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玑 2025-03-20 09:40 上海
纳指上涨1.41%,标普上涨1.08%;持仓的个股几乎都在反弹,耐心等了,希望能多跌一跌。
纳指上涨1.41%,标普上涨1.08%;
持仓的个股几乎都在反弹,耐心等了,希望能多跌一跌。
问QDII的读者比较多,毕竟多数人受限于条件没法直接购买美股,这也是实情。
对于没法直接买美股的人来说,通过QDII做聪明定投,属于没有选择的选择。
所谓聪明定投,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下跌逐步增加购买金额。
从A点一直投到C点,成本大概会在B点,B到D点就是赚取的账面浮盈;从A点一直投到E点,成本大概会在BE之间,等上涨到D点,账面浮盈会比BD更高一些。
QDII的缺点要注意:溢价率高,受限于操盘手水平,动不动限购/停售,导致投资动作完全变形。
一般来说,如果下跌期逐步买入,不在意短期内的浮亏,等上涨期时会发现账面浮盈得很不错,这个持有时间一般需要两三年,不太适合短期持有。
QDII也不是无脑乱买的,怎么选择主要看几个点:
一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风格,选想投资的方向。想追科技的风口,通常就是选纳斯达克100指数;想稳步前进,选标普500指数;
二是看夏普比率,即“收益”除于“风险”的比值,大于1算优等生,大于2就是万里挑一的学神。夏普比率类似于投资的体检表,值得重点看看。
计算公式是:夏普比率=(投资回报-无风险利率)÷波动率。这个无风险利率一般会用国债利率或银行存款利率,这两者通常被作为无风险利率;至于波动率,就是收益的波动幅度。
两个基金的情况是:一个年化收益率25%,波动率20%(夏普比率1.25);一个年化收益率15%,波动率7.5%(夏普比率2)。
前者看起来赚得多,但每承担1份风险,只能赚1.25元;而后者每承担1份风险能赚2元。通常会选择购买后者。
牛市中波动率低,夏普比率容易偏高;熊市中波动率高,夏普比率普遍偏低。
三是看基金成立时间和基金经理的操盘年限。一般来说,时间越长,经历过完整涨跌周期的会越具有参考性;年限太短,只经历过上涨周期和下跌周期的,参考价值比较弱。
四是看管理费,管理费一般在0.5-1.5%;通常管理费越低,咱们的持有成本越低。
… …
选股方面,我一般会更注重企业的基本面。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选择比努力重要。
去年我分析过万科:《万科的生死节点》,写得挺清楚的,而且简单易懂。
里面就涉及到基本面的情况,典型如“三表”(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表)和市场前景的分析,这些都属于基本面。
利润表主要看公司是否赚钱,前年赚1亿,去年赚2亿,今年赚4亿,有成长股的潜质。连续亏损三年还看不到赚钱的希望,尽量远离。
资产负债表主要看公司是否健康。现金多过负债,或足够覆盖刚性债务,那比较健康;现金低于刚性债务,那暴雷的概率较大。
现金流量表主要判断公司的钱是真是假。经营现金流持续为正,赚钱能力相对真实;靠借钱度日的,有暴雷的风险。
三表一样可以造假,现金流量表的造假难度相对大一些。
除了“三表”之外,公司从事主营业务的行业前景如何也很重要。
比如英伟达,主营业务踏上了人工智能的赛道,股价飙升了10倍+,已经有成为人工智能基建的迹象;比如万科,主营业务房地产处于夕阳产业,而且目前看不到止跌尽头,“三好生”一样会陷入资金困境。
这就是行业前景的重要性,能给一家企业,甚至一个行业带来巨变。
一般来说,行业前景主要看三点:市场空间的大不大(天花板越高越有成长空间)、政策利好和风向(踩中风口容易起飞)、竞争优势(是第一还是唯一)。
财报数据连续几年稳定向好、行业地位高或有核心竞争力(第一或唯一)、管理层人品靠谱这些都很重要。
我的选股策略是“第一”或“唯一”,前者意味着规模和市场地位,后者意味着核心竞争力。最好是兼具“第一和唯一”。
另外,选股还会看PE,也就是市盈率。市盈率可以通俗点理解为:如果公司每年的利润不变,投资者投资的钱多少年能回本。
公司市值1000亿,每年赚50亿,PE就是20。
PE越低,理论上回本时间越快,股票越便宜;PE越高,某种程度上代表市场对它的未来更看好。
PE只能作为一个参照,不是万能的。
对比一般会更多和自己过往的历史PE对比。如果一只个股的PE一直在10-30倍之间波动。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也没有特别大的利空或利好,那么低于15,可能就偏低了,不妨高看一眼;高于35,可能就偏高了。
还有就是会和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做对比。比如英伟达和博通、AMD对比;茅台和五粮液对比。
不同行业的PE,没有可比性。银行和房地产这类行业的PE往往低于10;白酒和医药这类行业由于增长相对较稳,通常会在20-25左右;科技行业的PE由于前景,通常会在25-100不等。
市盈率分静态PE(用过去一整年的净利润计算)、滚动市盈率(TTM,用最近四个季度的净利润计算)、动态PE(用预测的未来净利润计算)三种。
传统行业一般看TTM,数据相对稳定;科技等高增长行业或个股一般看动态PE,但风险是:预测可能会出错。
PE只是一个参考工具,不是直接答案。最重要的还是公司的基本面(三表+行业前景+竞争优势等)。
… …
另外,炒股过程中,技术流路线玩家在买卖中最常用的“指标之王”MACD。
MACD 是通过分析股票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均线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股票走势的一个工具。
系统默认的MACD参数是(12,26,9),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市场情况、个股表现等来调整具体参数,不一定要用系统默认的参数。
我个人习惯用(6,13,5)这个参数,会相对灵敏很多,滞后性没那么严重。
适合用MACD的,主要是蓝筹股、大盘股、成熟行业龙头股这三种。
这三类属于股价稳定、业绩稳定、影响市场的股票,更容易抓到大趋势,看出大方向,发现转折点。
不太适用高波动性股票、小盘股、新股或次新股等。
高波动性,MACD容易传递错误信号;小盘股成交量小,波动大,容易导致信号出错;新股或次新股,历史数据少,没啥参考意义。
MACD由DIF 线、DEA 线和、MACD 柱、0轴线(水平线)四部分组成。
DIF线和DEA线都是负数,DIF线下穿DEA线,是“卖”的信号灯;
DIF线和DEA线都是正数,DIF线上穿DEA线,是“买”的信号灯;
DEA线和股价背离,可能是股价要变盘;
MACD柱状线变色,由红变绿(正变负)是“卖”的信号,由绿变红(负变正)是“买”的信号。
一般来说,这些技术流更适合做量化的群体和短线玩家。这类投资群体,更考验技术和对市场情绪的把握。
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者,看的更多是行业前景、趋势和对未来的判断,更考验眼光。
这也是为什么段永平会说“你个看图看线的trader跑来教我投资?”。
我主要做后者,典型操作是美股的七巨头+消费板块龙头股+生物医药板块龙头股+茅台+腾讯;偶尔也会做一做前者,典型如MSTR的波段套利。
主要是受限于资金体量和时间,资金体量大、时间少,就不会再像年轻时那么折腾了。
让兔子翻跟头容易,让大象跳舞难。你说要让大象既能翩翩起舞、娴熟翻跟斗,还要稳稳当当不摔倒?
我问了一下诸子百家,孔子不信,孟子不信,老子也不信,孙武(孙子)才信。
整体来说,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会更适合普通人。
就这样吧。
免责声明:本人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人的交易不代表任何立场;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投资目标等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