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继刚 2025-02-15 16:40 北京
人生周报v001
大家可以试着从当下开始写自己的「人生周报」。
每周建立一个新文件, 记录当周的所读,所思,所写。形成自己的人生周报。
至于要不要分享,分享后有多少人看,是第二位的。
第一位的,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看。
有记录,才有讨论改进的标的, 才能让发生过的思考真正「存在」。
输入
Web
最伟大的写作风格,就是让文字彻底消失,只看到写作的内容。
@霍桑
永远要相信自然增长
或者说不要使用歪门邪道,这样子你都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产品反馈机制
即刻 @Ryan.eth
需求只决定营收,但不决定利润,决定利润的是供给。
这是敢为天下后的本质。只要供给有差异化或者垄断的可能,什么时候进去都不晚。
即刻 @黑黑无常
“被仔细看见”这件事近乎于爱。
即刻 @凯瑟琳不上班
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文字称不上表达,表达需要勇气。
铃木光司
大多数时候,想法是用来证伪而不是证明的
只不过多数时候,很难对自己的想法开枪
即刻 @少楠 Plidezus
如果想做个什么事情、培养个什么兴趣爱好习惯,与其「找朋友上路」,不如「在路上找朋友」。
即刻 @冰清小仙女
也许有一种完美的组合叫作:像 J 人那样做事情,但要像 P 人一样想事情。
即刻 @春溪
心理学有一个 343 法则救赎了我:
十个人当中 喜欢你的有三个人 不喜欢你的有三个 不喜欢也不讨厌你的有四个人
不管你怎么努力 就是有 70%的人是无法喜欢上你的
但同时也总有那么 30%的人不管你再怎么不堪 他就是会无条件偏爱你
即刻 @凯瑟琳不上班
如何成为一个输出狂人?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如何无痛输出?我的方法也很简单:随地大小记。
一旦有想法,不管是什么,不管好不好,不管完不完整,先下来,写下来就是“捡素材”的过程,看似是“捡”,但“捡”得多了,总有一天,总能变废为宝。
等到你要写某个主题的时候时候,再从素材里面去大浪淘沙,你就是一个淘金者。
让我想起郭德纲收集素材的故事。
他的徒弟透露,每当自己想出有意思的内容,或者听到别人说的有意思的话,郭德纲就会记一个小纸条,一段时间之后,他会攒一塑料袋的纸条,之后,他就把这些纸条都铺在桌子上,看怎么找到一个脉络,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
即刻 @是松月呀
Book
推荐一本书: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刘雪峰著)
信息推断
: 通过看到的现象, 推测背后的原因的过程。
这书,就是教你使用贝叶斯定理来进行科学的信息推断。
进而,它会让你意识到,贝叶斯定理,不止是一个数学公式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生观。
黑白思维
: 现象 ⇒ 直接想到的原因 ⇒ 找证据强化这个原因
最大似然估计
:
现象 ⇒ 所有可能原因 ⇒ 找出 P(现象|原因_i) ⇒ 取最大值的原因作为结论
这里的 P(现象|原因),是说在某个原因下产生某个现象的概率,叫作「似然概率(likelihood)」。也可以理解为「解释力」,似然概率越大,该原因对于该现象解释得越好。
但是请注意:
使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会忽略一个非常大的隐患:*不同原因发生的概率是不同的。*
我们想要知道的是 P(原因|现象),似然估计用的却是 P(现象|原因)来做近似,这种操作,有些情况会出错。
根据贝叶斯公式
:
P(原因|现象) = P(原因)* P(现象|原因) / P(现象)
P(原因|现象):在现象之后,我们对于原因的概率的估计,称作「后验概率」
P(原因):在现象之前,我们对于原因本身成立概率的估计, 称作「先验概率」,可视为原因的「基础概率」
P(现象|原因):前面提到的似然概率,即原因的解释力
前面最大似然估计的问题在于,直接将原因的解释力, 等价于后验概率。
正确的方法,应是 原因的解释力 * 原因的基础概率。也就是说,当我们观测到现象想要推测原因时,应当:
列出所有可能原因,计算它们的先验概率
计算每个原因的似然概率
将先验概率与似然概率的乘积最大的那个原因作为最后的结果
奥卡姆剃刀法则(Occam’s Razor)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用贝叶斯思维来分析,就是当 N 个原因的解释力相当时,选择基础概率(先验概率)最大的那个(通常也是最简单的那个)。
汉隆剃刀法则(Hanlon’s Razor):能用蠢解释的,不要解释为恶。
用贝叶斯思维来分析,就是当蠢和恶的解释力相当时,因为 P(蠢) > P(恶),所以选择蠢作为最终的可能原因。
输出
以前想启动一件事时, 会想今天是不是一个好时候? 周三这个时间点, 当不当正不正的, 要不就下周一开始正式启动吧。
现在想明白了一件事: 时间是人为规定的。如果把我扔在一个小岛上,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周几这件概念都会消退掉。我拥有的,只有当下。
真想做,那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