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yipansansha 2024-11-22 00:01 北京
如果心智是对的,认知早晚会蹦到你的脸上跳舞,让你不得不收下它。
Weiyang@yipansansha
Fish.Audio 是 Fish-Speech 开源作者平行开发的商业化项目。
项目工程团队是 Github / HuggingFace 开源社区公认的AI语音技术创新者。
项目目标是面向所有人呈现自然、有表现力的AI语音。
https://fish.audio
Weiyang@yipansansha,在 FishAudio 团队负责融资、外联、市场。
Weiyang 的特别说明:
亚马逊云科技「第三届中国生成式AI应用创新挑战赛」正在报名,文末有长图,欢迎参加!
Fish.Audio 是本次比赛 API 模型赞助厂商之一,全心全意支持AI创业者 (* ̄3 ̄)╭
本质决定终点,形式决定速度。
这是 散沙@yipansansha 写在2024年末的「本质和形式」系列梳理。
一共6篇,这是第2篇,主题为「创业心智」。
叙事结构:片面信息的组织 🔗点击阅读
创业心智:企业家精神的构造
投资奇点:个人投资的杂谈
带货之王:亚文化潮流的兴起
公共语境:基本事实的虚像
死亡教育:自私基因的终焉
投资是欣赏企业家,创业是成为企业家。
创业的本质,是成为企业家。
创业的形式,允许你在成为企业家之前,有机会说服投资人、团队和社会公众,让他们接受你暂时还是菜一点的企业家、是没有很好地验证 PMF 的企业家、是一直在向优秀企业家学习的企业家。
创业的最低纲领,就是企业家精神:
六分守正,三分出奇,一分心怀宇宙。
如果你问创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我觉得是预判能力。
地球上的科技发展速度,也像海水一样有潮汐涨落,并最终均值回归。这就是总周期 (长度不定)。
它牵引出了金融周期、经济政治周期,以及行业周期和公司自己的周期。
能准确预判 5-10 年,同时又掌握足够多资源的人,在我看来,这个地球上不超过 2 个。
当然也许不止 2 个。
而 ML / AI 的本质就是预判。
在科学领域,对逻辑的高密度抽取,是预判能力的关键。
未来学家 Ray Kurzweil 的预判,基于的其实是物理学定律。
你不造宇宙飞船,怎么能心怀宇宙?你不学物理,又怎么能造得出宇宙飞船?
Fish.Audio 早期历程
6月初,得到专业配音演员的认可
6月中,被人追问付费,并形成初版调研和初版 Pricing Plan
6月末,成立商业公司
7月1日,上线 Playground
7月末,同时开始 Premium 付费与 API 付费
8月初,Pricing Plan 最后一次调整,之后再无改变
我永远支持首日付费。
产品一上线,就应该有 2-4 档清晰的、分场景的差异化定价。
如果只有免费产品,甚至暂时不用成立公司。
一些小心得:
定不出价格,说明你不仅对商业一窍不通,还懒。先有个价格,再调整。
定价不能喧宾夺主,除非给你客户大量买单的另有其人。
任何市场的供需都有其自身逻辑。用户最终是按效果付费,没人关注你成本能否控制得住。
如果你为了签单不得不在定价上委曲求全,说明技术的「效果-成本平衡点」还没到,你来早了。努力改变这个平衡点,然后才能改变世界。
不差钱的客户,初期很难被效果打动,除非你的效果彻底超过了竞品,或者你有着让他绝对无法离开的特性。搞定这种客户很花时间。
差钱的客户,向他坦陈事实、传达合理预期即可。他自己有的是时间去比较。
事半功倍的诀窍,在于客户成功,在于你衷心希望客户成功。
客户用了你的 Feature,能竞争过所有同行,甚至达到垄断状态,这就是客户成功。
有你产品的一份力。
其实,除了你和你客户的 1-2-3 号位,基本没人特别在乎他成不成功,甚至包括他的投资人们。
因此,最重要的是,你客户的 1-2-3 号位,希望自己在行业里是靠前的 (成功)。
而为了他能靠前,你必须想着帮他做点什么。
我一直觉得,toC 与 toB 本质区别不大,不过是在乎的人从一个变成了两三个而已。
B 其实也是在帮他的 C 想问题,然后传达给 toB 的决策者。
这有点像反向传播 (Back Propagation):
首先,你观察到一个需求 (也就是不满意之处,俗称 Loss)
然后,你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一个小改进,俗称 Gradient)
然后,你观察到这个解决方案带来的结果 (更新 Weight 之后的 Forward Pass)
然后,你根据结果继续……
之所以很多人觉得 toC 与 toB 相差甚远,归根结底是因为 toB 的信息传导效率差,让人感觉仿佛 Weight Freezing。
其实不是了。
这一轮很多 toB,在下场帮 toC 找经验、找思路、甚至创造新东西了。
想事半功倍地达成早期目标,就要让别人重视你的项目。
项目不怕被批评。
项目怕被无视。
不想被无视,就要抓住 1-4 个核心差异点。
越简单的产品,差异点越少,与 copycat 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
如果凑不够 4 条,一定先把「易用性」和「便宜」加进来。哪怕在早期这根本算不上什么 Feature,也算你诚心在做了。
等到凑够 4 条,记得再把这俩踢出差异化列表。
创业者失去了所有的靠山:
就算前司有无穷的资源,现在你也要学着自己拯救自己了。
前司支持员工离职创业这些话,在把钱打到你卡里之前,都别信。
也别信任何人的口头承诺。
把预期清空,决策会更稳定。
但创业总是充满创新。
你要用多少收入去赌一次超级进展,来证明你的观点依然正确?
没有赌输这一项。你必然会赢。
如果没赢,估计从 Day 1 开始很多思考就全错了,重开就行了。
如果赢了,你还要扩大赢的战果,追加更多资源。这可能会对你的财务甚至心态造成一点影响。
我认为,3 个月是合理的。
也就是,拿出你最近 1 周收入的 13 倍,用作超级进展的预算。
超级进展会给你带来决定性的差异化,为你构建新的 6-18 个月的壁垒。
3 换 6-18,赚。
以前的我,对形式如此不屑,更加忽略分发。
现在要补这一点了。
做好分发,除了前面的 90% 要稳以外,还要不套路地做不少工作。
好的分发会在试错中出现,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大量试错。
套用到创业公司岗位上:
技术搞本质、产品搞形式、市场营销搞分发。
好的融资可以加速分发。
根据现在的市场融资情况,我花在融资上的精力不超过 30%
闭好嘴。
停止无意义的「toB 还是 toC」争辩,停止投资人对你的 Judge 和你对自己的 Judge,避免内耗。
几个月前,出于礼貌,对于「你做不了」和「我做不了」这种论调,我还研究下是否有道理。
研究之后才发现,根本不需要研究。
百无禁忌。
据我观察,实际上是,toC 在教 toB,toC 和 toB 一起在教投资人。
不仅仅是现在,以前说不定也是这样。
2006年,偶然的原因,大学第一次恢复了经济学双学位。
我评价当时的自己「只会学习」。
没有场景没能理解,学过的知识绝大多数早就忘了,只剩下两门课在剩余人生里一直得到验证:
微观经济学:供需理论
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里面有这么一个怪词,叫做波特五力。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霍格沃茨补习班。
曾经我觉得,这玩意儿一辈子也不会用上。
直到 2018 年底,我第一次完全对项目负责,开始睁眼闭眼就是这些东西。
波特五力:
跟客户的议价能力
跟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同行替代
同位替代
新入行替代
从创业第一天,到上市,再到基业长青,没有任何一位企业家不考虑这些东西。所以技术很重要。
看了这么多创业公司之后,包括 OpenAI 在内,更关键的是,所有的技术一定不能倨傲。
技术都有壁垒期。
技术壁垒期一过,你就得关注业务粘性了。
因为资源有限,所以从 Day 1 开始,就要一直思考不做什么。
做减法。
如果 Day 1 不做减法,而是什么都想做,以为自己是搞技术的因此无所不能,我保证你过不去 Day 2。
以少胜多从来都是伪命题。
你要在每一个细节以多胜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所以,去哪个特定战场打赢一场局部战争,是最重要的决策。
现在,让我们快进到 Day 1-5 都过得很舒服的情况。
假设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营业收入到 30-300 亿美金的区间了。
你真的是六边形战士了。
你真的在同行里强到看不见对手了。
你飘了。
和 Day 1 一样,你什么都想做,区别是现在你随便烧钱就真能做了。
如果是 Day 1 做,你活不到 Day 2;
如果是 Day 6 做,你能让同行生不如死。
最终边界在哪?
你的客户和供应商会变成敌人吗?他们也都不是傻子。
你的最终用户相信一个做视频的能做好游戏和硬件吗,相信一个做房地产的能做好芯片和汽车吗,相信一个做社交的能做好电商和支付吗?
嘴上夸赞你,心里就同意你吗?手上还会为你买单吗?
嘴上骂你,心里就全盘反对你吗?真会离开你的供应链吗?
嘴上什么都不说,心里就真的什么都不想说吗?
买不买单是原子事实,夸不夸你只是叙事结构。
在一声声夸赞中迷失自我的,恰如被不喜欢的人一阵阵诋毁而灰心丧气一样。
要对事实敏锐,要对说辞无感。
什么是叙事结构,参考本系列第1篇 → 《叙事结构》
Donald Trump:
If you love me, I love you. If you support me, I support you. If you hate me, I don't care. My life will go on with or without you.
Elon Musk:
I think it's a real weakness to want to be liked. I don't have that.
懂王和他的榜一马哥都不是什么很有礼貌的人。
不过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 10% 是无脑支持你、10% 是无脑讨厌你、80% 是路人,就已经足够了。
圣贤求诸己。
我感觉懂王上位的过程,一直在争取至少 90% 的民众。不听媒体说什么,而知道普通人要什么。
他的能力是让全美投票大面积飘红,从 40M 赚到 60 亿美元只是人生的前菜。
至于马斯克,更是不追求任何人的喜欢,财富和权力都只是他的工具,你不把钱交给他一定是你的问题。
在「Day 0 最低纲领」之前,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人天生适合创业。
我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I don't care.
我不在乎。
我不在乎外界的评价。
因为外界评价的所有可能性,产品的可能性,运营的可能性,甚至技术的可能性,都已经被我/我们考虑过了。
“你说的很对,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你说的我都想过。”
要是对方在乱说,就更没必要继续聊下去了。尤其是 1 on 1 对谈。
不过,我倒是不太介意在大群/公域里瞎聊,纯粹属于放松+文本模态输入。
毕竟没有人专程给我打个电话,让我听他瞎说浪费时间。
对于那些停留在「形式」上去批评「本质」的人,花 1 秒钟去讨厌他们,你的有效工作时间就少了 1 秒。
批评我的人、给我提建议的人,我都不太在乎。我的决策依然还是一样的。
“你说的很对,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没做,只是因为优先级没有排在第一位。”
帮我介绍客户的人,我会心存感激。
哪怕不给我投资,依然增加了一些些我们的信任关系。
哪怕最终的真相是「不需要这个介绍,我也能联系到」,我依然认为,节省时间在创业阶段有相当的价值。
为什么建立信任很重要,参考本系列 →《重构信任》
不要在不对的事情上花 1 秒钟。
吃饭、休息、讨论、娱乐,显然都是正确的;而给不对的人花时间,是绝对错误的。
事情不会主动打扰你,而且你有权忽略。但人会打扰你。
正面:接受展台
中立:接受在给展台的前提下给讲座
负面:明确拒绝非技术人员的技术闭门讨论会议
如果是中学大学创业、或者是毕业就创业,Day -1 的心态可能准备起来还比较容易:你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所以不太会在意一些不相关的信息。
如果是工作了几年后创业,心态要从打工人转到这上面来,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
Day -1 心态,是一份速查,验证你在心态上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如果心态是对的,认知早晚会蹦到你的脸上跳舞,让你不得不收下它。
以后,我不会再和构建心态 <5 年的人讨论创业。
很显然,我自己就花了很久才从烂泥潭里面走出来。
很显然,我现在的合伙人 Day -1 心态就是 ≥6 年的,哪怕他才 22 岁,已经在第 4 年时卖出过一家公司了。
不在乎外界评价,专注于自己。
人们常常用赛车来比喻创业。
比如,赛车不应该看着后视镜,应该看路。
这是一个隐喻:商业公司不应该盯着弱于自己的竞品,应该突破自己。
不在乎是一种心无旁骛,专注于赛道。
做个好的赛车手,然后开启创业吧。
不过我只跟飙车党玩。
如果不想当第一,说明你是第一次创业。
Fish.Audio 永远站在开发者一边
听取开发者的建议
向真正的开发者、创新者提供支持
欢迎报名
一盘散沙的工作间 X ShowMeAI
The End
Powered by 公众号排版器 in 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