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4月09日 17:53
曾经的糖果大王,如今被年轻人抛弃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徐福记两次出售股权,2011年向雀巢出售60%股权后从新加坡退市,2025年徐氏家族将剩余40%股权也售给雀巢。文章分析了出售原因及雀巢收购原因,也提及了收购可能存在的隐忧。

🎈1992年徐氏四兄弟在东莞成立徐福记,后发展壮大成为糖果大王,2011年出售60%股权

💡行业发展变局,糖果市场规模下滑,渠道变化,徐福记适应能力不足,且面临家族企业代际困局

🌟雀巢看好徐福记的品牌效应、渠道资源等,收购可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成本,但也存在隐忧

子非 2025-03-25 21:48 广东

▲ (IC photo / 图)


全文共2786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文来源于南周知道


文|子非

编辑|梁欣婷


3月3日,雀巢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已与徐氏家族达成协议,收购徐福记剩余40%的股份,这意味着继2011年收购徐福记60%的股权之后,雀巢正式实现对徐福记的全资控股。

作为年营收超70亿元的“糖果大王”,徐福记为何要出售全部股权?当消费者愈发追求“低糖生活”,与糖果深度捆绑的徐福记为何仍被雀巢看好?

1

个愿卖

1992年,台湾徐氏四兄弟徐镨、徐乘、徐沆与徐梗,察觉到大陆糖果市场的商机以及低成本优势,在东莞成立徐福记。

最初,他们以代工贴牌糖果出口为主,凭借珠三角地区原材料进口便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积累资本。

1994年,“徐福记”品牌正式创立。1997年,徐福记创新推出散装专柜销售模式,突破糖果行业长期依赖预包装产品+货架陈列的传统销售逻辑,迅速在国内市场打开局面。

1998年,徐福记已跃居中国糖果市场销量第一;2006年在新加坡上市时年营收达20亿元,市值突破20亿美元;2010年营收增至43.1亿元,净利润6.02亿元,成为中国“糖果大王”。

在风光无限的2011年,徐福记以28.5亿美元的估值向雀巢出售60%的股权,并从新加坡退市。

这一决策看似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徐福记当时是糖果行业第一,但市场竞争相当激烈,除了本土品牌以外,外资企业如玛氏公司(核心品牌“德芙”“士力架”)、雀巢、不凡帝范梅勒(核心品牌“阿尔卑斯糖”)等,纷纷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和布局。

外资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不断蚕食徐福记的市场份额。徐福记在研发上的短板凸显,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而雀巢28.5亿美元的出价,又确实诱人。这笔交易最终顺利达成。

时隔14年后的2025年,徐氏家族选择将手中剩余的40%的股权出售给雀巢。这一决策的背后,首先仍是出于行业发展的变局。

糖果行业面临“甜蜜的陷阱”。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2022年糖果产量分别为311.7万吨、304.3万吨、280万吨。2023年销售额增长2.9%,2024年则下跌0.8%。

与之相对,中国糖果市场的规模在2017年达到900亿元的顶峰后就开始一路下滑,到2023年已降至850亿元。在健康风潮下,人均年糖果消费量从2014年的1410克降至2023年的不足1000克。

在行业整体收缩的背景下,徐福记的传统优势品类首当其冲。

其次,糖果行业也面临着渠道的变化。在零食销售上,电商渠道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根据欧睿数据,在2008至2022年间,电商渠道的零食销售规模从2亿元增长至10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5.7%,远远超过其他渠道的增长速度。消费者购买零食的习惯正在发生变化,逐渐倾向于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

徐福记自成立以来就与大型商超卖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专柜直销的方式控制终端销售。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电商和便利店渠道的增长,徐福记对新兴消费场景和渠道的适应能力不足,年轻的Z世代消费者更倾向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互联网品牌。

除行业因素外,徐福记也未能摆脱家族企业的代际困局。

徐氏家族自2015年起逐步退出管理,二代接班缺位而职业经理人频繁更迭(2019-2024年更换三任CEO),暴露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缺陷——既希望保持企业稳定,又缺乏可信赖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反而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徐氏家族有四兄弟,当家族后代的经营理念出现差异时,内部矛盾更难调和。

内外交困之下,如果有人出价合适,一卖了之,落袋为安,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因此,虽然从一些视角来看,“糖果大王”出售了有些可惜,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讲,徐福记的两次股权出售,本质上是家族企业在时代变迁下的一种利益抉择。

(IC photo / 图)

2

一个愿买

从2011年到2025年,雀巢与徐福记这场耗时14年的收购长跑尘埃落定。虽然糖果行业面临诸多变数,雀巢何以坚定持有徐福记?

应该看到,在健康化浪潮席卷食品行业的当下,传统糖果市场虽然有陷入衰退的风险,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这骆驼还活得好好的——糖果行业仍是一个规模庞大且具备韧性的赛道。

2024年,中国糖果市场的规模虽经历小幅波动,但仍稳定在近千亿元级别,且低糖、功能性糖果等细分领域呈现结构性增长。

雀巢自身的财报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雀巢大中华区2024年财报显示,其糖果业务贡献了16.1%的销售额,徐福记对雀巢的糖果业务做出了重要贡献,糖果市场仍是雀巢的发力点。

作为“糖果大王”,徐福记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渠道资源,一直都是雀巢垂涎的。

尽管年轻消费者对“新年糖”的认知度下降,但徐福记的“国民品牌”属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徐福记连续4年实现高位数增长,2024年营收突破70亿元。

徐福记的渠道网络是其最核心的资产。2011年雀巢首次入股时,徐福记在全国各大卖场、商超拥有超过3000个产品展示专柜,超过15000个直接管控的终端零售点。徐福记长期耕耘乡镇市场,将产品精准地铺货到各个角落的传统商超、夫妻店等终端。这些终端虽然规模较小,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乡镇市场消费的重要承载地,徐福记在下沉市场具有强大的渠道掌控力。

到了2024年,徐福记的渠道资源进一步壮大。其官网显示,徐福记在全国拥有8大分部、58个大区、超过3500家经销商,服务超过200万家终端门店,从都市到乡村,强大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触角延伸至下沉市场的毛细血管。

这意味着,雀巢可以借助徐福记现有的渠道网络,更加高效地将旗下的其他健康零食产品推向市场,特别是那些原本难以进入下沉市场的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

何况,全资收购徐福记后,徐福记与雀巢共享供应链,采购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物流效率则进一步提升,打开了资源整合的新空间。

从长远的视角来看,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并非意味着糖果市场的消亡,而是倒逼行业向健康化、功能化、场景化转型。徐福记虽然以传统的沙琪玛、酥心糖等产品闻名,但也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在创新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24年其创新产品的贡献率达到了20%。在雀巢的国际化研发资源的助力下,徐福记的创新产品有可能越来越多。

一个愿卖,一个愿买,交易顺利达成。但雀巢对徐福记的收购并非没有隐忧。历史上雀巢对银鹭的“先买后卖”仍历历在目,徐福记能否避免类似命运?徐福记的渠道网络、品牌韧性,与雀巢的研发能力、全球资源、管理经验能否形成互补?徐福记的200万家终端与雀巢现有体系存在重叠,如何平衡经销商利益?

究竟是强强联合,还是甜蜜陷阱,只能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其他人都在看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徐福记 雀巢 股权出售 糖果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