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各大氢能企业都在陆续公布2024年财务报告,随着亿华通公布2024年财务报告,至此国内五大上市氢能企业业绩全部披露完毕。
从统计结果来看,氢能企业目前恐怕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24年五家氢能企业合计净亏损为18.2724亿元,并且没有一家氢能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与去年同期相比,业绩都在下滑。
其中,于2024年12月6日成功登录港交所的重塑能源亏损金额最大,2024年净利润为-7.373亿元,同比下滑39.25%;营业收入为6.49亿元,同比下滑27.53%。
据此前招股说明书显示,重塑能源2021年、2022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5.24亿元、6.05亿元、8.95亿元,同比增加15.45%、47.93%;同期净亏损为6.54亿元、5.46亿元、5.78亿元。
不难发现,2021年至2023年期间,重塑能源的营收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虽然净利润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也在有所缩窄。可到了2024年,不仅净利润继续下滑,营收也在下降。
资料显示,重塑能源是一家主营氢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的研发生产的公司,但近几年已经延长至上游制氢设备如碱性电解槽等。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分别是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提供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销售氢能装备及相关零部件、其他(主要包括提供售后服务及氢能源整车销售)。
对于本次业绩下滑,重塑能源表示主要是由于氢能商业化场景及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以及部分客户需求及订单的波动,导致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的收入同比下降。
从具体的业务收入上看,重塑能源氢燃料电池系统业务是影响最大的。2024年重塑能源氢燃料电池系统业务收入约为3.30亿元,占比总营收的50.94%,而去年该业务收入为6.37亿元,2024年减少了3.07亿元,同比下滑48.19%。
其次,亏损幅度最小的是金源氢化,2024年仅亏损1604万元,净利润由2023年的5493万元跌到负值。
据悉,金源氢化成立于2012年,主要生产于生产和销售加氢苯类化学品,以及能源产品包括煤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等,据2022年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金源氢化在河南省市场份额为18.6%,是河南省第一大加氢纯苯供应商,2023年12月20日已在港交所上市。
好消息是金源氢化是这五家氢能企业中,唯一一家营业收入还在增长的企业。2024年金源氢化的营业收入为31.02亿元,去年同期为23.30亿元,同比增长33.12%。
不过,虽然金源氢化是亏损最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半年报显示,金源氢化净利润为3023万元,也就是2024年下半年,金源氢化就亏损了4627万元。
对于下半年的下滑,金源氢化在业绩披露中表示,主要是因为加氢苯基化学品的价格以及原材料粗苯的价格涨幅不一致导致,2024年12月31日至2023年2023年12月31日,加氢苯基化学品的价格上升达到约8%,但原材料粗苯的价格上升达到约12%,两者相差约4%。
02
在五家企业中,亏损幅度最大的企业是号称“氢能第四股”的国富氢能,亏损为2.103亿元,较2023年的7330万元亏损显著扩大,亏损幅度高达186.86%;同期营业收入为4.59亿元,同比下滑12.22%。
国富氢能是国内领先的氢能储运设备制造商,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全产业链的氢能核心装备。主要产品是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及相关产品、加氢站设备及相关产品、氢气液化及液氢储运设备、水电解制氢设备及相关产品,还曾被称为“储氢瓶第一股”。
2024年9月份国富氢能宣布港股上市后,两个月不到,11月15日就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据财务报告显示,国富氢能的毛利较2023减少约50.8%,其收入主要来自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销售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向下游制造商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当前亏损是因为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司相关产品整体价格都在下降。
而同比亏损幅度最小的则是国鸿氢能,2024年净亏损为4.072亿元,同比下滑0.67%,2023年同期亏损4.044亿元。与其说是亏损幅度最小,倒不如说是因为去年亏损太多了。
同样,国鸿氢能也在报表中提到,本次业绩下滑的原因是因为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短期内市场销量承压,公司产品销量下降,同时产品研发迭代等增加了许多费用。
至于五家中最后的亿华通,2024年营业收入为3.67亿元,同比减少54.21%;净亏损为4.564亿元,同比下滑87.68%,一样也是营利双降。
此外,2024年3月份亿华通还与中国旭阳集团签订相关协议,用亿华通自家的股份去收购中国旭阳集团旗下的旭阳氢能,协议完成后,亿华通的实际控制人将变为中国旭阳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事实上,这几家氢能企业去年普遍亏损并不是偶然情况。翻开这五家氢能企业前面几年的报表来看,除了金源氢能有所盈利外,其余的都是亏损,只不过亏损情况没有2024年这么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五家氢能上市公司,除了金源氢能外,其余四家都是氢燃料电池企业。当前氢燃料电池系统主要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交通领域,受到2020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政策的影响,相关产业投资一时风起,许多氢能企业也是在这些政策下出现。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月18日,中国目前有3662家氢能相关企业。2021年和2023年分别突破2000家、3000家。
但在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的背后,我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却没有同步地快速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氢燃料电池车销量同比增长8%,明显低于2023 年的42%增速。另外,截至2024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2.4万辆,远低于国家发展规划要求2025年底5万辆的数量。
此外,加上氢燃料电池本身就有着成本高、国内加氢站等相关产业链布局不够等的发展痛点,以及氢能目前也存在着不少技术难题,急需研发资金。
当前,氢能行业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企业自身亟需资金支持,以持续推进氢能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下游市场表现疲软,氢能重卡等产品的销量未能达到预期,导致多家氢能企业的应收账款持续攀升,资金回笼压力加剧。这种局面使得行业整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被誉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在港股以及A股两次上市,最后都要变卖自家控制权才能换来发展,可见目前氢能行业发展之不顺。
因此,五家上市氢能企业业绩全部亏损也不足为怪。不过,氢能在清洁能源中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存在,当前存在难题是正常的,但怎么克服当前问题,从而来迎来氢能行业的热潮,是每一家氢能企业需要考虑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柯阳明,编辑:杨锐,36氪经授权发布。