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7小时前
判断企业负面严重程度的6个维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企业在应对负面舆情时,如何准确判断其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文章从公众站边、主管部门态度、媒体选题、价值导向、企业内部震动以及非舆情类外部反馈等六个维度,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了影响负面事件严重性的关键因素。强调准确判断严重程度是危机处理的前提,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应对措施,最终影响企业形象和资源。

🗣️ **公众站边是关键:** 负面爆发时,公众如何看待、评论和站队,直接决定舆情走向。企业应重视公众观点,避免与公众认知相悖,以免加剧负面影响。公众的反应直接影响舆情的敏感度、受关注度、广度和深度。

🏛️ **主管部门的态度至关重要:** 负面事件是否涉及主管部门,以及主管部门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事件的严重程度。企业应关注主管部门的立场,争取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涉及行业准入、牌照等敏感领域时。

📰 **媒体选题的影响:** 媒体在负面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企业需要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受众和选题思路,判断负面事件是否容易成为媒体的报道对象,从而做好应对准备。现在媒体跨界选题的趋势,企业需要有足够的判断力。

💥 **警惕“上价值”:** 负面事件中,公众常会“上价值”,解读企业行为,甚至引发对企业价值观的质疑。企业应关注事件是否触及核心问题,避免因价值观、安全问题等引发公众全面质疑,导致形象受损。

🏢 **内部震荡的影响:** 负面事件不仅影响外部,也会在企业内部引发震荡。企业应关注员工的质疑、恐慌和不信任感,内部的稳定对于危机处理至关重要,尤其在信念感强的企业,内部影响可能更大。

🤝 **外部反馈的多样性:** 除了舆情表现,企业还应关注经销商、合作伙伴、投资者、代言人等外部反馈。这些反馈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帮助企业更准确地判断负面事件的严重程度。

其他事情可能会有人抢,危机处理是铁定落在公关部的工作。

这个又难又危险的活儿,让姚素馨讲的话,3天3夜也逼逼不完。这篇文章,截取培训里的一页内容,以及我们平时给品牌方处理事件的实际经验,讨论一个相当重要的具体点:如何判断企业负面的严重程度。

准确判断“严重程度”,是制定方案的先决条件。连会有多严重都搞不清楚,就谈处理措施,纯粹胡扯。

“严重程度”判断不足,觉得不要紧,最终舆情会教你做人的;

“严重程度”判断过度,措施过多,就会“消耗资源”和“损伤品牌”。

熟练的公关人,凭借过往的经验,或许可以直接对负面严重程度做出预判。

如果不是那么有信心,或者需要拿具体的条目去说服老板和同事,我们列出6个维度,以供参考。

01 公众如何站边

除非是绝对TO B的企业,第一条永远是考虑公众如何站边。

也就是说,如果负面爆发,事件在最广泛的舆论场中讨论,公众会怎么看,会怎么说,会站谁。

所有做公关同学要牢牢记住,公众如何站边,决定舆情走向。

“你觉得”,“业务部门觉得”,“老板觉得”,在“公众觉得”面前,屁都不是。

不听劝的,非要拿自己当根葱的,万一被公众发现“你觉得”,“业务部门觉得”,“老板觉得”与他们的不一致,只会死得更加难看。

最广泛的公众如何看待一件事,直接决定了舆情的敏感程度、受关注讨论的程度、广度和深度。

有能力的公关,能够直接说出,公众会不会骂、骂什么、能不能骂上热搜。

危机处理翻车,在这里就出问题了。“没猜对”、“没想到”的案例不胜枚举。

有2个难点特别说下:

第1个点,舆论场上的“严重程度”并不直接等于事实严重性,而是能被公众感知、并且有兴趣讨论的严重性。

比如,“高管桃色新闻”就是对于企业的实际严重性很低,但公众很乐意讨论的典型。

第2个点,“公众怎么站边”也一直在变化,不能沉浸在“过往案例”之中。

比如,以前提“贤妻良母”没什么,现在敢提试试,冲不死你。

02 主管部门的态度

所有让主管部门难做、难看、难处理的负面,舆情去冲主管部门账号的,严重程度直接往上拉。

有的负面,真是企业咎由自取,那我们也不说什么了。

但是其实,很多负面企业是有委屈的,这个时候,能否取得主管部门的理解,能否争取一些余地,就很关键。

相反,如果判断官方迫于“民意汹涌”,也不得不下场,那就也别挣扎了,再委屈也憋着吧。

特别是涉及到行业准入资格、牌照、热门领域、标杆作用的企业,尤其要关注主管部门的态度。(这个部分真的不能展开,我尽力了。)

03 是否踩中媒体“选题”

媒体,在传播中起“重要节点”作用,不仅仅能迅速扩大传播范围,有些时候还能影响公众的观点、判断。

为什么是有时候呢?因为现在公众也不一定听媒体的。所以,这条在第三趴,公众站队在第一趴。

说得更加明一点,现在媒体写的正面,不一定有什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他们下狠手认真写的负面,很大概率就是公众爱看的。

要判断是否会成为媒体“选题”,需要公关对于不同媒体的特点、受众分布、选题思路、写法、正负面稿件比例……具备基本功。

注意,这是平时就知道的,不是负面发生之后,临时再去抱佛脚的。

这里也做2个提醒:

第1个点,现在做内容的普遍呈现跨行业、跨题材的趋势,只要事件到达一定传播量,为了流量,几乎所有类型的媒体都能找到一个角度跟进,呈现“全面开花”的状态。

公关尤其要对负面是否具备“大家都能写”的潜质,有足够判断力。

第2个点,现在已经不太可能“撒币”来解决问题了。不要再有这种八百年前的老想法了。

说句不好听的,不是资本没有力量,而是你没有足够的资本。

老老实实按照媒体选题会不会选到的思路,去做准备。

04 会被上什么价值

“上价值”这个技术,不仅公关有,现在网友们也都普遍掌握了。

公关写新闻稿,内容太水,为了上个价值抓耳挠腮;负面一出,网友们送的上价值,信手拈来,分分钟按照“企业不做人”,“就是坏透了”处理。

在公关的判断里,一个负面是否严重,要看到底击中了企业什么问题。

包装没搞好、海报不当心、代言人抽风……这些都外围的,不算严重。

安全问题、价值观问题、背刺核心用户群体、与原定“人设”不一致……这是伤筋动骨的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会动摇企业长久塑造的形象和对外输出的价值观。

另外,一旦在公众判断“企业是故意的”,或者“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严重程度害得翻几番,容易引发公众对企业的全面质疑和批判,俗称“粉转黑”或“路转黑”。

去年京东与杨笠的双十一合作,被认为背刺了“大兄弟们”就很典型。

特别提醒,被上价值之后,企业再解释“根本没有这个意思”,“大家误会了”,没人会信。除了粉丝。

05 企业内部震动

负面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只是“外部的”。

员工也会接收到大量舆情信息。不同岗位员工,对于企业负面事件的“知情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企业在对外部进行“统一口径说明”之前,也不会先给内部一个说法。

因此,公关同样需要判断看到负面信息之后,员工会产生什么样的质疑、恐慌、不信任。特别是在信念感很强的企业,负面对于员工的冲击甚至大于对公众的影响。

企业内部如果人心惶惶、无心工作,伤害度其实非常高。

当年任正非使用华为的资源为姚安娜申请相关商标,被舆论关注后做的操作是,在内部社区进行解释:承认公器私用,向全体员工道歉。就是把对员工的影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想具体看这事的戳这里。

另外,危机处理决策制定之后,在执行中,需要非常多的部门参与和配合,大家如果都没心思了,铁定搞不好了。

军心不稳是没法好好干活的,且这种影响舆情系统是监测不到的。

06 非舆情类的外部反馈

公关考虑“负面严重程度”,不能只看舆情上的呈现,除了上面说了内部员工,还有外部方方面面的反馈。

经销商、总代和投资人,肯定不会参与负面传播,但一定在第一时间问了一堆问题;

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你欠他们钱的,他们欠你钱的,也都会有丰富的心理活动;

客服承担的询问量有没有急剧上涨;代言人有时候都要来问问会不会波及自己。

对于TO B为主的企业,这条的重要程度和占考虑的权重比例,还要往前面提。甚至,是最核心的考量维度。

07 最难的是综合判断

上述6条,像是做立体几何题目的辅助线,是用来协助看清问题,做出决策的。

最难的是,你怎么把上面这些判断,做出综合考量,形成唯一结果。

对于经验不够的公关,会有2个常见错误:

一种是,漏掉核心要素,其他想了一堆,最重要的没想到;

另一种是,想多了,反而把某一个部分看得太重,反而导致决策失误。

不点名了。

08 老板凌驾一切

说了这么多吧,但在实际的舆情处理中,大家都懂的,公关判断负面是否严重,决定参与什么样的方式处理,很多时候也就一个标准:老板承受程度。

老板忍不了,火急火燎地赶紧处理;老板觉得没事,就先不动。

其他,就看命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在公关”(ID:justPRit),作者:严无视,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负面舆情 危机处理 公关策略 舆情应对 企业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