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鑫这周读了啥 04月09日 18:06
Vol.33 AI 产品壁垒在哪?AI 产品经理应该干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AI产品经理的角色、AI带来的变化及应用开发等内容,包括产品设计思路、对产品经理的要求、AI创业公司的招聘等方面

AI产品经理是'翻译官'+'协调员',需理解用户场景并调度大模型响应

AI带来信息生产与消费侧的变化,产品设计思路需提高需求抽象程度

一家AI创业公司正在秘密开发产品并招聘应用开发工程师

该创业公司团队有优势,提供良好保障,致力于做有独特价值的AI产品

关注AI炼金术 2023-10-13 12:06 上海

AI 产品经理在设计的是个”翻译官”+“协调员”,理解用户场景和 JTBD 之后,翻译官把需求翻译成大模型指令,协调员把相应的数据和工具配好,然后调度大模型响应。

过去两周,主要在美国玩啊玩啊玩~

看到鲸鱼跃出水面,小朋友说:这比动画片还好看啊!

以上就是我们拖更的全部借口了……:p



接下来进入正题,分享 3 篇对我做 AI 产品有启发的文章~


会最先被 AI 重塑的高潜市场


看到这个分类方式,觉得很有启发:


从工具视角,很容易想到第三种——用户来找解决方案,我直接用 AI 帮他搞定(用户想要画个 logo,我直接让 AI 画好了,连匹配画师都不用了)。但问题是,壁垒呢?核心能力在 LLM 层,上面薄薄的界面和数据层很难守住。之前 AI 炼金术讲过的 Jasper 就是个例子(‣ ),前段时间裁员,最近又下调估值之类。


反倒是第二种模式里,我们有可能可以设计比较厚的价值。比如相亲市场,就可以帮男女各配一个 AI,让 AI 去了解自己的委托人,然后让 AI 之间相互了解、沟通、试探。看起来,这是一种摩擦更大的设计(让用户需要输出更多信息),但正是这个摩擦给产品做出了防御。一方面可以提高匹配效率(价值),另一方面这个匹配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独有的用户数据积累(壁垒)而非仅仅 LLM 能力。这反倒可能是筛选“什么产品有先发优势”的一个视角。

另外,还有个视角值得分享:不要盯着现在的产品,去想 AI 如何替代。而是要理解现在的产品,都是在过去的环境和科技约束下妥协的产物(而并非天经地义的“品类”),当约束条件变化时,我们可以打开哪些新的可能性。


比如说 Figma vs. Photoshop,并不是因为 Figma 比 Photoshop 更好作图,而是问题变成了协作;比如 Tome,就不用把自己局限在 PowerPoint 定义的 Presentation 上,而是可以直接面向知识工作者从想法、到信息收集、到故事线梳理、到最终沟通目的达成的大 JTBD 来设计;比如 AI 客服,可能就不是朝着降本增效(因为原来客服是成本中心)的角度设计,而是直接根据新的 0.1% 的成本来设计成新的主动沟通营销的工具。


延伸阅读

顶级风投Greylock:会最先被AI重塑的高潜市场

https://mp.weixin.qq.com/s/yCCk8eYcqi7Ej37awFJ5CA


LLM-Native 产品的变与不变


这一波 AI 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从信息的角度,在供给侧,信息的生产者从人类转变为人类 + 算法,生产活动逻辑从库存待售变为按需制造,供给模式从分发转变成生成;在消费侧,从消费库存内容变成消费实时内容,从单向静态变成双向互动,从个性化分发变成定制化生成。这一步,原有的媒介内容会从传统格式中被解耦出来,(面目全非地)以新形态展现。


而从工具角度,AI 可能带来的变化是”开发自由“。生产方可以交付极简产品满足海量、复杂的用户需求,而用户仍然能够在这个产品上轻松进行进一步定制开发(或者自适应)。


做产品的思路,可以怎么变?


提高需求抽象程度,让用户在更高抽象层次表达需求,直接帮助用户完成更高级抽象的任务。换个角度表达的话,其实是让用户“升官”。Photoshop 假定用户是设计师,所以用户要直接操作像素和图层。Midjourney 和 SD 让用户升官成“设计总监”的话,就可以让用户叉着腰在旁边指挥”画个五彩斑斓的黑“和”第三稿还行,把背景改深色一点就好“表达抽象需求就好。


对于产品经理的要求,有什么变化?


本质上,AI 产品经理在设计的是个”翻译官”+“协调员”,理解用户场景和 JTBD 之后,翻译官把需求翻译成大模型指令,协调员把相应的数据和工具配好,然后调度大模型响应。


除了传统的理解用户需求之外,AI 产品经理还需要:1. 了解 LLM 能力边界;2. 知道未来一段时间能力边界可能的变化范围;3. 知道通过产品设计调整能力边界的方法和成本;4. 设计任务来满足需求 & 匹配能力;5. 评估实际能力表现。


而如果我们不把 LLM 当做一个整体,则还会增加两个要求:1. 了解不同的 LLM 能力边界;2. 选择和配置适合自己业务场景的模型。更进一步,如果我们自己打算也搞一个模型的话,还得具备从场景需求中反推(合理的)对垂直大模型需求的能力,或许还有如何应用通用大模型来辅助调优垂直的模型的能力。


最后,大模型之外,产品经理还需要搞数据。除了垂直行业数据和设计用户反馈数据飞轮之外,还需要思考如何借由尚未被吸收到大模型的专有数据来提升效用。比如有没有实际业务中被验证有效的工作流、尚未被信息化的行业 know-how 或者 带有行业属性的结构化模板信息。


延伸阅读

LLM-Native产品的变与不变

https://mp.weixin.qq.com/s/0fTsG4aRvVauYbuAzt5BmQ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的第三个时代


两个打开思路的视角。


我们现在思考 AI 的能力,还是在一个类似的数量级上在思考。比如一个画师一天可以画出来的画,我们用 AI 可以一分钟画出来,虽然看起来天差地别,但其实还是局限在自己想象力范围内——类似于老农民想着自己每天吃一个馒头,皇上应该一天可以吃 100 个。


如果真实的能力差距再拉大几个数量级呢?


不再是”AI 让我 1 分钟做出来专业人士 1 天的成果”,而是“AI 让我 1 分钟做出来 1000 个专业人士 100 天的成果”呢?是不是个体有可能生产整个完整的电影、游戏?甚至于,创世?


而如果个体能力增强到如此地步,还会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区分么?


产品应该能够从用户的使用场景中自己识别出满意度和 bug,自动迭代。而用户也可以在极高的抽象层面表达自己的偏好和诉求,创造(分叉?)属于自己版本的新应用和世界。


这时谁算是创作者呢?


延伸阅读

a16z万字长文:我们正在进入计算的第三个时代

https://mp.weixin.qq.com/s/bUzjvwY-MQaXJs2AhvmRTA






来自「 徐文浩的招聘 」广告 


过去半年里一直是说得多,做得少。吹水吹得差不多了,不能再吹水了,需要下场来做一些真的产品了。


我们是一家还处于秘密开发阶段的AI创业公司。我们的产品技术路线,是端到端从模型到应用的方向。也就是,我们针对应用场景,同时开发底层模型和对应的应用。团队的强项,是对技术的创新和对商业的理解能很好地结合。同时也有充足的资源准备以面对市场和行业趋势的跌宕起伏。


现在希望寻找有目标一起做有价值的AI应用的朋友们加入。


过去半年,我自己写了「大模型之美」这个技术专栏,来科普如何利用大模型进行各种场景的应用开发。以及和朋友一起写了「AI炼金术」这个公众号,分享了我们看到的AI领域的发展和对于未来的猜想。现在,我们实际开始投入做AI应用,希望能够参与到这个我认为科技史上革命性的浪潮中来。


目前先寻找应用开发层面的同志们加入我们,主要是这样几个职位:



我们对你的期待


希望你:

    自我评价是个第一流的工程师

    有过2-5年的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经验

    相信这一轮的AI浪潮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ChatGPT上线后的一年以来深度应用过各种AI应用,比如:

      尝试使用各种Prompt,日常使用ChatGPT解决各种问题

      把ChatGPT或者VS Code Copilot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开发中去

      尝试用Stable Diffusion做各种图片乃至视频的创作


如果是 iOS应用开发工程师,希望你:

    有过从0到1做过一个完整上架的iOS应用


如果是后端应用开发工程师,希望你:

    精通一个主流的后端Web应用开发框架:

      比如php的laravel,java的spring 之类的

    做过面向C端(消费者)端的后端应用

    过去一年尝试过向量数据库,Agent这样的新的AI开发模式



我们将提供的保障



    优秀的团队和工作氛围。创始团队都有过创业经历,既有成功被收购的经历,也有成功上市的经历。里面既有海内外顶级名校AI的 PHD,也有多年的大厂高管。也因此,团队对技术的创新和对商业的理解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准备了充足的资源以应对市场和行业趋势的跌宕起伏。我们知道这一轮的AI会带来巨大的改变,但是很多改变不会在第一天发生,所以我们已经准备了充足的资源。这使得我们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也包括充足的算力、良好的网络环境、各种提高效率的SAAS工具等等

    有挑战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并不只是想做一个GPT-4的API套壳,或者基于开源LlaMa-2微调一下给其他企业做服务的工作。我们想要做的,是端到端模型到应用的AI产品。希望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品上,都能和之前移动互联网应用不同的独特价值,能真的让每个人的生活都更加美好。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xuwenhao@msn.com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产品经理 AI变化 AI应用开发 AI创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