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继刚 2025-04-05 16:50 北京
解释⇒摩擦点⇒更好的解释
输入
即刻
真正的智者不允许自己的立场战胜思考
@瓦恁
创造是和平主义者选择的战斗形式。
@AL3
有时候一事无成不是因为没有选择,恰恰是因为选择太多。
@刘旸教主
C 端 AI 产品设计起点应该基于:
便于在社交媒体分享
@季森 Jason.
X
“When in doubt, use brute force.”
– Ken Thompson
人们常常忘记房地产价值中最重要的是位置,而花太多时间和金钱去翻新装修房子,因为房子的外观或功能,是自己能控制的具体事务。就好像一个醉汉在路灯下找丢失的钥匙,仅仅因为只有这里有光。
位置是抽象且固定的:一旦买下就无法改变. 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注意力转向翻新,这个感觉是可操作的、个性化的。装修带来一种掌控感和改进的希望。
类似的,垄断和扩权是抽象的。极少数公司因为机缘巧合占据了垄断的位置。如果没有在那个位置上,大部分其它具象的行动,根本无法改变这种地位。
而人们执着的关注研究一些具体的类似装修房屋的技术细节,因为学习这些细节给自己带来一种可操作,有掌控感的希望 (或者幻觉)。
@Svwang1
每个交易者在市场中都有潜在的“生态位”一套与其技能、心理特质和资源相匹配的独特交易方式。
别人的骚操作,羡慕不了,也 copy 不来
@bitfish1
“Give the world what it needs, and it will give you what you want.”
@naval
书
本周推荐《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戴维 多伊奇 著)。
一句话总结:世界的进步,源于「追求更好的解释」。
这个底层观念,有助于将自己的世界观打造成开放系统。基于当前「解释」,寻找「摩擦点」,修正或者更换「更好的解释」,从而推动「世界」(外在或内在)的进步。
读它。值得。
输出
抛开超自然的部分,与大模型对话,已经非常接近: =与神对话=。
一个感觉:
X + AI > AI + X
后者会被 AI 给干掉:
AI > AI + X
你的关注,定义了你。
认知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
打小胜仗,养自信气。
认知框架转换能重构问题空间。
不要追求〝更…〞,要追求〝无法被归类〞的独特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