三月街上一间名为"不过百"的古着服装店里,店主春花正伏在二手缝纫机前开始她的布艺创作,在针脚自由跳跃间靛蓝牛仔与布料拼接成衣。春花,这个来自北方的90后姑娘,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室内设计学徒到手工服饰创业者的蜕变。
春花的成长故事始于中原小城的传统家庭。大学选择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按部就班进入公司,却在销售岗位上意外展露天赋——作为部门唯一的女性,在年关销售旺季创下业绩第一。这段经历像颗埋藏的种子,直到数年后在苍山脚下破土萌芽。当家人安排她跟随叔叔做装修行业时,闲不住的性格促使她奔赴宁波,在手工集市间寻找新的可能。
“在我叔叔那上班也没那么忙,偶尔出去干个活,然后我就慢慢没自信了。因为我是那种闲不住的人,这边工作让我闲下来,我就觉得好无聊啊。”由此,春花离开家乡,启程前往宁波。她找了个工作上了三个月班之后,她说“我每天都在熬夜画图,也很无聊。”所以春花选择了离职,也自此没再上过班。
过年回家时,春花会和弟弟一起做手工。“我弟弟还会用棒针打毛线,我都不会用呢。但他用不好那个钩针,就让我帮他勾勾毛线什么的。” 渐渐地春花与手工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就觉得还挺好玩的,我朋友也会让我打一些小玩意儿给她,慢慢地就做了好多东西。”
而春花用缝纫机的手艺,继承自她的妈妈和爷爷——“他们都会做东西像被子之类的家用品,但我都没有好好学,只是有时候过年回家,我会用缝纫机打东西。肯定是踩不直踩不好,但是还算会用。”
后来春花购入了自己的第一个缝纫机,逐渐从做小玩偶转到了做包包、改装牛仔。缝纫机在牛仔布上的走线,就像春花的生活轨迹一般,看似歪歪扭扭,却自成规律。
2/
摊主变店主
“我都完全没有想过我会卖衣服,更别说是自己来做了,甚至之前我也不是一个很爱买衣服的人。结果我成了卖衣服的。”
“我刚开始是做毛线的,勾点花、小公仔之类的在宁波集市上卖,就靠这个赚生活费了。”但小玩偶的收入有限,所以春花把小摊位上的品类扩展到了包包、发带、腕带等等。
“做了包,对应的做要内衬。一开始老是用手缝很慢、很麻烦,就买了个缝纫机。又因为有这个缝纫机,我开始做牛仔的裙子,突然发现做牛仔更有意思。”
在兴趣驱动下,春花的牛仔拼接“作品”越来越多,技术也更加娴熟。一次旅居经历,让春花感受到了大理的自由与包容,春花带着她的牛仔作品来到了大理。
刚到大理时,春花与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在三月街、人民路、床单厂轮转摆摊。
摆摊买衣服的生活也并不轻松,“每个三月街集市,我早上5点就得起来,要先把帐篷和一包衣服拉过来一趟,然后再回去拉第二趟衣服。5点起来洗漱,6:30出发,把两趟都搬过来之后,差不多快8点了,把摊支上也差不多10点了。”
同时,春花在大理的住宿甚至是靠刷信用卡才维持下来。当问道“这么累为什么不回家呢?”,春花表示回家一是生活没有什么新意,二是免不了要面对一些不喜欢的说教,而且摆摊的收入基本能够维持生活,所以就再试试吧。
正当租实体店面的想法在春花脑子里刚刚萌发时,机会出现了:“听朋友说三月街这边刚好有人退租,于是就来看看。但是当时兜里没钱,也没打算真的租下来,只是想先了解一下价格之类的。”
结果春花和朋友看完店面都很满意,决定把店面一分为二,共同承担房租,于是第二天“不过百”古着服装店就此成形。
没钱还敢租?是的,租了!春花跟房东商量好分期支付房租,把自己住的院子转出后成功开起了自己的服装店。
“不过百”正式开业后,暑期的到来再加上三月街自身的流量加持,给春花带来了大量客流,大大减轻了她的经济压力。
“叫不过百是因为店开在三月街,赶集的时候不适合卖很贵的东西。因为首先我们对赶集的定义就是买便宜的。反正我卖的也不贵,这个名字很符合我当时对自己的定位。除了手工做的,其他的成衣我都就很少超过100的,就可能外套110、120,但后面发现就是这个价格可以拿到的款式太少了,就还是提了一点。”
于是,不过百古着服装店成功从萌芽转向了稳定运营。
3/
牛仔布上的随性美学
春花创业过程中的随性随处可见。
作为体验派店主,当顾客询问是否接受定制时,她却说不太喜欢命题作文,更倾向于以自己的创作为主——“我做东西很随意,就手边拿到什么,想一想怎么用,我就放上去了”;
作为佛系卖家,她从一开始面对顾客时就会直率表示“不喜欢就不买”。“我开店之后会看到小姑娘可能比较害羞。其实她不是特别想买,但是她又觉得试了好多,或者是呆了挺长时间的,又帮她收衣服了,她不好意思不买。那我就会说你喜欢就买,不喜欢不要买,你买回去也没有用。”
“我喜欢你们自助购物,你们慢慢挑,有需要叫我就行。其实大理的氛围就是这样倾向于这样自由一点的,你要像其他城市那种的在门前吆喝,进门配一个导购,那反而很奇怪。”
这种随性的运营方式,反而形成独特的磁场效应——交谈间,客人们自发组成"不过百销售团队",很自然地把春花当成朋友,购物的同时顺手帮她推销一下。
随性经营下是春花高度自洽的人生态度,面对自媒体平台的低流量和实体销售的低营业额时,春花从不怀疑自己的审美与创意作品。
“这些东西会有很多影响因素,就比如有一次集市我才卖了500多块,但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衣服不好造成的。是当时摊位位置太靠街尾,而且因为节庆准备工作,人流量也不是很好,你关注到了这些原因自然就不会想太多。”
春花发布的帖子浏览量也会参差不齐,但她并不会过多被浏览量影响:“为什么要复盘,我做不出来第二条同样的裤子,做出来了就等有缘人把它带走就好。”
关于风格,春花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统一的调性,但她的顾客提到,店里有些衣服一看就是春花做的,而且很有色感。
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春花笑称不过就是“两横一竖就是干”。“想做什么上手试试就好了,还是要迈出那一步,想做你就去做。”
作为一个“还算成功的创业者”,春花也会面对一些经验讨教,有想做旧衣改造的人问她买缝纫机和手艺学习经验等等,春花认为写在纸上完美无缺的计划比不上实践里的小小一步。“我建议他先把家里的旧衣服拿来剪了用手缝,你要是多做几件之后真的感兴趣,再考虑买东西。”
当创作回归本真,其价值也在自然生长。如今的"不过百"不仅是一个手作服装店,也已成为了春花的社交中心。
这种自发形成的社交生态,恰是春花“兴趣驱动”的具象化展示,谈及现在的生活是否是她乐在其中的节奏时,春花马上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当然呀,要不然谁能天天睁开眼睛就坐在缝纫机面前”
在这个AI也能画设计图的年代,春花的故事提醒我们:有些东西终究得靠手指的温度。
三月街上,“不过百”角落里的缝纫机还在咔哒咔哒响着,不知道哪个店面里会不会又冒出个"春花"——用自己稀奇古怪的爱好,把日子缝补成想要的模样。
那么,要不要试试多关注邻近世界中的变化?或许我们身边那个总在朋友圈晒手作的朋友,有一天闷声不响就把爱好玩成了事业。
关于受访人
·春花:微信号/小红书号YYY1997924,店铺地址:大理市观音路28号
【人人都是人类学家】
作为从大理启程的共居共创社区,NCC一直致力于为这个多元文化的地方和全球的数字游民、创业者、创作者以及生活方式探索者提供交流与创造的空间。这里不仅是工作与生活的交汇点,更是各种故事与灵感的源泉。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在地风貌,和NCC之间的联系,并连接更多的声音,我们决定发起“人人都是人类学家”项目。
我们将邀请NCC所在地(大理、黄山、三亚)的人物、NCC社区成员、以及与我们有过互动的朋友,分享你们的故事。希望通过开放、多元的不同视角,将在地的多样性与社区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也希望通过这些故事给予你力量!
长期招募采访人和受访人,可➕小助手详询🤝
撰文|野椰耶
图片|受访人
排版|大飞
审核|大曹
项目|人人都是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